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2022年《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全文完整)

    时间:2022-08-11 18:40: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全文完整)

    《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6篇

    【篇一】《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七律·长征》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诗歌。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尽管长征胜利已过去七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仍然在今天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课标中对4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礴、丸、岷”等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第三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合作交流法,情感体验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感悟、品味想象等方法展开学习。

    三、说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一)交流资料,引出诗歌。

    上课伊始,出示毛主席图片,让生交流对毛主席的了解,顺势引出本课课题《七律长征》。我的导语是:同学们,画面上这位伟人是谁?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主席。你能谈一下你对毛主席的了解吗?生交流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

    接着解题:七律指的是什么?长征二字会让你想到什么?

    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出示长征路线图,在长征奏鸣曲中,师介绍长征的时代背景及长征历程。由此引出诗歌。

    设计目的:小学生对毛泽东和长征的了解不是很深。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增进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认识十分有必要,而且这与课标中查找运用资料的要求是相符的。这一环节学生围绕课文交流资料,既分享收获的喜悦,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以便对后面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二)初读诗歌,抓住主旨。

    1.引出诗歌后,教师播放诗歌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宏伟气魄。让学生带着这种心灵的震撼走进长征路听录音后让学生自读诗歌,然后检查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要求读出诗歌的恢弘气势。

    此环节目的就是一个读字。录音起一个引领示范的作用,引导学生把诗歌读准确,读通顺,读出意味。

    2.在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诗歌主要写的是什么。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那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引导学生理解句意。通过“不怕、只等闲”感悟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此环节教学是为下面学生自学引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意,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议读诗句,体会情感。

    体会诗歌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此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体会:一是抓住“逶迤”“磅礴”“暖”“寒”等关键词句进行体会。二是设置情境,把学生的心引导到情境中,设身处地去联想,体验红军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又是如何对待的?三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怀。教学中按照:自读自悟 ——交流提升——情感朗读——升华感情这四步来进行。

    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默读剩下的诗句,理解诗句意思,你从哪句诗、那个词感受到红军战士这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结合收集的资料在书上写出体会。学生自学后进行全班交流。

    预设一:学生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找学生交流“五岭”“乌蒙”指的是什么,“逶迤”“磅礴”如何理解。透过“逶迤、磅礴”这两个词,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五岭,怎样的乌蒙?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山高山险。

    然后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路途的艰险。“红军战士是在吃不饱穿不暖,前有敌军后有追兵,上有飞机下有大炮的情况下攀山越岭。那凛冽的寒风,那漫天的飞雪,那陡峭的悬崖,那隆隆的炮声,真是难上加难!可在红军眼里,连绵不断的五岭就像细小的波浪轻松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就像泥丸在脚下滚过。”在此感悟基础上,教师激情朗读这句诗,让学生感悟到“红军不怕远征难”又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在理解难点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时,让学生讲解收集到的红军将士不费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一个“暖”字将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习“大渡桥横铁索寒”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战斗场面的激烈与悲壮,从而领悟“寒”字所包含的种种感情。此处教师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在学生有所感悟之后,及时引导他们将这种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去,而且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时,我注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四)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在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之后,播放《长征》歌曲。

    同学们,看着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听着一句句振奋人心的歌曲,你想过没有,红军战士走过这二万五千里征途靠的是什么?

    教师引出这就是长征精神。

    让我们心怀崇敬再次走进长征。

    集体诵读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和红军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写下的另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出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引导学生课外诵读,将语文学习由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一方面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毛泽东诗词斗志高昂的风格,另一方面进行诗词积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

    【篇二】《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一、初读感知(10分钟)

    1、同学们,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
    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字正腔圆,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2、读出韵味。

    a课题的味道

    真不错!同学们,读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比如《长征》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征”(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这“长征”可是有二万五千里啊!再听老师这样读“长——征——”,有感觉吗?

    学法渗透:所以,一定要敢于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谁也来读一读这题目。

    b诗的味道

    还有读得更好的吗?

