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爱乐之城艺术风格【优秀范文】

    时间:2022-08-16 22:45: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乐之城艺术风格【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爱乐之城艺术风格【优秀范文】

    爱乐之城艺术风格5篇

    第一篇: 爱乐之城艺术风格

    [苏轼的艺术风格]苏轼经典作品及艺术风格

    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① 彭乘:《墨客挥犀》。

    ② 见原词序。

    ③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将无法排解的思念之情溶入连绵不尽的未来,更衬出未亡人的情真意挚。以词来写悼亡之情,苏轼是第一位也是写得最好的一位。

    苏轼与下层劳动人民接触的深入与广泛,超出了同时代的任何一位作家,因此,他对劳动人民的疾苦十分敏感。当看到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时,他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进而痛感平生五千卷,一字不疗饥。①苏轼词作品,对劳动人民的疾苦远不如诗描写得那样深刻。在全部30 余首农村词中,最为成功的当属描写乡村风俗和勾画作者与乡野父老亲切融洽关系的作品。《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第二篇: 爱乐之城艺术风格

    结合作品论述莫言小说的艺术成就

    一、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

    (一)、以绚丽的色彩语言表达丰富的主观情愫

    “色彩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代表某种象征,承担特定的含义”。莫言对色彩语言情有独钟。从其小说题目就可见一斑: 《红高粱》、《红树林》、《红蝗》、《白棉花》、《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白狗秋千架》等五彩缤纷的色彩的广泛运用是其小说的亮点之一。他常用于描绘风景,显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用来描写外貌、描述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在五颜六色中,莫言对“红”与“绿”两色赋予独到的内涵。

    “红色”在传统文化中原本具有诸如热情、力量、神圣、尊贵、权威、喜庆等丰富语义。而

    莫言在小说中却用红色营造一种悲感氛围。

    绿色,有青春、生机、智慧、希望的象征。莫言颠覆了传统的意义,以绿色表达落后愚昧、脏乱卑贱、愤激不安、灾祸死亡等意蕴。

    例如《欢乐》文中以对“绿色”的痛恨表达对落后肮脏的生存环境的强烈不满。

    莫言还善于以缤纷的色彩意象的叠加,来创设一种令人上气不接下气的窒息氛围,以叙写某种思想与感受。例如《秋水》)作者用应接不暇的色彩的堆砌,展示人类生存环境的拥挤不堪和现代文明所带来的难以忍受的躁动和喧嚣,以表达无数鲜活的生命被现代文明所淹没的无奈和悲哀。

    (二)、打破语言约定俗成的惯例,自出机杼,新人耳目

    莫言小说的语言给人一种新鲜感,他善于打破语言的常规,创造性地对固有语言重新进行一番排列组合,使其在特殊的语境中生发出崭新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莫言对语言的运用可谓挥洒自如、妙语连珠,能够信拈成语,组出新意。

    如:这个人的脸象一条漫长的道路,路上铺满了土黄色的灰尘,灰尘中弥散着狡诈的狐狸气味。( 《红高粱家族》)

    以漫长的路比喻八路军的脸,又由路联想到灰尘及狐狸气味,从而描画出一个久历跋涉、满面灰尘、劳累而又不乏聪慧狡黠的人物形象,生动贴切地呈现出其人留给作者的初次印象,吟之回味无穷。

    (三)、语言的叙述风格雅俗共赏,斑斓多姿

    力求语言风格的丰富多样,是莫言小说的特色之一。

    1. 诗意的书写。自然景物在莫言笔下淡雅明丽,色彩柔和,情调浪漫。如:

    如果时令是五月初,河堤上槐花凋谢,水面上仿佛落了一层霜,使你看不出河水在流动哩。( 《流水》)

    2. 酣畅淋漓的叙述。莫言有些小说的语言,如长江大河波涛汹涌、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又快又急,层出不穷,魅力独具。

