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2022年度度年乡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

    时间:2022-08-10 18:40:1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度年乡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度年乡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

    度年乡人民政府工作报告4篇

    第一篇: 度年乡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乐东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乐东县县长王大辉在县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县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科学规划年”、“基础设施建设年”各项工作部署,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县经济保持健康平稳发展。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含农垦,下同)完成80.7亿元,同比增长9.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87亿元,同比增长18.9%;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7亿元,同比增长3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2亿元,同比增长14.6%;
    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2元,同比增长12%;
    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967元,同比增长13.3%;
    居民价格消费总水平控制在5%以内。

      不断加强“三农”工作。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为主线,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大力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大棚哈密瓜、热带花卉等现代设施农业规模扩大到6.8万亩,瓜菜播种面积44万亩,产量70万吨;
    香蕉收获面积8.66万亩,民营天然橡胶开割面积17.8万亩;
    南繁制种面积达11万亩,获得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认证(全国31家);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2万亩,产量达15万吨。积极发展罗非鱼、石斑鱼名优种苗为主的海淡水鱼类及畜牧等规模化养殖基地,其中石斑鱼养殖面积1100亩;
    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场达6家。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扶持建造30艘外海捕捞渔船。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启动促农增收计划,协调涉农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8亿元,提供小额贷款贴息和奖补金585万元。积极推广规模化经营模式,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42家。

      着力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国电西南部电厂顺利落户;
    抱伦金矿黄金产量稳步增长,黄金总产量达0.86吨,产值2.04亿元;
    建成望楼220千伏输变电站,全县用电量42728万度,增长4.7%。

      倾力打造高端旅游产业。全力引进以“帆船酒店”、“皇宫酒店”为核心的世界级国际会议产业经济及商业地产项目、莺歌海盐场(区域)转产开发项目等,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投资结构。全年共接待国内外过夜人数33.18万人(次),同比增长13.5%;
    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13.4%。

      二、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发展定位更加明确

      编制完善城乡建设规划。邀请3家国际知名规划设计公司编制乐东县旅游资源发展协调规划,明确乐东未来发展方向与定位。启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调整,昌化江景观设计和江北片区整体城市设计、乐东港总体规划及林地保护利用、水务发展、气象灾害防御、生态县建设等专项规划;
    完成10个镇、3个国营农场总体规划编制,启动87个行政村、359个自然村的建设规划编制,推动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抓好产业园区规划。按照“沿海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山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沿乐九路发展新型工业园区”的思路,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启动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建材产业园区及仓储园区等规划前期工作,完善区域差异化产业布局,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预留建设空间。

      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旅游规划。启动修编乐东黎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莺歌海、龙腾湾地区总体规划、尖峰岭旅游区总体规划等,启动龙沐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和龙栖湾旅游区总体规划修编,打造沿海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产业带。

      三、基础设施逐步夯实,发展条件日益完善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县45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8.96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27亿元,县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69亿元。大力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完成征地任务1.4万亩,其中仅用18天完成西环高铁项目征地拆迁任务,获得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落实闲置土地清理工作,确认清理闲置土地39宗12729亩。

      夯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通沿海地区镇际公交车运营。滨海大道、西环高铁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中线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征地工作有效推进。建成县城沿江南、北路和永甘大桥、山荣大桥,完成县城乐兴、乐达、乐财三条横路建设及乐祥路扩建工程。实施县城、九所新区及海榆西线225国道人行道改造。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2.33亿元,重点实施农田水利项目21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42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宗,推进荷秦、国强、新建、凤山等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田洋整治项目建设。

      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黄流中学扩建项目各项前期工作、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教师周转房建设有序推进;
    建成抱由、大安、志仲、千家、黄流、莺歌海6所镇中心幼儿园和1所特殊教育学校。

      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九所急救中心和康复中心建设,建成冲坡中心卫生院医技楼项目和海垦乐中医院安宁病区。

      健全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乐东商业街(二期)建设,利元商业广场顺利开业,建成抱由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和利国商流链条。

      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状况稳步改善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大力引进优秀教育人才,全年招聘高中教师35名、学科骨干教师7名、幼儿园教师24名和特岗教师34名。启动教育改革,以志仲中学、保国学校先行试点,建立“校长提名”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团队任用新机制。继续实施高考奖励机制,奖励高考录取生3168人1168.2万元。县一小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评估。

      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各基层医疗机构及村卫生室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价销售。促进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与海南医学院结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急诊医学共建单位”。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14.35‰,符合法定生育率91.92%,出生人口性别比110.87,较好完成年度指标任务。

      就业再就业有效推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515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3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63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2%。实现脱贫人口达5291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社保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全面核实清退不符合条件城乡低保户2061户;
    全年发放城镇低保金3947户9763人3111万元、农村低保金6646户19644人3908万元。新农合参合率达97.1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从340元提高到450元、分散供养标准从310元提高到350元。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完成“白沙河谷”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规划申报工作。建成2家黎锦传承所、1家黎锦传习馆以及5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安装“户户通”电视卫星接收设备30868套,基本达到有线电视全覆盖。全年送电影下乡2184场、送戏下乡100场。县歌舞团演出的《斗牛调》荣获全省东西南北中广场文艺汇演一等奖、黎族器乐《农夫乐》获二等奖。

      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完成9个县道砂土路改造项目59.97公里和7个农村公路项目17.3公里。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63套,竣工保障性住房2729套。完成库区移民D级危房改造276户、农村危房改造1000户。开工建设尖峰、千家、大安、志仲、万冲垃圾转运站。创建30个文明生态村和5个新农村示范村,为贫困村农民无偿提供15万株橡胶种苗、50万株槟榔苗、5000头良种猪苗、500万尾罗非鱼苗。5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投入使用;
    为3500对计划怀孕的夫妇进行免费优生检查和地中海贫血检查。新增常年蔬菜生产基地1156亩,改造冬季菜田1.28万亩;
    建成九所新区、九所镇和尖峰镇长沙农贸市场,完成佛罗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建成一家平价蔬菜市场。2013年全县民生支出达24.9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6.2%,比上年增长5.9%,实现了保民生、促发展的目标。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全力推进“绿化宝岛”工程。完成“绿化宝岛”工程造林49168亩,占年度计划的104.5%。

      突出抓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投入1.32亿元配备环卫设施及整修破损街道,建成黄流生活垃圾填埋场和黄流、九所新区垃圾中转站及185个行政村垃圾收集房。投入4480万元,建成县城市民休闲公园。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荣获全省特别进步奖。

      全面实施殡葬改革。推进黄流卧龙岭公墓建设,建设九所马鞍岭公墓和山区5镇殡葬改革集中安置点,全年共搬迁坟墓71761座。

      重拳开展打非治违。共拆除违法建筑2800多栋(间)21万多平方米、违建实心粘土砖厂24家,取缔非法采砂点8个。

      六、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坚持依法行政。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38件、政协委员提案49件。法核报备规范性文件13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6宗、行政答复及行政应诉案件36宗。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深入开展,设立九所、志仲、千家、万冲、佛罗、莺歌海6个镇级便民服务中心。

      提升行政效能。全面开展“庸懒散贪奢”专项整治行动,通报批评违反考勤规定单位16家、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不到位单位14家,行政效能建设得到强化。

      加强社会管理。调减县直机关办公经费向镇村倾斜,解决镇村工作经费短缺问题。顺利完成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确保农村基层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全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在全县重点部位、路段设立治安岗亭12个,安装治安监控点179个,共立刑事案件1281宗,同比下降20%;
    破获命案14宗,现行命案破案率达100%。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全县信访总量同比减少5%。有效协调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13宗。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和食品药品市场总体稳定。

      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步,民族、宗教、人民防空、国防动员、档案、史志、保密、气象、工商、质监、邮政、通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各个领域均取得较好成效,这是县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政协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县各族人民和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务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辛勤奋战在全县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人民团体和工商联,向省驻县单位、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乐东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县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县域经济基础总体水平依然薄弱。二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是社会管理有待加强和改进,社会治安形势仍然严峻。四是人民群众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加大,民生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和夯实。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抢抓机遇,勇于实践,改革创新,真抓实干,认真加以解决。

      2014年工作总体部署

      过去的一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广大干部职工在实干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磨练,促进了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干事创业的热情更加高涨,加快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乐东实现腾飞的条件日益成熟。2014年,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强改革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作风,提升效能,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六届五次全会和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工作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加强改革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化发展环境,更加突出民生,努力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两个加快转变”,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构建美丽和谐乐东。

      2014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
    节能减排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以内。

      为实现以上预期目标,县政府将积极落实“招商引资年”、“改革创新年”的各项工作部署,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增长后劲

      严格落实“六个一”责任管理模式,采取强力措施,有效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建设成效。把争取项目资金列入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改变观念和工作方法,主动加强与省级部门的对接联系,紧盯省级资金科学编制项目建设计划。今年,全县梳理安排投资量大、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33个,年度计划投资58.15亿元。其中,省重点项目11个,年度计划投资43.1亿元;
    县重点项目22个,年度计划投资15.05亿元。

