•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中国古琴文化初探

    时间:2022-09-29 12:5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马姣姣

    摘要:古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从古至今,其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被赋予了修身养性的功能。特殊的身份和内涵,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成为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心中抒怀寄情之物。古琴文化是从古琴音乐艺术出发,延伸到与之相应范畴的社会事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思想感情、智慧精神的结晶。

    关键词:古琴文化;琴艺;斫琴;琴道;古琴样式

    古琴,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它对于古人来说,不但是乐器,也是抒怀寄情之物。魏晋嵇康《琴赋》中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琴的形制铭文、琴音琴曲,无不承载着古人“中正平和”“清微淡远”“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审美追求。

    古琴乃我国历史久远的一种乐器。关于古琴的创制者,传说众多。《太古遗音》载:“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世本·作篇》谓:“神农作琴”;《礼记》则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的记载。以当今的考古资料和《诗经》《史记》等史料为据,琴的出现应不晚于尧舜时期。2016年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了目前发现最早的七弦琴,距今2700年左右,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了大约300年。

    “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以琴为首,“琴德最优”。《礼记》中有“士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无数贤哲对提高古琴的文化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竹林七贤常聚在山阳县竹林之中,互相欣赏琴棋书画(图1)。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当时的大琴家,曾作《嵇氏四弄》,此曲志在高古、意趣深远,有意游千古、造化自然之趣也。由于嵇康为当政的司马昭所不容,被处斩,临刑前弹奏一曲《广陵散》,既有雷霆万钧之势,又有幽怨凄清之情。

    唐代是古琴发展的繁荣时期,其形制最终被确定下来。众多文人雅士弹琴、爱琴的风气高涨,同时,斫琴工艺也达到了精湛的程度。唐代古琴常以“唐圆”目之,由浑朴的“漫圆”变化至弓形的“椭圆”,至此框架了后世古琴弧面造型变化的规范。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雷氏所造“九霄环佩”琴,为伏羲式,通长124、肩宽21.2、厚5.8厘米。琴以梧桐作面,杉木为底。通体紫漆,面底多处以大块朱漆补髹,发小蛇腹断纹,纯鹿角灰胎。龙池、凤沼均作扁圆形,腹内纳音隆起,当池沼处复凹下呈圆底长沟状,通贯于纳音的始终。蚌徽,红木轸,白玉足镂刻精美,紫檀岳尾。护轸亦为紫檀木所作。琴底龙池上方篆书“九霄环佩”琴名,下方有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有行书“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及“诗梦斋印”一方。池左行书:“超迹苍霄,逍遥太极”。“九霄环佩”琴所表现的格调正如颜真卿的书法,筋骨饱满,又如周昉笔下的仕女,古朴丰润。

    在宋徽宗的大力推动下,宋代古琴真正成为高雅的文人之琴。宋琴的外形也一改唐琴圆拱的特点,开“宽扁”之风,别有一番温劲内敛的声韵气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北宋松石间意琴(图2),为仲尼式,通长122.5、肩宽19.2、肩厚5.3厘米。琴以桐木为面、杉木为底,琴胎上施鹿角灰胎,胎上髹黑漆,漆面发蛇腹、流水、牛毛断纹。檀木岳尾,金徽玉轸,玉制雁足。琴背龙池、凤沼皆为长方形,中规中矩。琴底刻满铭文,包括宋代苏轼,明代唐寅、祝允明、文徵明、沈周、张灵、文彭、王宠等著名书画家,清代沈竹宾、程庭鹭等文人的题诗,共有文字十二则,印章一枚,是目前所见题刻数量最多的古琴。这张集诸多历史文人题跋于一身的琴,记录了三个时代文人的交流活动,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上有苏东坡款:“绍圣二年东坡居士”,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自古文人多好琴,苏轼也不例外,他精通琴艺,著有琴学理论,创作大量与古琴有关的诗词。

    明代中期的苏州地区,聚集了许多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他们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在中国书画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文人喜欢聚集在一起谈诗作画、抚琴品茗。镌刻在“松石间意”琴上的诗词便是文人风雅集会的见证,同时为这张琴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其中有“吴门画派”代表人物唐寅、沈周、文徵明;著名书法家祝允明、王宠等。

    “松石间意”琴题词内容包括唐寅款:“松石间意。吴趋唐寅”;祝允明款:“明月入室,白云在天。万感皆息,琴言告欢。飞飞去鸟,涓涓流泉。临风舒啸,抚松盘桓。消忧寄傲,息焉游焉。允明”;沈周款:“风瑟瑟,云冥冥。鹤起舞,龙出听。戛绿绮,登紫庭。歌且和,招仙灵。沈周”;文徵明款:“明月千里,清风七弦。潜蛟飞舞,孤鹤翩跹。步虚天上,遗响人间。袅袅独绝,飘飘欲仙。徵明”;王宠款:“松涛澒洞,石壁嶙峋。蛟龙出水,鸾鹤下云。雅宜山人”;张灵款:“晨飙夕澍,假物喻思。无言之言,情不能已。张灵”;文彭款:“琴之为物,先圣所作。可以消忧,可以寄乐。如风人(入)松,如泉奔壑。如云在天,如鸟择木”。

    清代琴家辈出,古琴艺术集大家之所成,琴学著作颇多,涵盖了《松风阁琴谱》《五知斋琴谱》《春草堂琴谱》《琴学入门》《天闻阁琴谱》等。同时,出现了各种琴学流派,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清琴在样式上继承明琴特点,较少创新,但在细节上较重装饰,是清代繁缛艺术风格在古琴制作上的体现。