    3. 幽默诙谐。莫言小说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在正儿八经的严肃叙述中,让人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这是一种感知思考之后方可有所反应的有着深邃蕴含的幽默,不仅仅是博人一笑。

    如: 《生死疲劳》第三十一章,写常天红为了配合高密县养猪运动创作《养猪记》,小说写他“调动了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让猪上场说话,让猪分成两派,一派是主张猛吃猛拉为革命长膘积肥的,一派是暗藏的阶级敌人猪,以沂蒙山来的公猪刁小三为首,以那些只吃不长肉的‘碰头疯’们为帮凶。猪场里,不但人跟人展开斗争,猪跟猪也展开斗争,而猪跟猪的斗争是这出戏的主要矛盾,人成了猪的配角。”在这里,诙谐的语言传递着犀利的讽刺,笑声背后可能有辛酸或别的牵人心肠的东西。这,就是莫言语言的风采之一。

    4. 乡土气息浓厚。莫言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方言语汇。

    莫言对农村、农民情有独钟,他的作品追求真实,喜欢呈现原生态的语言,对山东高密的方言运用尤为突出,使作品语言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如:父亲从褡裢里摸出十个咸蛋,放在桌子上。( 《冰雪美人》)

    “褡裢”是北方乡间农民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一种布袋,它搭在肩膀上,前后各一个口袋,用来放随身携带的物品,文中“褡裢”与“摸”搭配,与“父亲”的农民身份很吻合,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穷困、沧桑之感。

    二、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莫言小说的叙事有先锋叙事的特点, 如叙事方式的主观化, 叙述情景的自由转换, 强烈的作家介入倾向以及叙事结构方面对双声性内结构、复调性内叙述结构等的使用。但对叙述本文意义的重视,对中国叙事文学结构传统性内核外结构的借鉴, 使其创作充分糅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特点。

    早期作品比较多地使用的全知客观化叙述, 如《粮食》、《遥远的亲人》、《售棉大路》、《老枪》 等,而到了《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尤其是以后的长篇《丰乳肥臀》、《檀香刑》等作品中, 叙述就变得复杂起来。在这些作品中, 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与全知视角、主观叙述语调与客观叙述语调等一些似乎相对的叙述因素能够自由地转换, 作家的主观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另外,莫言小说在看待世界时,用了很多的孩子、傻子、无知者的视点,如《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里都有,还原世界更加神奇也更加“本质”的真相。

    莫言的小说创作有其先验的一面, 但对意义的重视使其又超越先锋。这里所谓的意义不是叙述行为的意义, 是指故事本文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讲, 莫言又是极传统的, 他对叙述技巧的偏爱的最终指归在于意义。他的大部分小说不仅有多变的叙述方式, 繁复的叙述结构, 敏锐地感觉体验,还有完整的故事, 曲折而又富有传奇的情节。

    三、莫言小说的批判精神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肯定莫言小说“将谵妄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小说的谵妄现实主义的最大价值是批判精神莫言的这种文学追求表现为小说的谵妄现实主义———冷眼旁观社会现实,绵绵不断的“叙事”,通过《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作品,展示既充满生命活力和欢乐又充满反讽和悖谬的民间世界,建构了一个真实而又惊心动魄的民间社会,以独立的立场介入中国的现实,传达中国内在的精神和声音,成为“积极干预社会、勇敢地介入政治的作品,以其强烈的批判精神和人性关怀”,“成为一个时代的鲜明的文学坐标”,传递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

    病态的人物是莫言小说谵妄现实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莫言小说批判精神的重要载体。莫言小说的批判精神主要通过病态的主人公形象,构建民间的、具有批判色彩隐喻的体系,“曲折而象征地表现了社会的众人相,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民间宝贵精神资源的丧失和人性的畸变。例如“恋乳”的上官金童( 《丰乳肥臀》) 眼中只有乳房,赵小甲( 《檀香刑》) 傻乎乎的能看出人是什么“畜生投胎转世”的,罗小通( 《四十一炮》) “吃肉”的本领无人能比。这些人物的外在表象和常人无异,但事实上又和常人迥然相异。莫言的小说蓄意对人物进行这种变形化、夸饰化的处理,创造或是小丑,或是傻瓜,或是骗子的人