    对,带着这种感觉请你再读读这首诗。慢一些。

    c范读

    下面老师也来读读,当然,我读的是自己的感觉和味道。仅供参考!

    d再次齐读,读出味道。

    谢谢同学们。来,我们一起读,相信大家也能读得非常好!坐直了,读慢些,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出诗的感觉和味道来。

    二、读懂诗的大意(15分钟)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同学们,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请同学们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每句诗的意思。待会儿与同学们交流,现在请先拿起笔,边默读边思考边做一些简单的笔记。(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研读,你读懂了哪句诗?

    预设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b、这儿有段资料,我们特别留意一下其中的几个数据。(指名读)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透过资料,我们也明白了远征——难!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

    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c、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预设2):你还读懂了哪句诗?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a、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b、“五岭”就只是一座山吗?文中怎样解释?“乌蒙”又是一座怎样的山?所以,还可以这样填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

    c、“腾细浪”“走泥丸”又如何理解?

    d、看,这就是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翻越它们可谓是千辛万苦。可为什么到了红军的眼中却成了“细浪”和“泥丸”呢?(“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e、那么该如何读好这两句话呢?也就是哪里要轻读,哪里要重读?谁能来读给大家听听?

    f、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读这两句话。

    预设重点3):你还读懂了哪句诗?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b、这两句诗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哪两件大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c、“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是这样的。(播放录像)声东击西,缴获渡船,成功渡江,不费一枪一弹,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了。所以,每当想起这场战役,就让我们感到——(喜悦等)用文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暖”。那么应当用什么的语气读?(高兴、欢快)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d、让我们再来看看《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播放录像)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桥面上只有九根铁索,对岸的敌人早把木板抽掉了,踏在桥上随时都有失足的危险。往下看,你仿佛看到了——(湍急的河水),往前看,你仿佛看到了——(枪林弹雨),耳边仿佛响起了——(子弹的呼啸声、炮弹爆炸的声音)。这场战役不知牺牲了我们多少的红军战士啊!因此,每当想起这场战役,就让我们感到——(悲伤等)用文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寒),那么应当用什么语气读(深沉)。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e、让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出一喜一悲的味道来!

    预设4):你还读懂了哪句诗?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b、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北上四川,翻越了五座大雪山。8月间渡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9月17日来到了四川西部,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长征的最后征程。岷山高入云霄、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这大雪山,化作了晶莹的丰碑……

    c、翻过这终年覆盖皑皑白雪的岷山,长征的目的地也就到了,这怎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到欣喜。请带着欣喜的情感读这句话。

    四、情境体悟练写,感情引读,升华情感。(8分钟)

    1、听歌感悟情境

    a同学们,其实刚才我们所讲的都是长征之难,(板书)但这“难”用只言片语是道不尽,说不完的。下面让我们在长征之歌中去想象,去感悟。要求是这样的:

    (出示幻灯片)

    听歌曲,展开想象,呈现画面,完成创作。

    例:在炎炎的烈日下,大地就像是一个蒸笼,万物都失去了生机,又饥又渴的红军们却依旧在热浪中缓慢地移动着……

    在磅砣的大雨里, ;

    在凛冽的寒风中, ;

    在大雪纷飞的雪山上, ;

    在……

    b学生汇报、点评。

    2、情境引读

    同学们,纵有千难万难,纵有万水千山,纵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回望万里征途,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化为了文中的那句话,“红—军—”一起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对,只—等—闲——!(板书)

    “只等闲”的是“五岭逶迤”一起来——腾细浪

    “只等闲”的是“乌蒙磅礴”——走泥丸

    “只等闲”中历经过欢欣,“金沙水拍”——云崖暖

    “只等闲”中也历经了悲壮,“大渡桥横”——铁索寒

    所以,这“只等闲”里体现了哪些精神啊?