      继续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强度,全力推进滨海大道和西环高铁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西南部电厂,积极争取中线高速公路乐东段年内动工建设;
    完成城镇垃圾转运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江北新区路网西片区三期工程、2013年保障性住房项目、基层卫生院项目、抱由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电网项目建设等;
    继续推进公墓项目、县城自来水厂取水口迁移工程、山荣水闸工程以及南巴河至长茅水库、大隆水库至九所工程、九所新区污水处理厂、陀兴干渠至三曲沟等引水工程;
    启动县城环城路、县城乐兴路与中线高速公路连接线和西线高速公路连接滨海大道九所、黄流、尖峰及龙沐湾、龙腾湾等“五大”通海工程、抱由至尖峰岭旅游公路项目、九所新区南区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工程和北区基础设施工程、莺歌海一级渔港、抱由燃气门站等项目;
    跟踪服务好龙沐湾五星级洲际别墅酒店、八爪鱼酒店、帆船酒店、皇宫酒店、龙栖湾地中海克莱曼酒店、龙腾湾空中花园酒店、美好·龙沐湾I区项目、中和龙沐湾项目、海南热带雨林度假酒店、养生一号酒店等。谋划县城沿昌化江至万冲友谊山水旅游慢行道、县城山顶公园和人工湖等项目。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入发展新活力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力争上半年完成旅游资源发展协调规划,完成《龙沐湾国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乐东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龙腾湾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莺歌海未来城总体规划》编制。完成11个镇、3个国营农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大镇墟建设规模,扩容城镇人口。编制旅游线路与景区景点规划,启动海洋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在尖峰镇岭头一级渔港以北区域留出足够的空间,谋划建设南海开发基地,打造以游艇制造、南海海洋资源科学技术研究为核心的海洋经济产业带。

      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努力搭建招商引资平台,突出区位、农业、旅游等优势资源,以产业招商和重大项目招商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招商项目库,着力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抓好农产品加工制造业、高端旅游产业等项目的策划、包装、推介工作,重点引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综合效益高的优质项目:现代服务业方面,发挥滨海大道效应,串联海洋产业、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等优势资源,吸引国际知名旅游品牌项目进驻,以“海洋”为主题,致力于打造涵盖“三湾”、山海互动的“颠倒世界”,即在海岸沙滩建设海底生物模型高端酒店和大型娱乐设施。包括独具特色的海洋主题公园、星级酒店、风情小镇、旅游地产等一批旅游项目。同时,扶持引导特色旅游村寨、休闲农庄及精品农家乐发展,重点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点和特色村寨,扶持发展3家农家乐、1家休闲农业园区,形成以魅力滨海、热带雨林和黎苗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继续抓好房地产促销工作,有效消除存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协调发展。资源型加工制造业方面,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纽带,围绕乐九公路抱由至千家沿线,着力抓好农产品包装、冷藏、储运、深加工等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筹划热带经济作物的深加工、现代物流和仓储、农产品配套污水处理等项目10个。农业方面,筹划山区农田水利改造、山地高矮作物间作套种、热作生产观光园等项目10个。

      三、强化“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加快实施农业产业战略性转移,科学引导高效设施农业由沿海向山区有序转移,重点发展林下经济,扶持推广山药(薯蓣)、益智、砂仁和麻竹种植规模。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设施化,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3个万亩以上新兴农业产业工程,抓好大安、志仲、千家各1个高标准田洋整治项目,促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乐东香蕉产学研示范园、春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热带瓜果综合加工园和鲜活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创建2个瓜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2个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2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推动大棚哈密瓜高产示范与产业化项目基地、无公害豇豆栽培高效安全技术示范项目基地等现代农业项目开工建设。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做好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有序规范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升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着力培育农业品牌,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力争“三品一标”认证3个以上,创建省著名商标1个以上。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建设1家农产品交易中心,重点加快农产品产销地市场改造升级,建立健全产后分选分级、加工配送、冷链物流、包装仓储等功能设施,构建稳定安全的农产品产销渠道。加大金融信贷支农力度,大力实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切实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突出民生优先,惠及发展成果

      一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科学合理布局,整合教育资源,继续实施“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工程,强化教育常规工作的督导力度,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黄流镇、佛罗镇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学校建设,重点抓好乐东中学创建省一级学校工作,力争5所学校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30所中小学达到县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实现新建6所镇中心幼儿园按时开园办学,继续建设4所镇中心幼儿园。创新办学理念,引进先进管理模式,高质量、高标准实施黄流中学扩建项目,全力树立优质教育品牌。大力实施尊师工程、培优工程、德育工程、教育文化工程,扎实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坚持招聘名校优秀毕业生、研究生来我县任教,加快“名师工程”培养步伐,认真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加大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和联合办学力度,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二是提高医疗、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加快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建成千家、志仲、乐罗、大安、三平等卫生院门诊综合大楼;
    完成36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引进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在沿海地区帮扶建设九所急救中心和康复中心,加快推进县第二人民医院北院区项目,以及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和县妇幼保健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计生服务站搬迁建设工作。加大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乡村医生培训力度,切实解决医疗技术人员缺编问题,坚持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协调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度。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下,符合法定生育率在91%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4.3%以下,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三是加强就业工作。继续开展就业失业信息采集及登记管理工作,扩大就业失业登记覆盖率,开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扶持力度,计划发放贷款400万元。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岗位7000个。加大城乡失地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

      四是推进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562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362套,城市棚户区改造200套。基本建成2013年开工的432套公共租赁住房、504套廉租住房、216套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和84套经济适用住房。建成公共租赁住房60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 216套和限价商品住房594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0户。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各项社保基金合理安全使用。按时足额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抓好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调整工作。加强和改进低保工作,完善低保审查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分类施保和动态管理。强化信息公开,健全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立跨部门核对平台,在农村、社区实行“阳光”公示,切实做好救助申请家庭核对工作。

      六是大力抓好扶贫工作。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增收、扶贫培训等扶贫开发工程,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减少贫困人口5282人的目标。

      七是实施文化工程。规划并申报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争取把黎族民间故事、藤竹编技艺列入国家保护项目。继续为村委会赠送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设备,建成10间农村文化室。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规划好“白沙河谷”本土文化生态园区。

      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之路

      大力推进“绿化宝岛”工程,坚持种管并重,开展工程质量“回头看”活动,保证造林绿化成果。继续推进县城污水管网配套、江北新区供水及污水管网、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工程建设,完成莺歌海等六镇生活垃圾转运站项目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4宗。创建一批文明生态村,重点打造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实施龙栖湾村和莺歌海海滨街“美丽渔村”改造项目。加强常态化管理,坚决依法打击各类违法建设行为。加快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规范农村宅基地及重点开发区域的报建工作。大力开展非法采砂石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查处高耗能污染砖厂、非法采砂、采石等破坏、浪费资源行为,停止审批建筑砂石料以外的其它矿产资源开采项目。以村为重点全面推进环境卫生及交通整治,巩固提升镇墟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成效。积极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完成县城主要街道立面改造和迎宾南路、迎宾北路、感恩路三个入口绿化景观改造及昌化江北岸职业中学至山荣桥段带状公园、11块街边绿地建设,实施抱由镇东坊村搬迁工作。加快黄流卧龙岭公墓、九所马鞍岭公墓和山区5个镇级公墓后续工程建设。成立殡葬管理中心,规范殡葬服务市场,促进我县殡葬事业的良性发展。

      六、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好小城镇发展的定位、功能、效益等,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县域市政基础设施,拓展小城镇建设发展空间,大力推进县城绿化、亮化、美化建设,逐步完善九所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提升城镇品位。突出重点,结合沿海各镇城乡规划,在尖峰、佛罗、黄流、九所等镇区合理布局重点旅游项目后勤服务基地,带动城镇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热带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等服务业支撑的特色风情示范镇,加快推进九所镇和黄流镇县级重点小城镇建设,力争把尖峰镇、莺歌海镇建设成为全省风情小镇样板。探索建立就近就地城镇化发展新模式,利用沿海地区人口和产业基础,坚持相对集中、连片发展的布局,以“五大”通海工程实现重大基础设施、优质资源和公共服务保障的有效连接,以莺歌海未来城项目、“颠倒世界”项目为支点,谋划建设热带特色滨海城市。

      七、强化改革创新,提高政府效能,构建平安和谐乐东

      一是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侦破命案为重点,加大破案追逃力度,积极预防、依法严厉打击故意伤害、侵财、毒品、网络和经济犯罪等各类刑事犯罪,力争现行命案侦破率达到90%以上。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体系,全面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旅游等重点行业和区域安全监管,推进九所消防站建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重点完成400家餐饮企业量化分级管理,继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提升饮食用药安全保障水平和科学监管能力。