    物形象。

    四、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主题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一、语言特色。

    其一,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叙述节奏相近,速度均匀,小说描写世俗的生活细节繁密堆积,密不透风的语言风格让人感到充裕与满足。其二,陌生化语言的智慧。通过词类活用、陌生搭配,或是通过大量新颖的通感、比喻,形成了整部小说与众不同的风格。其三,高贵的自说自话。在这部第三人称的作品中,虽然作者自始至终拒绝让“我”直接登场,但小说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高贵的自说自话倾向。文字上的“无我”之境,恰恰成了作者忘情于人物的最好证明。

    二、结构与叙述特色。

    结构:三部;
    三个时代;
    一个人的一生。关于第一部的第一章: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引领作品的整体框架。开头与结尾照应。

    叙事:都市民间叙事。作者选择王琦瑶这个上海女人的一生遭遇进行书写另有一番情味。早年辉煌、中年落寞与晚年的二度青春与上海这座城市在二十世纪盛衰荣枯的历程恰好构成了奇妙的同步,成了上海命运的活生生的隐喻。其间,包含着对于由历史和传统所形成的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与弱者的深深的同情。

    三、深刻的主题意蕴。

    《长恨歌》体现人间情怀,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深入上海市民文化的一方天地;
    从一段易于忽略、被人遗忘的历史出发,涉足东方都市缓缓流淌的生活长河。王琦瑶,她是这个城市小市民的缩影,以她的命运遭遇来反映人性的渺小与脆弱和上海的时代变迁与沉浮,更具有一种强烈的人生悲剧感和历史沧桑感。

    四、成功的形象塑造。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王琦瑶这一人物形象。她充满幻想,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同时聪明而富有心机,软弱与坚强并存。王琦瑶懂得生活、衣食之美,有常人的真性情,在她身上飘洒着已逝去的上海市民生活的气息和色彩。她有她的追求、愿望和自己要的生活。这是在大商业兼大欢场的上海市民女性的典型活法。

    第三篇: 爱乐之城艺术风格

    齐白石艺术风格解析

    作为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开创了花鸟画之新风,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享誉全球的杰出画家。他的绘画,将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的最高峰,形成了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

      齐白石青年时期的作品及艺术风格

    齐白石11岁时,曾拜师叔祖父学习木工,后学做雕花木工,20岁已成雕花名手,兼习画。25岁时,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画,这个时期正是白石老人学画的基础时期,受先生所教工笔花鸟草虫,并观摩了大量的古代书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见古人之所长摹而肖之”,白石老人从《芥子园画传》入手,临摹了大量画作,基本习得山水、花鸟、人物的技法,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年时期的白石老人的画作稍显青涩,还不够生动。人物画的最为形象, 齐白石所画人物较少,所作仕女图精美典雅,有“齐美人”之称。有一副《黛玉葬花图》,为纸本,纵102.9厘米,横26.9厘米,白石老人于1900年所作。款识为“庚子三月,齐璜”。钤印为“臣璜之印”白文方印。齐白石,名璜,因此称齐璜。此图是白石老人早年的作品,黛玉右手拿扫帚,左肩背锄,衣着朴素,飘逸灵动,面容清秀,举手投足间传神的表达了人物形象。白石老人晚年曾评论自己30岁左右的人物画:“老实说,我那时画的美人,论笔法,并不十分高明,不过乡里人光知道表面好看,家乡又没有比我画得好的人,我就算独步一时了。”