    学生汇报。

    对,这些就是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哪!(板书)

    终于,这一切的即将过去了,“更喜”的是一起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延伸阅读,联系实际(2分钟)

    a从此,红军在长征精神的照耀下,踏上了更为艰苦也更为光辉的征程。正如毛主席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到的:(幻灯出示)

    (3) 心态问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四)DIY手工艺品的“个性化”长征才完,“雄关漫道真如铁”,前路是漫长的,因为“苍山如海”,前路更是艰辛的,因为“残阳如血”。带着你的满腔豪情一起再读这两句话!

    据调查,大学生对此类消费的态度是:手工艺制品消费比“负债”消费更得人心。同学们,“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今,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已成过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同学们能继承长征精神,战胜生活与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发奋学习,为祖国富强尽一分心力!最后,请同学抄写下这些毛主席的名句,背诵下来。

    (2) 缺乏经营经验(幻灯出示)

    (3) 心态问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

    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2) 缺乏经营经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

    (4) 创新能力薄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碧芝”的成功归于他的唯一,这独一无二的物品就吸引了各种女性的眼光。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二、大学生DIY手工艺制品消费分析五、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300元以下□ 300~400元□ 400~500□ 500元以上□只等闲

    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篇三】《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2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
    “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
    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  疾跨乌蒙      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      语言

    征  飞夺泸定桥      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篇四】《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七律长征《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 * 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 * 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

    * 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生齐读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

    (1)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教师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生:查字词典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

    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难 、长、险 ……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

    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通过“逶迤”和“磅礴”体会“千山”的险峻

    2)补充资料体会体会“千山”的险峻,学生补充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

    内容仅供参考

    【篇五】《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情激动地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
    革命英雄主义气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标对高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
    美好的理想。”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学习生字,积累词语。(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红军长征线路图二、说教法与学法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红军长征时期,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总体上分五个环节: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放手阅读,感知长征——细读鉴赏,深入长征——回归全文,升华长征——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一)了解背景,走进长征
    教学伊始,我借助长征路线图,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及《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紧接着,欣赏课文范读。通过铺垫历史背景和激情范读,将学生引入情境。
    【设计意图:“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通过情境教学法,巧妙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营造阅读期待。】
    (二)放手阅读,感知长征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朗诵全诗,尽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梳理、引导、点拨。通过汇报、交流、更正,让“三军、更喜、等闲”这些词语在课堂上理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腾细浪、走泥丸、铁索寒”这些难理解的词语,把它们提出来作为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待集体进一步的交流中解决。通过放手让学生读通、读顺诗句,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诗句作铺垫。(三)细读鉴赏,深入长征
    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领略本诗的意境。1.小组研究,互动感悟。新课标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长征资料,对照诗文研读,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尝试互相解答对诗文的质疑。教师热情鼓励,参与评议,然后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这里让学生先由自学再到生生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视频再现,拉近距离。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我通过视频分别展示那些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分别是巧渡金

    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些视频直观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采用音乐渲染以及创设情境等手段,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3.创设情境,品读感悟。《七律·长征》仅有八行56个字,但它记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沉重和深远。如何让学生读“厚”——透过这八行56个字与伟人毛泽东一起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如何让学生读懂长征之难,领悟到红军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围绕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展开,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以读悟情,以情激情。以“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为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然后试着用一个词概括,学生说出了“险”“欢乐”,老师适时点拨:正因为高兴,所以战士们看到金沙江的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心里暖洋洋的,读出他们的心情!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每天都有战友的牺牲,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读!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再读!我们的伙伴一个都没少,心里都乐开了花呀,读!在老师动情的描述中,学生和诗人的情感落差缩小,情感间距拉近,他们在激情朗读中感同身受。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他们细细品读了每一句诗,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四)回归全文,升华长征
    《长征》这首诗不仅语言美、韵味美,节奏更美,在本课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歌曲《长征》。让学生汇报学习这首诗后的收获,帮助学生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对长征精神的体会以及表达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之情。(五)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最后,教师谈话让学生在讨论中懂得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新的世纪有着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篇六】《七律·长征》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了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
    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词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
    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难点:个性化阅读,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
    的革命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明诗体。
    1.直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七律·长征。(齐
    读课题)注意间隔号的停顿,声音洪亮再读。
    2.预习交流,感知诗人毛主席的伟大。课前,我们按预
    习单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交流一下。你对毛泽东都有哪些了解?
    3.了解七律诗的特征。二、读诗歌,品韵律1.读出节奏。
    (1)指生读。读得流利、音准。诗歌有它独特的节奏和
    韵律。按照节奏,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老师也想读一读。(
    2)按照节奏,做到音断气不断,气断意相连,谁再来读。
    (指生读。生齐读。)
    2.读出韵律大家都读出了节奏,节奏也就是韵律,诗歌
    的韵律还来自于它的押韵。看这首诗,是在哪几行押的韵?七律诗一般押的是第2、4、6、8行的韵,一起读这押韵的字,“难、闲、丸、寒、颜”这么一押韵,读起来就铿锵有力,朗朗上口了。