      二是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优化项目联审“绿色通道”,建立一门受理,并联审批,多证联办的审批服务模式,凡投资项目一经联审通过即可依法实施建设。, 同时,加强监管,促进审批重点从事前审批转变到事后依法监督管理上来。继续加快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镇级便民服务点布局,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政府绩效评估,严格行政问责。

      三是探索行政管理体系改革。试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行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执法不力等问题,建立决策、执行、监督分离的管理体系。实行镇级便民服务点归口县政务服务中心指导管理。深化计生综合改革,依法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落实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整合社保局、农合办、农保局等机构,建设城乡一体化社保经办机构。

      四是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到农村特别是山区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创新村支书、村主任及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探索农村农民产权交易新模式。

      五是启动国企国资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妥善做好破产国有企业人员安置工作,重点推进莺歌海盐场转产开发工作。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开展国有资产清理、整合和开发工作,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

      六是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把教育督导职能移交县政府督查室,加强对教育工作的检查、监督、评估和指导。大力开展校风教风学风专项整顿活动,推行镇区寄宿学校管理模式,强化学校管理。试行校长教师轮岗机制,探索建立教师流动、转岗和退出机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用人制度,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八、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自身建设

      一是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继续开展“庸懒散贪奢”专项治理行动,着力解决少数机关干部宗旨意识较差,群众观念淡薄的问题;
    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现象,进一步树立政府机关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二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树立深入基层、埋头苦干、敢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优良作风。开展政风行风建设社会评价,进一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认真克服工作缺乏责任心和紧迫性,精神萎靡、拈轻怕重、畏难发愁、不敢正视矛盾等倾向,真正形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作风,强化政府执行力。

      三是坚持廉洁从政。严格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二十项规定,倡导节俭之风。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推动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开展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向基层延伸,增加主动公开信息量,推行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促进权力透明运行,提高政府公信力。

      2014年,县政府承诺为民办十件实事是:

      一是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562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0户。

      二是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4宗,解决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实施中小学校饮水工程23宗,解决1.1万多名师生的饮水问题。

      三是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新建尖峰、九所、佛罗、利国等4所镇中心幼儿园。

      四是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创建一批文明生态村,重点创建具有示范作用的美丽乡村。

      五是实施农村公路及危桥重建项目。实施农村公路项目14个,总里程26公里;
    重建农村公路危桥11座。

      六是完善低保审查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分类施保和动态管理,建立低保信息核对平台。

      七是加大农贸市场建设。完成县城农贸市场二期标准化升级改造,新建黄流镇新荣农贸市场。

      八是调整新农保领取待遇人员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120元。

      九是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地中海贫血筛查。为3000对夫妇免费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地中海贫血”基因筛查。

      十是实施农民增收计划。扶持山区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万亩麻竹、砂仁5000亩,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

      各位代表,经过一年的努力,乐东未来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已然清晰,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和团结全县各族人民,站在新的起点、新的高度,以高昂的斗志、务实的作风、勇于担当的精神,扎实有效地落实好每一项工作,为实现乐东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奋斗!

    第二篇: 度年乡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2月28日在临海市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临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志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市政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实施竞争力提升战略,统筹推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总体回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62亿元,增长10.8%(按不变价),增幅居台州第一;
    财政总收入32.95亿元,增长7.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34亿元,增长7.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97亿元,增长15.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1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595元,分别增长8.2%和9.8%;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3%;
    城镇登记失业率3.3%;
    人口自然增长率5.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5.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7%和9.7%。我市连续第三年在台州市“两个社会”考核中获得优秀,连续第五年在台州市“两年”工作考核中获得先进。

    (一)调整结构,经济实现稳步增长

    工业企稳回升。全市规模上工业企业651家,比上年增38家,实现工业产值481.5亿元,增长9%;
    工业用电量13.97亿度,增长7.1%;
    新增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浙江名牌6个、浙江出口名牌2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家;
    完成企业改制3家,“永太科技”成功上市,“伟星新材”通过发行审核。实施了成长型小企业培育工程,企业梯次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步伐加快,“三区一带”实现规模上工业产值323.31亿元,占全市67.1%;
    我市在台州市沿海产业带建设考核中获得“一等奖”。建筑业实现总产值134.7亿元,增长31%。工业性项目加快建设,完成工业性投资78.21亿元,增长9.8%;
    签订军民合作项目30个,总投资13亿元。外向型经济继续发展,实际利用外资4438万美元,居台州首位,市外内资实际投入20.28亿元;
    外贸自营出口13.25亿美元,增长0.3%,增幅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企业帮扶机制不断健全,出台了新的扶工政策,深化清费减负工作,全年减免税费3.2亿元;
    开辟“绿色通道”,为155家企业补办了房产证,涉及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
    新组建小额贷款公司1家,市经济担保公司为85家企业提供了1.26亿元的担保服务,有效帮助企业破解融资瓶颈。

    农业较快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16亿元,增长11.4%。粮食生产又获丰收,我市被台州市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连续1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新培育台州市农业特色产业强镇2个、强村23个,完成“万元田”投资2190万元,建成标准渔塘8100亩。农业创牌取得新成效,我市被授予“中国杨梅之乡”称号,“临海蜜桔”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入选为“中国十大名橘”,实现了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油茶、蓝莓、葡萄等特色产业得到发展。浙江大学临海茶产业工程研发中心落户羊岩山,白水洋镇成为全省首个杨梅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区。水利工作荣获省政府“大禹杯”奖。我市被列为省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试点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5家;
    发放了全国首份专业合作社商标质押贷款,开办了全省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发放“丰收小额贷款卡”2.2万张,累计放贷9.9亿元,年末贷款余额7.9亿元。

    服务业继续提升。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6.83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比调整为8.5:52.7:38.8。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促内需政策有效落实,商品房销售增长 65.7%。接待国内外游客531.7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2.15亿元,均增长15%;
    江南大峡谷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尤溪镇获“省旅游强镇”称号;
    新建成农家乐特色村(点)55个。金融业运行稳健,引进民泰、兴业、浦发3家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30.78亿元,贷款余额230.19亿元,分别增长34.2%和34.7%。台运集团荣登“浙江名牌”榜。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双鸽和平国际酒店、君泰大酒店、恒大家具广场、颐高数码广场、加贝购物广场、鼎新时代服饰广场、世纪联华双鸽店相继开业,临海供销农产品交易网在台州率先开通。完成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11家。

    (二)城乡统筹,宜居环境有了新改善

    精品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东部分区规划、西部分区规划、临港产业城控制性详规等通过评审。古城文化圈不断完善,巾山公园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嘉祐院修复工程完工;
    历史古街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旧址陈列馆、方一仁中医药博物馆、台州府酒坊文化展览馆开馆。完成靖江商务圈规划编制,勾山区块全面动迁,一批项目开工建设,靖江路商业街业态更加丰满,入驻10余家大型服务性企业,商气、人气渐旺。灵湖休闲圈初具规模,湖滨公园水上广场、灵湖新天地、市消防中心站正式投用,市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市环境监测应急处置中心、市疾控中心大楼主体完工,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建项目和湖畔尚城、春天华庭、湖景国际等房地产项目进展顺利。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污水处理二期、垃圾焚烧发电、城东气化站、大寨河南段河道整治等项目扎实推进;
    新增城市绿地30万平方米,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

    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杜桥中心区开工建设,白水洋新区完成城市设计,东塍、桃渚升格为台州市级中心镇。农民康居工程有序实施,启动实施村111个,验收通过66个村,解决农民建房4805间,拆除清理宅基地1328亩,复垦建设用地384亩。完成农村住房改造8612户、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351户。新建移民小区1个,完成高山移民345户1006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入整体协调阶段。“6百+1”工程深入实施,新完成105个百村帮扶项目、16个农村中小学校园整修项目、14个农村医疗机构改造项目,建成6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118个公交候车亭,新完成213个村、覆盖19万人的安全饮用水项目,基本完成农村分散式安全饮用水改造工程。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910”投资计划得到较好落实,争取到国家拉动内需预算资金7912万元。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
    头门港区建设取得突破,北洋涂围垦主坝合龙,疏港公路开工建设,头门岛300吨级(兼靠500吨级)交通码头建成,北侧深水泊位建港论证完成,首座万吨级以上泊位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与省交通投资集团合作开发头门港达成意向;
    红脚岩渔港小港池建成启用;
    江南城防工程开始发挥泄洪效用;
    方溪水厂建成供水,方溪水库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
    牛头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验收,水库灌区节水第四期项目完工,童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推进;
    35省道东延线建成通车,500KV回浦变220KV线路输出工程完工;
    台金高速东延段、104国道市区西过境段、83省道改建、220KV童燎(沿海)变等工程加快推进,82省道复线及连接线、75省道东塍过境段、75省道大汾至下畔段和110KV聚景(江南)变、北洋变、医化变开工。