      从这个时期作品来看,白石老人受工细着色画派的影响较深,用笔仍处于临摹古人的阶段,技法尚未达到创造性的应用。譬如《三公百寿图》,为纸本,纵90.6厘米,横176.9厘米,为1896年所作。款识为“三公百寿图。沁园夫子大人五秩之度,受业齐璜”。钤印为“齐璜”白文方印、“频生”朱文方印、“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白文方印。白石老人三十岁以前画鸡,虽然笔墨差,但已经生动传神,能掌握鸡自身的特点,表达不同的趣味。熟练的技法来自于老人观察和研究鸡的时间比画鸡的时间多,因此十分传神。此图是白石老人为50岁的沁园夫子所作,三公即为三只公鸡,画面左边的公鸡表现得健壮有力,鸡尾几笔显得非常清爽,鸡毛非常自然流畅。右边的松柏和树下的灵芝代表长寿,寓意长寿吉祥的意思。此图画面宏大,与松树的雄壮有很大关系,白石老人笔下的松柏显得苍劲有力,枝干粗壮挺拔,树梢松针密密重重,繁而不乱,非常见工夫。

      《梅花天竹白头翁图》,为纸本,纵91厘米,横39.6厘米,为1893年所作。亦为白石老人青年时期的作品。白石老人作画,追求所画对象的精神,并求构图的新颖,仔细揣摩物体的质感,以还原其真实的形态。画中的白梅,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开正时,清润秀逸,超凡脱俗,以黄色突出花蕊,更显高雅之态。天竹并不是白石老人常画之物,画中也只是作为陪衬,叶子用墨色突出茎干,天竹豆画的很圆整,颗颗饱满,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天竹下方辅以大石,以使画面饱满,显得充实,富有层次,避免了头重脚轻之感。画面中的双鸟白头翁,生动传神,充满欢快雀跃之感。花卉中点缀飞禽,飞禽栩栩如生,羽毛丰满轻盈,眼睛生动传神。

      齐白石中年时期的作品及艺术风格

    白石老人40岁之后,能画能印,他的名声传遍湘潭。此时,白石老人的绘画技艺大增,已经逐渐摆脱了古法的束缚,虚心学习今人的绘画技法。

    《赐桃图》便是白石老人于光绪丙午年(1906年)为晋卿老伯祝寿所作。齐白石的祝寿画,以桃为最多。他爱画桃,求画者也喜欢请他画桃。《赐桃图》中,云雾缭绕,旁边有侍女执扇、西王母怀抱一只巨桃祝寿而来。白石老人画桃时,喜欢把桃的比例加以夸张,这种夸张手法是从民间艺术借鉴而来,这也是成就其艺术的一大根源。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天衣无缝的融汇,在一个桃子形象中也有突出的体现。用没骨法,直接用洋红和藤黄点画,是白石老人画桃的主要特点。唱“主角”的洋红,在白石老人手中不是涂上去而是画上去的,有笔意笔痕,有骨有肉,有重轻和浓淡的变化。人物塑造上,也体现了俊秀飘逸的特点,有一种道骨仙风之感,较以前更加凝重老练。

      白石老人于1919年55岁之时赴北京,住法源寺,卖画治印为活。这一时期的齐白石在京无名气,求画者不多,自慨之余,决心变法,立志独创画派,也就是后来自称的“衰年变法”。此时也是齐白石艺术创作的转型期,白石老人经当代名家陈师曾的劝告,改学吴昌硕开创的大写意花卉一派。《雄鸡老少年图》纵106.5厘米,横35.2厘米,正是白石老人于1919年所作,款识为“己末秋七月,余喜画老少年布以大鸡,可谓秋声也。昔孟丽堂画牡丹布鸡,谓为春声。白石。”植物老少年,又名雁来红、老来红,是白石老人非常喜欢绘制,也画得十分精彩的题材。白石老人笔下的老少年似乎都很显祥瑞、很具朝气,片片红叶,以墨色表现茎骨,十分挺拔,似在风中摇曳。画面前方的大鸡为柴鸡,腿上无毛,身体雄壮矫健,非常灵敏,红色的鸡冠与老少年的红叶相得益彰,更为出彩。

