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当代艺术“间隔年”

    时间:2022-09-27 11:45: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顾佳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已近两年,受益于中国防疫的出色表现,整体上中国民众并未承受重大损失。然而,对于许多行业而言,在疫情按下“暂停键”后,大家像是经历了一个“间隔年”,被迫从原本的忙碌中沉静下来,回顾过去,思考未来。

    美术馆行业也是如此。面对疫情带来的种种影响,以线下观展群众为主要受众群体的美术馆如何应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在近两年疫情期的运营中,面对众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在馆长甘智漪的带领下,一一应对化解,尝试探索创新的运营模式,为“后疫情”时代的美术馆寻找新的路径。

    疫情时期美术馆的问题与应对

    疫情突至,全球“暂停”。

    疫情突发,对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对个人来说,大家一方面觉得事态异常严峻,一方面对所发生之事和未来茫然无措,并无丝毫经验可参考。上海市政府对疫情高度重视,基于强大的防控能力,并未急于启动一级响应,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也仍在正常运营。

    2020年1月23日23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连夜召集管理层开会并确认:“尽快发布临时闭馆通知!”1月24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微信公号“上海发布”发布通告,“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严禁组织大型活动、取消假期返校活动”等具体措施,同时上海各大国立博物馆、美术馆纷纷发布临时闭馆通知,美术馆行业由此按下“暂停键”。

    1.困难重重,多面來袭

    此后的数月间,民生美术馆全体人员在馆长甘智漪带领下,共同进入应对突发疫情的特殊时期。当时美术馆面临的困难可以说是“多面来袭”。

    出入境全受阻:人员出入境和展品运输首当其冲,尤其是国际性展览,面临着国际往来受限而导致的国际运输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违约不可避免:违约和投入损失紧随其后,因人员和设备不能按时到位,展览甚至无法如约履行合同;多个正在协商的国际艺术家个展和群展被迫取消;“诗歌来到美术馆”“国际艺术评论奖”等多个国际项目无法如期实施;美术馆要面对前期准备和投入化为泡影的可能。

    开展日期难定:美术馆全年的展览计划被打乱,展期和公教活动无法确定,原定的年后开放日期在疫情的影响下一再延迟;需要重新规划展览、展品的国内外货运;展览的撤/布展工期全都待定;计划中的公共教育、项目活动全部无法接续。

    资金人员压力:资金压力和人员稳定不可忽视,疫情结束时间不可预测,临时闭馆虽为紧急应对措施,但馆内人员的心理稳定和工作安排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时,开馆时间未定,除了与其他行业一样要承担场地和用工成本之外,美术馆还要承担相对高昂的艺术品运输与保险费用等,停展无疑大大增加了展览的单位时间成本。

    2.齐心协力,一一应对

    在各行业都受到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美术馆也得到了上海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对于政府发布的疫情期间“小微企业免租金”的相关优惠政策,在与市文旅局、静安区政府反映之后,有关部门迅速协调了上海市民政局,最终上海市民政局做了一个相关政策的解释:非营利组织、非民办非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小微企业免租金”政策。民生银行总部也对美术馆的各项决策提供了保障和支持,令美术馆团队得以在馆长甘智漪的带领下,齐心协力迅速应对,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执行。

    现有展期延长:美术馆首先考虑的是公众,在随时有可能开馆的情况下,展览“空窗”会令艺术观众失望,因此,在艺术家杨诘苍先生的支持下,美术馆决定延长上一个展览“杨诘苍:三魂七魄”的展期,保证公众有展可看。

    3月上旬,疫情所带来的不安和失序逐渐缓解,上海民生美术馆第一时间响应政府号召,在做好严格的疫情防护措施、保证观展安全的情况下,于3月14日恢复向公众开放。展览“杨诘苍:三魂七魄”延展至4月30日,让能够走出家门的人们,可以到“艺术”中喘一口“仙”气。“杨诘苍:三魂七魄”由此成为我们首个展期超过3个月的“最长个展”,总计开展约4个月120天。

    未开新展延后:新展览的工作也在继续,我们与艺术家商量延后了展览开幕计划,与吉祥航空公司协调了新的运输日期,这是唯一与北欧有通航的航空公司。我们希望一旦有可能,艺术家能够立即来到中国开展工作,推出新展。