    (三)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呈现新面貌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实施,教师住房公积金实现城乡全覆盖;
    “校舍安全工程”进展顺利,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7.2万平方米;
    新增国家级重点职校1所、台州市教育基本现代化镇1个、学校11所;
    高考上线率、重点率均居台州首位;
    临海社区学院正式挂牌。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提升,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建立了全省首个军民两用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心;
    专利授权量1010件;
    国华珠算博物馆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扎实开展;
    市第四人民医院正式挂牌,来势凶猛的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文体事业加快发展,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
    成功举办2009年中国·临海江南长城节暨无核蜜桔节;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6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承办了中国乒乓球俱乐部甲A比赛,邵家渡、东塍获“省体育强镇”称号,新增省小康体育村50个。认真实施人口计生“双基工程”,“优生两免”工作取得实效。统计、气象、档案、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对外协作、国防动员、大中型水库移民后续扶持等工作取得新成绩,青少年、妇女、儿童、老龄、老干部和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

    民生保障不断强化。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9598个,失业人员再就业2567人,实现农民转移就业5068人。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加;
    工伤保险参保基本实现全覆盖;
    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16674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参保率达到92.1%,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40元;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6817人。新增城乡低保对象295人,总数达15531人,发放低保金2007万元;
    我市临时救助工作获民政部“社会救助工作探索创新奖”。住房保障继续加强,192套廉租房开始分配,第二批510套经济适用房公告销售。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平安临海”建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社区矫正、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基层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全面推进,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全市刑事立案率下降6.85%,破案率上升1.99%。信访工作责任制有效落实,实现建国60周年大庆等重要时段非正常上访“零进京”目标。安全生产四项控制指标全面下降。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强,通过了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验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大洋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援川工作成绩显著,营盘乡中心小学、卫生院提前投用,市援建指挥部被省指挥部评为“先进集体”,援建人员徐世卿、陈芬芳夫妇荣获“浙江骄傲——2009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称号。

    (四)创新实干,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

    扎实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团队式蹲点调研和“百名科长、百名硕博进企业”等活动,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竭力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加强科学民主决策,完善政府集体领导制度,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市委领导、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建立政府部门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对口联系制度,坚持市政府负责人领办人大代表重点建议、政协重点提案制度,161件人大代表建议、335件政协提案全部办复。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成扩权强县改革和职能归并工作,开展了镇(街道)分类竞赛活动。强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成功发行10亿元企业债券。大力压缩行政开支,达到省政府提出的缩减经费支出、冻结公务用车购置要求。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整治活动,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政府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从实际出发,把目标锁定在提升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上;
    把精力集中在应对危机、保持大局平稳上;
    把感情倾注在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上;
    把基础建立在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上,战胜了困难,经受了考验,积累了经验,全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更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和“新临海人”,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驻临部队和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各级在临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临海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历金融危机冲击,经济总量不足、发展基础薄弱问题进一步显现;
    一些工作受到危机的影响而滞后,规模上工业总产值、工业性投入等指标没有实现年初预期;
    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区域之间、镇(街道)之间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
    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各项刚性支出增多,改善民生任重道远;
    不稳定因素仍然不少,维稳形势依然严峻;
    政府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反腐倡廉工作仍需加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

    2010年是我市决战“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也是经济形势更为复杂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后危机”时代的影响仍在继续,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
    国内宏观形势依然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部分行业和企业还未走出困境,企业帮扶必须持之以恒;
    周边县市加快崛起,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大,承受的压力更重。

    但是,压力与挑战同样意味着转折与希望!当前,国家启动了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浙江省正在着力构筑发展的大平台,台州市提出主攻沿海等“四大”战略。今后一个时期,将是临海沿海开发的加速期、经济运行的回升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区域发展的竞合期、全面小康的实现期。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我们一定保持清醒头脑,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更加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坚韧的毅力,抢抓大机遇,谋划大战略,建设大平台,实施大项目,促进大发展,齐心协力创大业,励精图治谱新篇!

    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两创”总战略、台州市委“四大”战略,围绕“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总体部署,着力稳增长、促转型、建平台、抓创新、保稳定、惠民生,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努力开创临海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建议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工业性投入增长10%;
    外贸自营出口总额增长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9%;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4.8%和2.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7‰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积极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突出重点。加快沿海大开发是推进临海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加强合作,加快推进大港口建设,带动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的承接,实现发展转型升级,形成又好又快发展格局。

    ——坚持统筹兼顾。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统筹沿海与其他区域发展,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统筹城市与农村发展,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把握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把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增强活力,促进和谐。

    ——坚持民生为本。把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民生投入,强化民生保障,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切实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坚持狠抓落实。政府工作重在落实,无论面对怎样的局面,都必须保持昂扬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善用战略的眼光审视问题,善用创新的举措破解难题,立说立行抓落实,雷厉风行干实事,在干中体现为民,在干中树立形象。

    三、2010年主要工作任务

    通观全局,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抢抓大机遇,开发大港口,夯实长远发展基础

    加快开发头门港。按照“大围垦、大港口、大产业”总体构想,主动对接省新一轮发展平台布局,争取头门深水港综合开发项目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力争台金铁路规划延伸至头门港区。加快完善头门港区规划方案,确立台州港中心港区地位。积极推进与省交通投资集团等大企业以及周边、内陆地区的战略合作。完成北洋涂围垦一期主体工程,启动围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疏港公路,开工建设港区首座2万吨级(兼靠3万吨级)码头。

    积极发展临港型产业。突出沿海产业带建设,完善、优化临港产业城规划,引导临港型产业合理布局。以列入全省沿海地区八大重点开发区域为契机,加快提升医化产业,促进医化转型升级。加大招商宣传,开展产业招商。加强上下游产业的配套与合作,力争在引进石化、能源等临港型产业上有所突破。积极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港口物流、滨海休闲旅游、风电等海洋新兴产业。着力破解环境容量等要素制约,为临港型项目落户奠定基础。

    启动建设白沙湾临港新城。按照“港城互动、城以港兴”思路。坚持以规划为龙头,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控制性详规,完成新城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建成东部规划展览馆。启动城市供水、供电、供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移民小区、综合服务大楼等一批急需的公共配套项目,为沿海产业带和港区建设服务。

    (二)着力调结构,加快促转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大力构建产业集聚平台。突出临海经济开发区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军作用,以争创省十强开发区为目标,加快整合提升步伐。优化大洋中心区产业发展空间,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引进一批知名企业,提升中心区综合竞争力;
    完善江南新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推进产业集聚和项目建设,打造汽摩配产业基地和光机电一体化基地;
    抓住铁路开通机遇,积极推进大田、邵家渡区块建设。以道口经济区为核心,以35省道为轴线,加快白水洋道口工业区和括苍、永丰工业功能区建设。以沿江红光、涌泉玉岘和汛桥区块为重点,鼓励和支持沿边工业类镇建设产业集聚区。

    大力改造传统制造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坚持工业立市,做大工业总量,全市规模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达到530亿元。制订五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做大休闲用品礼品产业,提升汽摩配和医化产业,做精建材产业,整合发展船舶修造产业,积极推动领军、骨干企业编制发展规划。推进质量、品牌强市和标准化建设,培育和发展区域品牌,新增中国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10个以上。协助做好“伟星新材”上市和永强集团、远洲集团、海宏集团、万盛科技、东邦药业等企业上市前期工作,培育上市预备企业10家以上。深入实施成长型小企业培育工程,注重发展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型经济业态。加强招商项目库建设,抓好中油造船等已签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快农业“规模化、园区化、设施化、标准化、产业化”建设。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推进全程机械化,稳定粮食生产。实施柑桔、茶叶、杨梅、西蓝花等主导产业品牌提升战略,发展精品柑桔,提高茶叶知名度,抓好国家级杨梅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拓展西蓝花国内市场,争取临海花椰菜、大石葡萄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积极培育油茶、蓝莓、草莓、葡萄等特色产业,新培育台州市农业特色产业强镇1个以上、强村20个以上。重视农业深加工,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加快农作制度创新,深化“三位一体”新型合作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试点工作;
    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快省级“农机化示范市”建设。编制基本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推进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作。深化农村改革,鼓励集体土地有序合法流转,加快林权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临海农村合作银行。以小额信贷、农民综合产权抵押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争创全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示范区。

    大力拓展提升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围绕建设台州北部服务业中心目标,加快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消费性服务业,完善公共性服务业,做大服务业总量,使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完成重点项目投资21亿元。新完成12家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加大汽车4S店引进和二手车市场培育力度,鼓励发展汽车联合品牌专营店。加快旅游业发展,重点推进桃渚、尤溪、括苍山、羊岩山等景区建设;
    深化“一镇一品、一月一节”活动,大力发展“农家乐”,加快建设乡村休闲游精品线路,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打造浙东南旅游集散中心。

    大力推进消费需求增长。贯彻落实各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建材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促进文化、健身、培训、家政等服务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供销合作社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和社区商业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力度,改善城乡消费环境。