      白石老人画竹与众不同,先画竹叶,然后画竹竿和枝,这样画面的布局较有气势,不会显得呆板。此次所展《墨竹图》,竹叶生动有趣,近处以浓墨着色,远处施以浅墨,浓淡之间,拉伸了画面的纵深远近感,富有层次。竹叶皆为三分,随风势偏往一方,竹枝婆娑,随风摇曳,气韵生动。螃蟹是白石老人除虾之外最为精湛的物象。白石老人能用简练的笔墨画出蟹的外形和精神,《芙蓉螃蟹图》便是一副佳作。

      齐白石晚年时期的作品及艺术风格

      白石老人在七十岁之后,他的手法更精进了,常用极简练的色墨,鲜明的色彩,对比描绘各种事物,给人以明快、健康、磅礴的感觉。白石老人曾说“予之画稍可观者,在七十岁先后。”八十岁之后的白石老人迎来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发展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松柏苍鹰图》为纸本,纵330.6厘米,横71.5厘米,1944年所作,为白石老人的晚年作品。款识为“稳立长荣。昔人有云:如松柏之荣。八十四岁白石,璜。甲申,京华。”钤印为“白石”朱文方印,“白石草衣”白文方印,“悔乌堂”朱文长方印。白石老人善于画鹰,他能表现出鹰嘴坚硬和鹰爪锐利的特点。眼睛是画鸟兽最难的,但老人画出了鹰眼的敏锐感。白石老人所作鹰的翅膀苍劲有力,把鹰腹部用灰白色的焦墨画出,表现了鹰的雄伟力量。白石老人笔下的松柏,也有着非凡的气概,松干苍劲粗壮,松针密密重重,整体画面宏伟大气。 

      白石老人于五十岁之后才正式创作荷花题材的作品,这幅《荷花图》肆意挥洒,随意泼墨,两只莲蓬、一枝残荷、两只游鱼,一派秋日荷塘胜景,趣味十足。枯黄的荷叶就在这干湿浓淡之间衬托荷花,大荷叶以简练的笔法,干净利落的笔势,一气呵成,大气十足。又施以焦墨画得荷枝,画面下方又以浓墨水草作为陪衬,画面生动,充满情趣。

      齐白石80岁之后,画虾技术颇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齐白石画虾最多,见有数百幅之多。定居北京后的齐白石开始研习画虾技艺。白石老人每天都要观看虾游动时的各种姿态,准确把握虾的造型特点,画虾的技艺也有了质的飞跃,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准确的体态,透明的躯干,水中游浮的动势,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他在晚年时自己总结画虾的特点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所展出的《墨虾图》为纸本,纵102.5厘米,横34.5厘米。款识为“鱼虾负我短剑,白石老人为鱼虾所悮。”钤印为“齐大”朱文方印,“倦也欲瞑君且去”白文方印。白石老人的绘画俗称有鸡、虾、蟹三绝,三绝中又以画虾最为神妙。白石老人青年就开始画虾,经过40年的不断临摹写生与创作,70岁之后,掌握了虾的特征,画虾技术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白石老人笔下的虾是活的有生命力的虾。图中,白石老人以虾的颜色深浅来表现远近的关系,显得有层次感。每只虾的形态不一,通过笔墨的变化,使得虾有了透明的质感,气韵生动,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通过这次几张齐白石书画展示,我们看到白石老人在国画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无论山水、人物或花鸟方面的技艺皆精湛,不仅有高度的艺术性,更具创造性,对近现代的国画艺术有着重大的影响,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第四篇: 爱乐之城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070101156 薛潮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是中国田园诗歌的鼻祖。他的诗歌一反时人诗歌浮华无实、多赋玄言的特点,以平淡自然的田园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东晋玄言诗充斥文坛,刘宋山水诗又盛极一时,具有充实思想内容和独特风格的陶诗却不为当时人们重视。