    两位北欧当代艺术家组合Petteri Nisunen和Tommi Grönlund的展览“随物生心”,是2020年我们美术馆“重头戏”之一,原定正月十五后开始制作展品,待北欧作品运输到馆后进行搭建,但由于疫情影响,北欧跟中国之间几乎全面停航,十大箱的作品无法及时启运。原计划于春节后开始撤展,新展于3月初上线,但疫情后,撤展、新展搭建工作无法如期开展。好在如之前所述,经过与两位艺术家和各方面多次沟通协调,新展推迟到5月底,撤展问题得以解决。

    展览“双开幕”:虽然新展延迟了,但随着疫情持续,各国仍然严控出入境,“致命”的问题来了—艺术家无法到现场布展!这对于美术馆而言,几乎是前所未有之事,尤其新展“随物生心”还是一个以装置为主的展览。

    好在展览部同事与艺术家、策展人保持了积极沟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在线式”布展—艺术家通过视频、电话、E-mail连线布展现场,指导美术馆展览团队布展,由此工作量几乎翻倍。即便如此,由于艺术家不能亲临现场,好几个装置作品仍然无法完成。所以,紧接着的问题是—如何说服艺术家同意向观众展示一个“未完成”的展览。最终,艺术家同意以“预展”的形式对公众开放。

    5月30日,展览“随物生心”预展开幕。馆长甘智漪在预展开幕式上表示:“尽管艺术家目前无法在现场指导布展工作,诸多作品涉及相关技术问题暂时无法完整呈现,但是这一场‘未完成’的展览正是我们积极面对‘危机’与‘未知’的一次艺术宣言。希望本次展览如同舒伯特那首交响曲《未完成》一般,尽管有形式上的不完整,却为作品的光芒打开了窗口。”

    8月2日,4件作品全部调试完成,整场展览正式开幕,向公众完整呈现所有作品。遗憾的是,艺术家仍然无法来到中国。直至11月6日,在各方的努力争取下,Petteri Nisunen结束在中国的隔离,第一次见到他和Tommi Grönlun在中国的首个个展现场。

    这场展览不仅是上海自疫情后第一个通过审批的国际展览,也创造了民生美术馆历史上多个第一:“第一个艺术家未到场布展的展览”“第一个两次开幕的展览”“第一个开放5个月的展览”,本场展览的线上线下观众人数近10万人次。

    “云公教”反增长:公共教育活动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美术馆在疫情闭馆期间开启了“云公教”模式,精选2019年备受公众欢迎的公共教育活动,包括“诗歌来到美术馆”“上海制造”“人人都是齐白石”等,在微信线上平台发布,观众可以在美术馆官方微信平台通过扫码回看活动直播,温故而知新。

    开馆之后,至2020年底,民生现代美术馆共举办了100多场公共教育活动。面对疫情防控要求,公教活动一方面对现场参与人数设限,同时也扩大了线上观看力度,在多个平台进行现场直播,最终线上参与人数超过20万人次,年度公教参与总人数反而有所增长。

    暖心防疫保障:美术馆行政运营团队第一时间购置并储备了大量口罩,配备了专业的测温设备,以备员工及开馆后观众所需;同时一直与相关部门保持沟通,关注疫情政策的变化;并积极讨论开馆后可能的突发性事件,制定危机预案。

    恢复开馆后,馆内每天组织保洁人员对公共空间进行彻底地清扫,加强内部清洁管理,定时定岗开展消毒、通风,保证场馆卫生安全。同时馆内购置了远距离红外线人脸识别测温仪,所有观众须进行体温检测与佩戴口罩方可入馆。

    在疫情后刚开馆之初,我们即为有需要口罩的观众在前台设置了免费领取点,被大家赞为“暖心之举”。同时,根据“有序、可控、应急”原则,统筹安排工作,推行居家在线办公、轮流现场值班等措施,保证馆内一切事务有序运行,尽量减少人员集聚引发的疫情传播隐患。

    后疫情时期美术馆运营探索

    从2020年1月至今,疫情与人类社会共存近2年的时间。尽管隔离尚未完全解除,但疫情已成常态化。尤其在防控得当的中国,人们已经恢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然而疫情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无处不在。对于美术馆而言,展览、公教、日常运营都与疫情前有了变化,或许也会长久的影响美术馆的未来。