    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推动企业健全营销网络,支持企业在大型商场、超市和市场设立销售中心。着力开拓国外新兴市场来稳定出口,积极开展各类商务对接活动,加强境内外展会、品牌展示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省级外贸预警示范点建设,指导企业参与国际“两反一保”案件应诉。鼓励企业“走出去”、“转出去”,开展境外经贸合作。加大建筑业政策扶持,帮助建筑企业拓展市场。坚持科技兴贸,积极搭建网上交易平台,加快浙江眼镜城网上交易市场建设。

    大力整合集聚发展要素。推进自主创新,强化科技保障。推动企业加大技改和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新培育省级研发或技术中心2家、科技型企业4家,新认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充分发挥军民两用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心作用,加快军工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坚持节约集约,强化资源保障。抓紧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优空间布局;
    推进滩涂围垦造地、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工作;
    加快已供土地的利用,继续鼓励“零增地”技改,加强闲置土地清理。推进政银企合作,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本地企业的信贷支持,规范市经济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运作;
    引进交通银行落户我市。

    (三)注重建精品,继续优环境,打造最佳宜居城市

    建设精品城市。按照“扩东、启南、提西”总体思路,加快“三圈两岸”建设。古城文化圈围绕历史文化传承展示区目标,制订保护建设计划,开展巾山公园文化提升和大小龙须、千佛井区块整治工作,鼓励设立台州民俗博物馆,做好台州府城墙(含桃渚城)“申遗”相关工作。靖江商务圈围绕现代城市建设示范区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区目标,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完成勾山区块拆迁,启动靖江广场建设和路网分流改造,加快白云崇和华城、世纪花城、耀达总部大厦建设,基本建成耀达雍怡广场、星鑫商务大厦,启动客运总站搬迁计划。灵湖休闲圈围绕台州最佳居住地和城市核心生态休闲区目标,加快柳堤公园、儿童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曹家肆水街商业区建设,开工建设市博物馆新馆。加快推进西洋村改造和周边公建、房地产项目建设。加大灵江综合治理力度,加快灵江沿岸开发步伐,完成灵江南岸概念性规划编制,开展三江湿地保护建设工作,抓好动物园项目引进与开发;
    实施大田港沿岸景观样板段建设;
    启动建设双林大桥。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步伐。新增城市绿地35万平方米以上;
    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新增城区停车位900个以上;
    加快城市公交改造步伐,加强营运市场管理;
    强化行政执法工作,完善城市管理协调机制,启动“数字城管”建设,以环卫清扫保洁市场化运作为契机,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市容秩序管理和环境卫生工作,巩固“三创”成果。

    提升集镇功能。实施中心镇提升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土地集约、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完善,提高中心镇的支撑力与带动力。进一步提升杜桥镇作为临海副中心城市形象,全线贯通滨海路,建成沿海大道二期,加快国际大酒店、镇区生活污水入网、杜东旧村二期改造等工程和一批房地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浙江国际眼镜城、信用大楼、供电大楼,启动松山区块建设。进一步强化白水洋镇西部中心地位,加快镇中心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创业园区道路硬化和桥头塘大桥改造工程,拉开镇区框架,加快建设双港小区一期工程,启动建设黄沙小区二期和第四人民医院宿舍楼工程,完善中心镇功能。东塍、桃渚两镇以升格为台州市级中心镇为契机,完成规划修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动桃渚卫生院升格为市第五人民医院,强化特色产业培育和集聚,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括苍、河头两镇着重推进集镇功能提升试点工作。其他建制镇结合各自优势,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加快镇域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辐射和带动力,形成各具特色的繁荣区域。

    优化人居环境。坚持整村推进、分类指导,深入开展农民康居工程建设,新启动实施村150个。加快推进村庄整合治理,通过搬迁高山村、撤并自然村、改造空心村、建设中心村等工作,及时配套跟进排污、绿化、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集管理、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新社区建设。坚持整治与保护相结合,注重古居名宅保护工作。调整充实“6百+1”工程,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完成60个百村帮扶项目、12个农村医疗机构改造项目、10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成100个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垃圾集中收处覆盖率达到85%以上;
    加快集中式供水管网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加大对西部和其他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在融资、项目、用地、补助等方面重点倾斜。以扶贫开发为重点,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启动市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扶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完成“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开展生化改造,推广中水回用。实施洛河上游城区段河道整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以牛头山水库为重点的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完善基础设施。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实施重点建设“八大工程”,安排120个项目,年度投资85亿元以上。建成台金高速公路东延线、104国道市区西过境段、牛头山水库向沿海片引水工程;
    完成83省道改建工程路基,基本贯通全线隧道;
    加快建设82省道复线及连接线、75省道东塍过境段改建、75省道大汾至下畔连接线、城区至黄岩头陀公路、红脚岩渔港、杜桥西湖水厂等工程;
    启动建设74省道南延线工程,积极做好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相关前期工作;
    推进农村危桥改造和连村联网工程;
    启动方溪水库移民工作;
    完成牛头山水库灌区五期节水配套和童燎、小岭、梅山、岭脚等4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
    做好台金铁路、海上风电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500KV回浦变2条220KV线路输出工程、220KV童燎(沿海)变和110KV聚景(江南)变、北洋变、医化变及配套工程,开工建设500KV三门核电送出线路临海段工程。

    (四)坚持重民生,倾心谋民利,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稳定和扩大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完善政府推动、市场调节、城乡统筹、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认真落实各级鼓励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容量,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000个。扩大创业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扶持大学生创业园、见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作用,大力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完成再就业或创业培训1800人、技能考核鉴定10000人。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00人。加大就业援助力度,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一人以上就业。

    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实施“教育竞争力提升工程”,按照“提质、均衡、减负”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质量考核评估和教师业绩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建成启智学校;
    深化教育创建活动,新增台州市教育基本现代化镇1个、学校5所。巩固“全国文化先进市”创建成果,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落实“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启动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改善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推进“农民健康工程”,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深入实施人口计生“双基工程”,加强违法生育治理工作。发展体育事业,新创建省体育强镇2个,举办市农民运动会和市老年人运动会,做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和首届省体育大会参赛工作。加快广电事业发展,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发展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档案、地方志事业,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事务工作,重视老龄、老干部、残疾人和关心下一代工作,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新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7800人、基本医疗保险9000人。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健全以低保为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养老机构床位增长10%,完成市综合养老机构选址、设计,争取年内启动建设。加强殡葬管理,倡导生态殡葬。强化住房保障,推行经济(公共)租赁房制度;
    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
    采用新建、配建、货币补贴等多种渠道加快落实第三批经济适用房;
    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450户。全面完成支援四川省青川县营盘乡灾后重建工作。

    促进社会安定有序。深化“平安临海”建设,做好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健全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实施“天网工程”,深化严打整治斗争,铲除黑恶势力。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新模式。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年”活动。启动“六五”普法,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和诚信守法企业建设,加强归正人员管理。深化基层信访“五个一”工程,完善“大接访”、“大调解”和信访积案排查化解机制,规范信访秩序。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开展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年活动,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建立健全重要商品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保持市场稳定。加强社会安全应急管理,提高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做好舆情引导,强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开展村委会换届选举试点工作。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时代赋予重任,人民寄予厚望。我们将把政府自身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清醒自信有作为,务实内敛不张扬,坚持不懈地建设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的政府。

    建设责任型政府。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调

    查研究,强化公务员能力和职业道德教育。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继续推行“一线工作法”,加大工作督办、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力度,提高政府执行力。认真落实保稳促调政策,坚持联系企业制度。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支持各级在临单位开展工作。全面完成“十一五”发展目标,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

    建设法治型政府。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决维护市委领导核心,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报告重大事项,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建议,支持各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政府法制和行政复议、应诉工作,促进行政执法规范化。

    建设创新型政府。健全专家论证、公众参与、政府依法决策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职能归并,强化办事大厅规范化建设,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加强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善政府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为重点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深化镇(街道)分类竞赛活动,探索机关服务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等新机制。

    建设廉洁型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强化对重要领域、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大力压缩公用经费。坚决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保持干净干事的工作作风和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的重要一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薪火传人,我们应该坚定信念、满怀激情、奋勇执着。

    宏图凝聚众志,伟业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开创临海科学发展新时代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 度年乡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泾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1月4日在泾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泾县人民政府县长孙广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顺利完成了任期内和“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2016年,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0亿元,是2011年的1.55倍,年均增长9.2%;
    财政收入完成18.6亿元,是2011年的2.25倍,年均增长17.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1亿元,是2011年的1.43倍,年均增长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亿元,是2011年的2.22倍,年均增长17.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2.7亿元,是2011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57.7元;
    人均GDP达29703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11年的21.2:48.6:30.2调整为20:41.5:38.5。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等称号,成功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创成中国宣纸之乡、中华诗词之乡。