    古琴形制自汉以来,就大致定型了,总体上保持统一的固定造型,但也有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古琴边线样式各有不同,从而出现了不同款式的古琴。文人雅士给这些款式各异的古琴取了非常别致的雅名,如伏羲氏、神农氏、仲尼式等。这些不同款式的琴虽然在首、项、腰、尾边线有所不同,但差别甚微,琴的音色和基本琴体构造也并无大异。常见古琴的样式主要有以下这些:神农式、伏羲式、仲尼式、伶官式、凤势式、子期式、连珠式、落霞式、列子式、灵机式、师旷式和蕉叶式。

    古琴的演奏藝术是古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主要演奏形式有独奏、合奏和琴歌。独奏时,琴声古朴浑厚,音域宽广、含蓄,从流传至今的古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文雅士喜怒哀乐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合奏就是和其他乐器一起演奏,自古就有“琴瑟和鸣”“琴瑟友之”的说法。在出土的历代文物中也有很多琴箫合奏的文物形象,说明琴箫合奏是种常见的演奏形式。琴歌是为专门用琴伴奏而写的声乐曲,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歌诗。早在《尚书》中,就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由于没有柱和品,全依靠琴徽标记,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弹弦出音,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古琴按照声音特点分三种音,即散音、泛音、按音,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像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

    古琴艺术的传承不仅体现在琴史、琴人、琴曲,还表现在古琴制作上。斫琴工艺决定了琴的音色音质,而传统斫琴工艺又极其繁复,选坯、制坯、挖槽腹、合琴、披麻、髹漆、调音等,十几道步骤、近百道工序。得一张良琴,甚至耗时数年,相当难得。琴的发声是靠弦的震动引起木质音箱共鸣而产生的,木质的好坏与音色有着密切的关系,故选材非常重要。制琴用材,多以桐木为面板,梓木为底板。根据所需琴式,将琴面、琴底样式画在相应木板上,以斧、锯等工具制作;再将面板刨成弧形,中间挖出槽腹,留出上下两个纳音,分别对应底板的龙池、凤沼,在龙池的头尾部各有天柱、地柱两个音柱。然后,将制作好的面板、底板合为一体,是谓合琴。粘合后,以软绳绑定,楔入木楔,使其更为合缝紧密,将岳山、承露、冠角、龙龈、雁足等配件一一安装在琴体上。在合琴之后,髹漆。古琴髹漆是一个复杂的工艺过程。首先在琴面上刮一层靠木漆,再裹一层麻布(披麻)挂灰;接着,用生漆调和鹿角霜在琴面作灰胎,刮一遍灰胎打磨一遍,重复二十多遍;最后进行髹涂表漆工艺。最后是按琴弦,琴弦一端用琴底下方的7个琴轸缚住,穿过岳山旁边承露的7个小孔,绕过龙龈缚于琴底雁足上。传统琴弦用蚕丝制作,丝弦发音苍古而韵长,更具传统感;近代更多采用钢弦,声音较大且不易断,以满足演奏者的需求。

    古琴乃古代的“载道之器”,非音乐艺术范畴“乐器”所能局限。古琴融入儒释道文化里“中和、清远、觉照”的人文底蕴,抚之平心而静气,闻之宁静而致远,以琴修身、以琴养心,是一种优雅静心的生活方式。嵇康在其《琴赋》中说:“琴能感天地以致和。”苏王景则在《春草堂琴谱·鼓琴八则》中说:“琴,器也,具地之元音,养呼之德性,道之精微寓焉,故鼓琴者,心超物外,则音合自然,而微妙有难言者,此际正别有会心耳。”

    从琴的形制结构就能看出其所蕴含的琴道文化。古琴一般长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365天;琴身上的十三个徽位,象征一年12个月加1个闰月;琴体上拱下平,代表天圆地方;岳山池沼,代表地理山泽;琴足分雁足凫掌,头尾有凤蛇龙龈,底有龙池凤沼,代表世间生灵。七弦代表金木水火土文武。一张琴,融合了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

    琴道是由文人创建和发展的,因而无论是从传承还是审美的角度,对琴道的阐释均离不开文人的支撑。孔子就是一位琴学大师,他师从于师襄,将古琴的弹奏作为学生的必修科目。还有我们所熟知的蔡邕、嵇康、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苏轼等都是著名琴人,在他们的诗、书、文、画中常常可以看到有关琴的内容,从大量题识中也能感受到古琴与文人的不解之缘。琴作为文人雅士擅长的乐器,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圣人之器”加以尊崇。他们精通音律、熟谙琴艺,创作了大量的琴曲,创新琴艺,创建理论,创立琴派。可见,晋唐以后中国琴学的发展,主要就是由文人推动促进的。

    琴曲是琴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递士人对世道人生的感悟及理想生活的写照。如《渔樵问答》吟咏出士人的出世情怀;《胡笳十八拍》讲述了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凄婉的心酸往事。“文学经典”则直接用琴乐阐释文学,先秦古籍已有“搏拊琴瑟以咏”“弦《诗三百》”等的记载。《关雎》《离骚》《归去来辞》等文学经典皆成为琴曲经典。司马相如的一曲《凤求凰》打动了才女卓文君,结为伉俪,他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佳话。

    漫漫千年,丝弦回响,是古人祭祀农神、祖先、天地的庙堂之音,是文人贤士抒怀寄情的泠泠之音,更是伯牙鼓琴觅知音的知遇之音。焚香端坐、屏气凝神,拨丝丝琴弦,听松窗外,述哀怨寂情。在今天看来,古琴仍是世人陶冶情操、抒发情怀、修身養性的最好选择,这也是古琴文化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贤之.七弦味道——经典古琴故事[M].重庆:中国三峡出版社,2016.

    [2]程子衿.琴事未了[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

    [3]许健.琴史初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施晔.高罗佩《琴道》与中国士文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02):106-116.

    相关热词搜索: 古琴 初探 中国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