    防疫外松内紧:在美术馆运营管理上,防疫措施外松内紧:每天定期的全面场馆消毒;增加了保安的巡视,遇到不戴口罩的观众会及时提醒;在醒目的地方增加了安全提示;與观众直接接触的一线工作人员必须佩戴口罩……这些对于观众而言,很多是看不见的细节,但对于美术馆来说却必须严格实施,方能最大程度的保障观众和员工们的健康安全。

    对于来到美术馆的观众而言,现在大家也都已经习惯了入场安检时出示健康码、行程码、进行体温检测等等;没有佩戴口罩的观众则可至美术馆前台领取口罩,佩戴后方能入场。此间,美术馆遇到过没有健康码的境外参观者,或者“黄码”观众等,工作人员或想办法了解其详细行程,或积极劝退,观众也都予以配合。对于一些参观人数比较多的展览、活动,美术馆也采取了预约和限流的方式。

    发起“无界美术馆”:疫情所带来的“虚拟化”“电子化”并非仅仅发生在展览或者公教活动中,疫情也迫使美术馆各方面完成了在线化。在疫情之后,我们增设了线上购票系统、在线预约系统、线上商店等。

    我们还发起了“无界美术馆”项目。数字化策略在工业4.0时代是大势所趋,全球各大美术馆早已运用互联网与物联网建立数字美术馆,增强美术馆藏品、展览、各类活动与观众之间的黏性与互动性,拓展美术馆外延。新型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运用也成为美术馆更丰富的手段,虚拟美术馆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艺术在数字世界的自主浏览,实时交互,临场体验。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虚拟展厅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在线的虚拟展厅可以让已经结束的展览永久的存活下去,成为“永不落幕的美术馆”,而疫情则促进了这一趋势。

    疫情之后,我们将美术馆所有展览在线化,参观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身临其境,随着数字产品中所呈现的参观路线来浏览展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弥补了大部分观众不能亲自到场参观的遗憾。同时,我们还将“VR线上展览”与“专业导览”相结合,“专业导览”由民生美术馆的专业策展人对展览进行整体和局部的详细讲述,让观众可以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展览全貌。

    增加国内展览比重:如今,国际展览的难度尽管有所降低,但困难相较疫情之前仍然存在,成本也大幅增加。对于上海民生美术馆而言,除了开展“VR线上展览”外,还首次尝试了国际展览的国内巡展模式。展览“波普图像—安迪·沃霍尔的1962—1987”在上海大受欢迎,我们与合作方一起将其输出到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完成了一次波普艺术与陶瓷艺术的接力。巡展降低了展览成本,也极大的拓展了美术馆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尝试增加了国内艺术家在年度展览计划中的比例。2021年迄今为止5个展览中,有3个是国内艺术家的个展及群展,包括“2020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作品展”“窟窿—马轲的绘画”以及徐跋骋个展“永生之象”。

    常备危机预案:尽管疫情在中国已基本可控,尤其是上海“动态清零”的疫情管控模式,大大减少了美术馆闭馆的时间。但疫情仍然没有全面消除,隔离尚未解除,整个社会也无法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况。对于美术馆而言,依旧面临着国际交流锐减、国际运输成本大量上升、突发性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因此,美术馆也设置了一套危机预案。

    回望过往,乐观、积极的心态使得大家能够持续推进工作,而缜密的考量与周全的计划使得各种项目能够顺利实施。我们的经验是美术馆要有面对突发事件的危机预案,也要有疫情常态化的制度准备。疫情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暂停”,更是让我们能够从原本的忙碌中沉静下来,更好地思考未来。

    作者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媒体部主管

    猜你喜欢 美术馆艺术家疫情 疫情中的我快乐作文(1.2年级)(2020年8期)2020-09-10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环球时报(2020-04-21)2020-04-21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伙伴(2020年3期)2020-04-14小小艺术家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小小艺术家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美术馆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6期)2018-02-10美术馆的怪物传说数学大王·中高年级(2017年12期)2017-12-21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数学大王·低年级(2016年5期)2016-05-14加州美术馆焦点(2014年6期)2014-08-19
    相关热词搜索: 间隔 当代艺术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