    ——五年拼搏,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以加快“调转促”为抓手,出台主导产业专项扶持政策,累计兑现各类奖扶资金7.9亿元。总投资60亿元的电机产业基地开工建设,威能电机、新维电机启动搬迁。皖南电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连续五年居全国前5强。泵阀产业基地入园企业19户,投产18户。宣纸股份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文房四宝文化园、先河文化产业园签约落户。方解石产业由原矿外销、粗粉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矿石就地加工率达100%。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65%,有力撑起了工业发展脊梁。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卧龙泵阀企业技术中心跻身省级行列,皖南电机、宝泰特材分别成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院士工作站。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规上工业企业从2011年的77户增至142户。荣列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服务业繁荣发展。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开展“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皖南印象文化旅游股份公司正式运营。桃花潭、查济、黄田、云岭等景区加快改造提升,宣纸博物馆、绿林谷、马头祥养生观光园等景点对外开放,红星国际大酒店、桃花潭文化艺术中心投入使用。4A级、3A级景区分别达6个、5个,A级景区数量居全省前列。成功举办多项文体赛事活动。中央电视台、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赴我县采风取景。获评全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建成537个新网工程网点。茶文化市场、财富农贸市场、新世界购物中心等投入使用。贷款余额达72亿元,年均增长16.8%。电商发展指数保持全省前列,网络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丁家桥镇李园村成为安徽省首个“淘宝村”。限上商贸、规上服务业单位达88家。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油等主要农作物产量稳定增长。特色农业规模提升。新建琴溪马鞍等3处保障性蔬菜基地,新增良种茶园1万亩、烟叶8100亩,创成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汀溪兰香”、“涌溪火青”、“苏岭山药”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市级以上农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7家。“互联网+农业+旅游”蓬勃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信息进村入户试点。新建景观农田2400亩、生态农业观光园1.2万亩。成功入选“全国十大魅力茶乡”。月亮湾村、黄田村荣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实施农网项目885个。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5.11万亩。除险加固水库26座。解决12.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第四篇: 度年乡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太仓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6日在太仓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王剑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0年工作和“十一五”发展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太仓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转型升级、谋求新跨越的工作主题,创新克难,团结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3亿元(预计数,下同),比上年增长15.1%;
    全口径财政收入180亿元,增长3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0亿元,增长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03元,均增长11%。——综合实力和增长动力更加强劲。
    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工业经济三年翻番计划全面启动。完成工业总产值1900亿元,增长2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80亿元,增长26.8%。规模工业产值和亿元销售收入利润率、税收率、技改投资增幅居苏州前列。68家重点企业实现产值708亿元,增长30%。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37家、超10亿元企业19家。2家企业挂牌上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做法在全省推广,工业展览馆建成开馆。陆渡镇荣获中国自行车名镇称号。
    1


    投资拉动持续有力。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增长18%。完成工业投资185亿元,增长31.6%。完成技改投入112亿元,增长18%。6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5.7亿元。新批项目562个,计划总投资658亿元,增长79.5%。举办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开业活动15次,229个项目总投资595亿元。
    开放合作层次提升。完成注册外资15.2亿美元,增长7.8%;
    实际利用外资8.1亿美元,增长8.4%;
    引进超千万美元项目69个。内资新增注册资本75亿元,增长53%。新增私营企业1780家,民营经济净增注册资本99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2.6亿美元,增长50.8%,其中出口39亿美元,增长40.2%。完成境外投资2616万美元,增长14.7%。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57亿美元,增长36%;
    离岸执行额6666万美元,增长31%。
    科技支撑作用增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9%,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7家、高新技术产品85个、省民营科技企业35家;
    申报苏州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59个,其中国家项目13个。专利申请总量3758件,其中发明专利568件,专利授权量2650件。新区被认定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创业园、软件园、LOFT工业设计园、国际服务外包园等创新载体内涵不断丰富,“3+1”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等公共服务平台日益完善。“522”人才工程全面实施,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20人,建立海内外人才工作站6个,设立大学生见习基地60个。
    2


    ——产业结构和经济质态更加优化。
    主导产业提档升级。被确定为省特种专用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太仓港新能源产业园和新区精密机械产业基地分别申报省特色产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完成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个、国家产业升级项目4个、省传统产业升级重点项目3个、省技术改造项目导向性计划企业5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家。新增商标460件,商标国际注册31件,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企业2家、省和苏州市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2个。申报省名牌产品30个、苏州名牌产品76个,6个行业标准发布实施。
    新兴产业迅速壮大。工业载体发展“2+5”战略加快实施,新兴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实现新兴产业产值480亿元,增长44.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17.7个百分点,占规模企业比重32.4%。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产业产值增幅分别为149.8%和59.2%,奥特斯维一期、同维电子、中美冠科、致君万庆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
    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三年倍增计划启动实施。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1亿元,增长21.3%。新增苏州市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1个,耐克、国信等3家企业成为省百强服务业企业。新增物流企业88家,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5亿元,增长24%,隆兴物流进入中国物流企业50强。完成旅游项目建设投入10.5亿元,沙溪古镇一期开街,金仓湖三期绿化和主游道建设完成,园花园提档扩容。接待游客总人数294.4万人次,增长28%;
    实现旅游总收入37.2亿元,增长29%。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亿元,增长17%。销售商品房150万平方米。“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实现销售收入3.87亿元。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为785亿元和647亿元,
    3


    分别增长25.9%和22.2%。光大、民生银行入驻太仓,太仓港港口开发建设投资公司6亿元企业债券成功发行。
    现代农业不断拓展。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16万亩,其中高效设施农业1.09万亩。市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基本建成,被确定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生物科技、休闲观光农业特色鲜明,成功举办了中国古典月季高峰论坛。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框架基本形成,二期5000亩农田基础设施工程顺利推进。双凤生态园、太丰生态湿地公园建成开放。完成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19.87万亩,成为省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县(市和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成效较好。粮食物流产业园和粮食中心储备库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发展特色和竞争优势更加凸显。
    港口开发实现跨越。全面落实省政府加快太仓港建设发展专题会议精神,制定出台了进一步促进港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集装箱三期、万方等码头建成投运,玖龙纸业件杂货码头、长江石化双泊位建设进展顺利,集卡停车场、太仓港信息中心等建设有序推进。新辟美国洛杉矶等国际国内航线8条,台湾航线增至每周2班,与高雄港缔结合作港。“区港联动、虚拟口岸”快速通关模式联动区域拓展至南京、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8000万吨,分别增长46%和55%。接轨上海成效显著。引进上海项目115个,新增注册资本17.2亿元。上海世博会太仓游客中心销售世博门票超过18万张,输送观博游客25万多人次。世博会太仓主题周等活动成功举办。金仓湖、郑和公园2个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接待游客38.5万人次。金陵钢构、特灵空调、北新建材等
    4


    一批企业获得世博订单,太仓肉松、诺伊曼等成为世博特许产品,双凤龙狮、滚灯和江南丝竹在世博场馆演出74场次。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新华医院、市中医医院与上海岳阳医院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科技、人才、教育、体育、金融等领域接轨上海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荣获“世博之星、中国长三角最具活力民营经济县市”称号。
    园区建设持续推进。港区石化工业园区、制造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等框架已经拉开,石油化工、电力能源进入百亿级产业基地行列,宝洁、艺康2家世界500强企业和琪优势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并启动建设。保税物流中心运作监管货值超过10亿美元。新区二期建设持续推进,三期建设启动实施,科纺勒、通快、英特飞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新增德资企业18家。各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持续推进,承载能力得到提升。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通过专家组考核。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400吨和1395吨。“清水畅流”工程全面实施,疏浚河道256公里。4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点建设有效推进,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新一轮“蓝天工程”加快实施,沙溪——双凤西线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完成,全年空气优良率达到95.6%。新增林地、绿地1.71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19.2%。废旧物品回收集中整治成效明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即将投运,市垃圾填埋场被国家住建部评为一级填埋场。
    ——城乡建设和统筹发展更加深入。
    规划体系日益健全。“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基本完成。
    5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港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和科教新城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沙溪、璜泾、浏河镇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推进,陆渡城市副中心、金仓湖区域、浏河滨江新城、璜泾南部新城等概念性规划和城市设计全面展开。城市综合交通、绿地系统、燃气、旅游等专项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太仓港集疏运体系规划完成中期成果。
    功能配套不断完善。新港城商务办公楼、行政服务中心、菁英公社、港区公交客运站投入使用,邻里中心、人才公寓建设有序推进。新区一期“退二进三”加快实施,行政商务中心形态显现。科教新城海运堤一期开街营运,中央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良好。中心菜场周边以及县府东街、长春路、向阳路等提档改造全面完成,梅园新村、康乐新村、惠阳一村等老小区改造全面竣工。杨林塘航道整治和疏港高速、沪通铁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上海东路延伸、浏茜公路大修、鹿北公路和岳鹿公路一期新建工程如期完成,双浮公路、协星路北延等工程加快推进。浏河水源地建设工程启动实施,长江江堤加固工程全面完成,维修改造农桥63座,新建污水主管网37.8公里,南郊、港区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水利普查工作得到国家水利部充分肯定。220千伏新湖输变电等一批电力工程建成启用。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24个农民公寓房安臵点规划全面完成,开工建设农民公寓房153万平方米,新增集中居住农户9763户,集中居住率达38.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五大合作”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省首创合作农场建设,新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106个。新增土地流转5.2万亩。农业规模经营比重达65.7%。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系统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土地流转管理得到加强。新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4个。村级平均可支配收入400万元,增长29%。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
    6