    唐代以前,评家推崇陶渊明仅仅看到他所代表的一种文人理想,更多人把他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当做一种乌托邦似的虚无的空想,他也是只是以一个隐士为世人所认识,并非由于他的文学成就。钟嵘的《诗品》虽然对陶诗有所赞扬,但还是只列在“中品”,位居潘岳、陆机之下。直至萧统才对陶渊明有了较高的评价。

    陶诗真正受到重视是从唐代开始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对陶诗的思想和艺术做过极高的评价,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更是极力学习它的风格。宋代以后,对陶渊明的研究范围扩大了,从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到他的作品的内容、形式,以至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都开始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1.陶诗风格之平淡

    “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变而实美,渊明、子厚是也。”这是宋朝文豪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也是最早用“淡”来形容陶诗的人,这种平淡风格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体现最为明显: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

    这首诗写了作者早出晚归在田园中劳动的生活以及诗人的感受,平淡自然,给人的感觉就跟一篇日记差不多,就像一个老朋友有一种很平淡的口气在跟你拉家常一样。语言通俗,没有太高深的文学技巧,自然混成,娓娓道来。这种风格的诗歌在陶渊明那个时代并未被世人所接受,但是后来在唐代时被发扬光大。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平淡之中显出不平凡,对景物的描写逼真,生动,尤其是最后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更是使这首诗的意境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2. 陶诗风格之旷达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除了体现一种自然和平淡的风格外,还存在另外一种旷达风格。这种旷达的风格是建立在平淡的基础上的,即是在平淡之中透露出旷达高远。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诗歌风格背后,创造出高远脱俗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田园诗的真正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会,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做到情景交映。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这是陶诗最出众的艺术境界,也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典型的田园诗,其中反映了陶渊明的基本风格,从中我们能比较明显地感受到平淡中逗漏出来的那份旷达。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图,诗人以恬淡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十分贫困,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能在辛苦的劳作中发现快乐,并以诗歌的形式把这种兴奋记录下来,就足以证明诗人在本诗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了这种旷达的情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最能体现诗人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和离开官场的潇洒气度。

    3. 陶诗风格之矛盾

    陶渊明的诗歌中总是表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志趣和情调。陶渊明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归隐山林,不问世事的隐士形象,但是这种归隐山林的生活其实并不是陶渊明所希望的,鲁迅先生曾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现在之所以往往被尊为敬慕,是因为他被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了,凌迟了。”陶渊明虽退隐田园,但却仍然心怀天下,满腹忧愤,关心现实。只是当时的时代所限,陶渊明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只能寄情山水,深深的埋藏自己生逢乱世的无奈和忧伤。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复杂多变的时代,给予了陶渊明 “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志趣。这种矛盾的情况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多有体现。即使是看似平淡自然的田园诗,也不时体现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这也即是不能笼统地认定陶渊明是消极避世的原因之一。

    如五言诗《乞食》写了诗人向人乞贷时的心情。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虽然诗中写的是诗人乞贷时的心情,但却体现出对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那次大灾荒的忧患意识。他的另外一首《杂诗》则更深刻的表现出了陶渊明身上的远大志向:

    忆我少壮时,

    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形成的原因很多,有他自身家庭和成长的因素,也有当时复杂的社会现状的作用,作为一个中国社会重大转型期和乱世之中的诗人,他的思想由于他复杂的家世背景和丰富的经历而显得较为复杂甚至矛盾,反映到诗歌上就是以平淡自然为主,兼有旷达豪放情怀的诗风。他的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形成了田园诗派。我更觉得,陶渊明是个聪明人,他是中国历代文人所希望达到的人生境界的高峰。在他看似平淡无奇的诗歌语言背后,是一个看淡繁华和尘世,洗净人生铅华的思想艺术。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陶渊明可以被称作淡定哥,任有千万思绪,万般无奈,只在诗中娓娓道来,没有激烈的感情,如同超脱凡世的圣人一般。他的诗已经不仅是文学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上的大智慧,值得后人用一生的时间去参悟。