    诗歌的韵律不仅在于它的押韵,还在于它工整的对仗。(板书:对仗)看这首诗,哪几句对仗极为工整。(生读对仗的句子)(师生合作读对仗的诗句。在古诗词中,像这样对仗工整的句子我们经常会见到。
    课件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生对读、男女对读。齐读。)了解了这么多,我们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生齐读)。三、悟诗情,读情感
    1.了解长征,走进诗文。
    课前,大家都在资料袋中进行了了解。下面我们继续了
    解长征。这是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图中标注的这些山水是毛主席在诗中具体写到的。(课件出示地图)再看这些长征中的数据:历时1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大小激战500余次击溃敌军410个团步行走完漫长的25000里出发时中央红军有86000人长征胜利后只有6000人了解了这么多长征的数据,你想说什么?(生交流)毛主席把红军这艰难的、漫长的两万五千里的征程都浓缩成了诗中的一句话。找一找是那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起读这句话。师生合作着读一读。
    2.品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交流五岭和乌蒙的资料,理解“逶迤”和“磅礴”(课
    件出示五岭和乌蒙图片)用一个词来概括五岭。毛泽东在诗中是用那个词来形容这连绵不断的五岭?(逶迤)你想用哪个词形容乌蒙山?毛主席用的是哪个词?(磅礴)你从磅礴一词感受到了什么?
    (2)感悟长征的艰难。想像一下,红军行走在这样
    的山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行路难、生存难)长征难,

    难于上青天,可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这蜿蜒起伏、连绵不绝的五岭在就像是(细小的波浪)那高耸入云、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就像是(小泥丸子)。
    (3)通过修辞感悟红军的英勇、乐观。课件出示:五岭
    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引读)在这句诗里,毛主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和夸张)说起夸张,在诗中运用到极致的当属诗人李白。你想到了他的哪些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课件出示李白和毛泽东的夸张的诗句,对比不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是把什么写小了?他真正想写小的是什么?(困难)你从毛主席的这一夸张中体会到了什么?(红军战士很勇敢顽强)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你还体会到了什么?(乐观)(师评价:多么积极的人生态度啊)读出你的感受。
    毛主席就是怀着这样的胸襟与气概写下这句(生齐读)
    3.品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生对读。)暖、寒,同样是战斗,为什么用了两个意思截然相反的词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1)金沙水拍云崖暖课前大家都搜集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读给小伙伴听了,谁读得最好?听了故事,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高兴?(生......)想起这大快人心的战役,毛主席心中喜悦,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挥笔写下这句。(指生读)把高兴写在脸上一起读出心中的暖意。(齐读)
    (2)大渡桥横铁索寒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当你看到,红军战士在悬空摇晃的铁索桥上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爬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紧张......)当你看到,战士受伤从高高的铁索桥上坠入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的时候(伤心......)这么多复杂的滋味,毛主席把它们凝结成了诗中的一个字,那就是——“寒”一起读出你心中的滋味。(齐读)一暖一寒,写出了完全不同的感受。谁能读出这种不同。指2生读。(评价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