    减挂钩1117亩、耕地易地占补指标2063亩。
    城乡管理得到加强。城市管理共建机制初步建立,管理重点延伸至建制镇和管理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城管进入试运行,城区主次干道和重点区域实行网格化分级管理。市区住宅小区违章搭建监督员网络初步建立,小区物业管理进一步加强。上海东路、太平北路分获省和苏州市市容管理示范路。“三遥”路灯监控系统安装完成,实现了城区亮化自动化控制。人口管理和服务不断强化,实施房屋、人口信息全覆盖采集。撤并镇管理区基础设施提档改造基本完成。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民生事业和社会环境更加协调。
    就业保障不断深化。促进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1%,“充分就业社区”实现全覆盖。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为99.6%和99%,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月人均410元和310元提高到450元和370元,90岁以上和百岁老人尊老金由每人每月100元和300元提高到150元和500元。为城乡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性物价补贴131.8万元。新建经济适用房2万平方米,2040套(间)公共租赁房投入使用。发放公交“一卡通”3.5万张。沙溪、浏河、浮桥三家社会化养老机构投入运行,居家养老服务有效开展,4个老年护理院和3个日间照料中心完成建设,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太高新校区、健雄学院二期建设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现代化工程加紧实施,实验中学、沙溪实验中学和沪太外国语学校改制工作圆满完成,明德高中与实验高中合并办学,来太务工人员子女学校
    7


    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图博中心投入使用,文化艺术中心、传媒中心进入内部装修,沙溪、浮桥等6个镇文化中心达标建设完成。成功举办了金秋文化创意产业推介会、牛郎织女邮票首发式、第二届海峡两岸电影展等活动。市档案馆通过国家一级档案馆评审。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即将启用,中医医院病房楼和浏河、沙溪、璜泾人民医院建设有序推进。实施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消费放心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形成。荣获省食品安全示范县。陆渡镇通过国家卫生镇复查。中国生殖健康产业——太仓国际技术合作基地正式挂牌,省“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通过苏州市级复核检查。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开展,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亚洲杯女排赛、全国竞走冠军赛等重大赛事。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结束。退役士兵培训安臵工作模式在全省推广,荣获省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农贸市场改造、老年大学等10项实事工程基本完成年度任务。对口支援绵竹市齐天镇灾后重建工作圆满完成。向玉树地震灾区等捐赠款物1500多万元。
    平安法治扎实开展。法治太仓建设深入推进,“五五”普法顺利完成,法治文化街区、宣传教育广场、文化公园等一批法治文化阵地相继建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立了维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矛盾纠纷大调解网络不断完善,“三项排查”工作积极开展,信访积案得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和违法犯罪警情总量持续下降。世博环沪“护城河”安保任务圆满完成,校园安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未发生较大以上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生产安全事故。——依法行政和服务效能更加提升。
    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科教新城挂牌成立。非税
    8


    收入、政府预算、专项资金、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进一步加强,67家市级机关公务员规范津补贴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全面实施。综合治税涉税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涉税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初步形成。完成了行政审批项目再清理工作,清理行政许可项目17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4项。不断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应进驻部门进驻率、职能归并率、人员到位率、即办件审批授权率都达到100%,审批效率提高28.3%。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行业协会清理工作有序开展。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清理和规范工作全面展开,组建了城乡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工程预选承包商制度得到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建立了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网络,实施重要民生价格采集公布,价费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不断创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互动衔接工作城厢、双凤试点有效开展,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初步建立,基层组织、基本队伍、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挂牌成立,基层网络体系日益健全。被确定为2010~2011年度省级依法行政示范点。
    作风进一步好转。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330件,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民主决策、专家论证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继续开展了市级机关主题教育和垂直条线部门“双赢杯”竞赛活动,行政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勤廉指数”测评深入开展,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同时,审计、史志、妇女儿童、残联、民族宗教、侨务、机关事务、
    9


    对台事务、兵役、民防、邮政、通信、盐业等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各位代表,2006年到2010年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寻常、极其厚重的五年。
    ——步入了经济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3%;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9.9%;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8%;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1300亿元。产业集聚和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7:57.4:38.9,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4.3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1%。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荣获2007~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综合实力列全国百强县(市)前十位,成为江苏省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的县(市)之一。
    ——迈上了“两沿”开发开放的新征程。“十一五”期间,以港强市、接轨上海战略深入推进,沿江沿沪优势进一步放大。太仓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完成投资102亿元,先后建成生产性泊位2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6个,新辟国际、国内航线64条,成为首批对台直航港口。太仓保税物流中心获国家海关总署批准设立,太仓港物流园区被列为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全面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建设和运营工作,产业、交通、科技、人才等方面与上海的合作更加紧密。引进沪上项目535个,投资总额155亿元。对外开放持续拓展,实际利用外资33.6亿美元,引进内资投资总额550亿元。被确定为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省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荣获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区县。
    ——拉开了现代生态城市的新架构。“十一五”期间,“一市双城”框
    10


    架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城市化率提高到58.7%。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50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达到44.5%。中心城区改造提档,新城区和科教新城建设日新月异,新港城形态初步展现,南洋广场、海运堤、港城广场等城市建设新亮点不断涌现,金仓湖、滨河公园、郑和公园等一批生态园林相继建成。339省道复线、太沙公路、通港公路等一批高等级道路建成通车,汽车客运站、沪太快线朝阳路站投入使用,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完成。荣获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全面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构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十一五”期间,“三臵换”、“三集中”、公寓房集中安臵等政策相继出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臵、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积极推进。6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各具特色,82个多功能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成投运。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的“1+7”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连续四年荣获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市。整治农村河道1177条,改造维修农桥763座,新建改造圩区站、闸50座。自来水实现“村村通”。生活污水处理网络延伸至镇、村,镇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86.3%和52.1%。村级经济快速发展,村级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36%。
    ——织密了全民共建共享的普惠网。“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4%。新增私家车4.2万辆。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6岁,成为首个富裕型中国长寿之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模式被授予全国县级市唯一的“创新实践研究基地”。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健康城市优秀实践奖。文
    11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工程相继建成,有线电视全面实行数字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平安太仓”、“法治太仓”建设积极推进,荣获2005~2008年度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和首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列中国最关爱民生城市第4位。荣获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这五年,我们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工作业绩,又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加快发展的智慧和经验。这是全市人民在中共太仓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加强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太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国家和省驻太单位,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太仓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与周边县市存在一定差距,缺乏地标型企业和带动力强的产业;
    科技创新力度不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不高;
    新兴产业规模偏小,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节能减排任务较重,生态文明建设有待加强;
    镇村建设相对滞后,城乡统筹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民生诉求日益增多,社会建设中面临的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不容忽视;
    对上争取和政策研究力度不够,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的能力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的战略构想
    从今年开始,已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提交大会的《太仓市国
    12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是勾画这一时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总蓝图。《纲要(草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综合分析全市面临的发展现状、区域环境及宏观走势,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预期目标及主要任务。
    “十二五”的总体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富民惠民为根本,大力实施创新引领、以港强市、接轨上海、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兴港口城市和最佳宜居城市。
    “十二五”的预期目标:总体达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要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30%左右,新兴产业比重50%左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60%;
    期末港口货物吞吐量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600万标箱;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1%左右,社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有六个方面:一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现代高端产业基地。二是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
    13


    来”,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的支撑作用,加快完善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努力建成创新特色突出、创新人才集聚的创新型城市。三是阔步迈进大港时代。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完善港口支撑体系,优化港口发展环境,把太仓港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集装箱干线港、江海联运中转枢纽港、江苏第一外贸大港,跻身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大港行列。四是全面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工作,全方位推进接轨上海,提高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合作水平,加快形成优势富集、特色明显的开发开放新格局。五是着力建设最佳宜居城市。强化“整体城市、组团发展”理念,在更高层次上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一市双城三片区”整体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打造城市品牌,把太仓建设成为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居住更加舒适的现代化最佳宜居城市。六是全力打造人民幸福太仓。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使太仓市民的幸福指数位居全国县级市前列。
    关于“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纲要(草案)》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同时还有专门的附件说明,将提请本次大会审议,进一步听取各位代表、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的意见。
    2011年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我市加快发展、转型升级、优势后发,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4