    【参考文献】

    1.《陶渊明资料汇编》

    2.《陶渊明诗选》 刘逸生主编

    3.《古代思想与诗的世界》 郭杰著

    4.《中国文学史》 袁世硕 张可礼主编

    5.《元前陶渊明明接受史》 李剑锋著

    6.《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意旨与风格》

    第五篇: 爱乐之城艺术风格

    爱乐之城观后感 爱乐之城精彩影评
    【爱乐之城观后感】
    当塞巴斯蒂安为已经嫁为人妇的米娅弹完最后一个音符,电影 院里已是哭声一片;
    这一对支持彼此追求 诗和远方 的佳偶分道扬 镳,让多少观众心痛不已。夺得金球奖七项大奖,又获得奥斯卡奖 14项大奖提名的《爱乐之城》果真有如此魅力吗 ?
    若让我来评价这部电影,我只能说,影片前半部乏善可陈,甚 至令人恹恹欲睡,后半部情节有稍许惊喜,间或穿插进的歌舞如同影 片剧情推进的调味剂,等你看剧情看到坚持不住时,歌舞就碰了出来, 让观众从平淡无奇中暂时解脱。歌舞片是好莱坞的
    传统保留项目,
    若要和《音乐之声》《雨中曲》这些剧情饱满,歌舞流传于世几十载 的歌舞片黄金时代的作品比,《爱乐之城》只能算是个小字辈。
    至于为何该片夺得那么多奖项和奖项提名,哎,大洋彼岸的审 美标准不一直是上蹿下跳的么?一时把大奖给《拆弹部队》这样的 主 旋律 影片,一时又突然青睐法国拍的复古默片。歌舞片是美国电影

    的传统,并且是已经没落的传统,这些个奖项和奖项提名间大概混杂 着向传统致敬的意味。
    但《爱乐之城》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缘何受到这么多中国年轻 人的青睐,让他们在影院内影院外感动到哭断肠 ?塞巴斯蒂安和米娅 的爱情,折断在米娅的成功之路上,历经挫折,米娅成了影星,嫁给 大款,过起了奢华生活;
    他们两个,相遇在塞巴斯蒂安开的爵士酒吧 里,塞巴斯蒂安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可此时他的爱人已嫁作 他人妇。他颤抖着为爱人再奏一曲,此时影片给出了一个令观众肝肠 寸断的情节假设:这对佳偶结合,共度一生。
    错过,令人肝肠寸断。但细细想来,米娅这样的姑娘能成为心 怀各种梦想的男人的佳偶吧?米娅为着塞巴斯蒂安不为人认可的钢琴 演奏迷上了他 她弃了上流社会的富裕男友,和一贫如洗的塞巴斯蒂 安相依相伴。当这对恋人租住在狭小简陋的公寓中过着贫穷生活时, 米娅从未抱怨过爱人,她没觉着爱人经济条件差是
    对不起她 相反, 当塞巴斯蒂安为着5000美金月薪和流行乐队四处巡演时, 米娅却想 放弃他了,因为他 放弃了梦想。
    想想我们周遭的现实,多少女人为经济的困顿抱怨男人,会为
    着5000美金的月薪帮男人戒断梦想,会把爱人的价值等同于
    5000
    美元的月薪?米娅不是,她要 诗和远方,她自己追求到了 诗和远 方,她也要陪着爱人追求诗和远方。很多人说,《爱乐之城》告诉 我们,爱是互相成就。很多人哭,因为米娅之爱求而不得。我们常常 以爱之名逼爱人与现实苟且,我们常常被所谓的爱囚禁在鸡零狗碎的 生活表层。米娅之爱,是爱应有的样子,但世间诱惑太多,此爱难求。
    米娅之爱也凸显了《爱乐之城》的高级之处:它在一个看上去 很俗套的爱情故事中,加入了这一笔超凡脱俗,叫我们俗世男女反思 爱的真谛。塞巴斯蒂安与米娅这对佳偶是否在一起已不重要,
    因为他
    们都目送对方到达了他们追求的远方,他们是爱人,也是战友。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