    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市既面临着形势变好、蓄势待发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竞争加剧、要素趋紧的不利因素。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正在催生新一轮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加快推进;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有望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世界级城市群;
    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市综合实力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太仓港列入全省“两港两场”重大基础设施之一,省、市各级对太仓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都为我市加快发展、优势迸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复杂多变,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各种不确定因素难以预料;
    国内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我市资源环境制约加剧、社会管理难度增大等矛盾日益突出,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
    工业总产值增长26%以上;
    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5%以上;
    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
    内资新增注册资本60亿元;
    民营经济净增注册资本6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
    社会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与苏州市控制目标基本保持一致;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15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及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苏州市下达任务;
    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3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
    为了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重点要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为新一轮发展筑牢产业支撑。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主导产业为抓手,加快实施工业经济三年翻番计划。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构建和延伸产业链,力争新兴产业产值超6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鼓励和促进设计自动化、工业控制自动化、智能物流、电子商务、技术改造等关键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机械、石化、能源等行业生产和管理服务水平。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抓好玖龙纸业、美孚、华东润滑油、舍弗勒、皮尔金顿、振辉化纤等项目扩建,力争完成技改投入110亿元。做好68家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工作,加大骨干企业支持培育力度,力争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0家、超10亿元企业40家、超50亿元企业2家。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新增上市企业1~2家。着力拓展现代服务业。深入推进服务业三年倍增计划,加快服务业与工业经济的融合发展,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化发展,加快苏州国际钢铁服务中心、东港物流等项目建设,抓好耐克、丽婴房等企业运营,形成3~5个营业额超100亿元的物流集聚区。加快软件园、科技创业园和国际服务外包园等建设,引进一批服务外
    16


    包项目,做强软件研发、生物医药研发、工业设计和物流外包产业,争取获批海峡两岸工业设计产业基地。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加快发展,争取枢纽经济、创意经济、后台经济加速集聚。实施旅游业新一轮发展规划,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快沙溪古镇、浏河旅游度假区等建设,打造“城市即旅游”的旅游环境。
    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以十大创新项目实施为引领,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启动建设合生创展、生命科学、科技文化信息三大产业园,建设科技创业园高科技创业中心、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和一批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专利申请工作,新增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省级以上项目立项30个、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品55个、省民营科技企业40家,发明专利申请量650件以上。放大科技镇长团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化与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各类研发机构、技术研究中心20家,获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以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创建江苏省知识产权试点市。深入实施“522”人才工程,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40名,争取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不少于10人(团队,新增企业院士工作站1~2家、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各5家。
    (二加大有效投入,提高开放水平,为新一轮发展增添强劲动力。加快推进太仓港建设。启动集装箱四期工程前期工作,完成玖龙纸业件杂货码头和长江石化双泊位建设,开工建设美锦汇风件杂货、华能煤炭储运中心和协鑫煤炭码头工程,做好华能电厂万吨级泊位的对外开放工作。加大航线航班开辟和揽货力度,推进区港联动和无水港建设,积极参与组
    17


    建我省集装箱运输船队,支持各大船公司落地做强。优化通关环境,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口岸查验工作创新,构建港口物流发展新优势。完善口岸配套设施,建设集装箱危险品堆场,启用集卡停车场和太仓港信息中心,推进边防指挥中心、海事监管救助综合基地和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等建设。力争保税港区早日获批。
    全面深化接轨上海。加强后世博效应研究,积极抢占后世博经济发展先机。加强区域对接,做好市域交通道路与上海区域路网的衔接规划。加密沪太客运快线,开通至虹桥枢纽、浦东机场等客运班线。深化园区共建,加大与上海漕河泾、金桥、张江等开发区的互动合作,引进一批金融后台、医药研发、港口物流、制造基地等项目。强化环境共管,与嘉定合作实施环境共管区和水源保护区。放大沪太同城效应,推进科技、人才、教育、金融、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对接工作。
    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按照我市产业发展定位和“招大、引强、选优”的要求,深入分析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取向,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招商工作,着力引进一批规模旗舰型、产业引领型、人才集聚型、自主创新型项目,以重大项目的落户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提高招商成效,办好金秋经贸月、斯图加特——德国太仓日、新兴产业专题招商等活动,力争每月有一批项目集中开工开业。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加大扶持政策兑现力度,整合各类招商资源,创新招商举措,完善大项目导入机制,不断提升利用外资、内资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增强一般贸易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保持外贸稳定增长。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注意防范和化解境外投资风险。着力提升园区开发。加快开发区“二次创业”和转型升级,推进区中
    18


    园和特色功能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太仓港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着力推进港区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港口物流基地化和服务经济特色化,重点打造石化工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重装备、新港城核心区五大载体。加快新区二期、三期建设进度,做大做强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与现代城市相匹配的一流开发区。积极扶持科教新城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抓好城厢高新技术产业园和沙溪台资科技创新产业园二期等建设,进一步提升各镇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
    (三加强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为新一轮发展提升承载能力。注重规划引领。优化“一市双城三片区”的空间布局,加快实现以总规为核心、区域规划为肌理、专项规划为脉络的规划全覆盖。完成港城、沙溪、浏河、璜泾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规编制,做好浏河滨江新城、璜泾南部新城、城厢新毛区域等规划设计,推进城乡一体化镇村布局、沪通铁路站区、BRT快速公交、旅游发展、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研究,强化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因地制宜打造城镇发展特色。
    强化基础先行。推进双浮公路、协星路二期工程建设,实施339省道、岳鹿公路、广州路、滨江路等延伸工程。启动疏港高速、港外大道等建设,配合做好沪通铁路规划建设工作,实施杨林塘拓宽及吴塘河整治配套工程。实施荡茜河河道工程、新塘导流节制闸建设和十八港南、北口门枢纽工程,疏浚和开挖市镇村三级河道150公里,改造市级农桥17座。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厂三期、城东污水处理厂三期、江城污水处理厂扩建等工程建设。完
    19


    成220千伏归庄输变电、新泾变增容等工程。
    推进城乡建设。全面实施十大城建项目。加快人民南路、204国道城区段、弇山路等地块综合改造和开发建设,完成果园小区、桃园新村、香花公寓等老小区改造,推进城中村改造,实施人民路、南园路、新华街、锦州路等提档改造。推进新区核心商务区建设,开工建设10幢商务大楼,完成北京路、禅寺路、江南路延伸工程,加快陆渡组团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教新城中央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环湖景观建设和商业开发,实施盐铁塘景观带工程。完善新港城功能配套,加快商业综合体、人才公寓、港城中兴街等建设。推进沙溪新镇区、金仓湖区域、浏河滨江新城开发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坚持城市管理职能延伸,强化属地管理,增强条块管理的互补性,形成立体交叉管理网络。发挥数字城管资源整合、部门联动、网格化管理优势,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并逐步覆盖到中心镇区。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启动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城乡环境治理长效化。加强中心镇及管理区管理,配强配足基层执法及环卫保洁队伍。健全物业管理体制机制,提高住宅小区管理水平。加大道路交通、停车设施和交通诱导系统规划建设力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四推进城乡一体,强化“三农”工作,为新一轮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全面推进“三集中”、“三臵换”工作,抓好城厢、陆渡、浏河3个先导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农民集中居住点基础设施和农民公寓房建设,实现农房快搬迁、宅基地快复垦、土地整理快验收。开工建设农民公寓房不少于180万平方米。新增集中居住农户1万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50%。深化“五大合作”改革,开展示范社
    20


    建设行动,新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50家、入社农户5000户。村村组建合作农场,新增集体流转土地3.5万亩。农业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到75%。抓好65个示范村建设,进一步发挥示范村的引领作用。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到位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4个10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坚持“1+7”园区化推进模式,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启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年内完成3.5万亩。拓展市现代农业园区,逐步实现与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一体发展。扩大产业园区规模,新增建设面积2万亩以上。细化村级产业基地、合作农场规划布局,完善市镇村三级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发展“三生”农业。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示范生态(健康)养殖力度,推广高效、环保、节能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健全富民强村机制。通过发展农业、扶持就业、促进创业、完善保障、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等多项举措,全力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推进村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发展模式创新,落实村级集体留用地政策,采取联合发展物业经济、盘活存量资产、搞活资产资本经营、发展合作农场、做大劳务合作社、开展第三轮经济薄弱村帮扶等措施,全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力争村级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
    (五坚持节约集约,优化生态环境,为新一轮发展增添比较优势。强化要素保障。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编制
    2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加强项目用地“点供”和独立选址,为重大项目落户创造条件。整理盘活存量土地,优先保障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开展“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工作,争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优化配臵公共财政资源,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扩大项目资金规模和集约效应。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深化金融体制创新,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招商银行和苏州银行太仓支行,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融资环境。
    发展低碳经济。加强政策扶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抓好宏达循环经济、陆渡低碳经济和浮桥再生资源等产业园建设,创建新区生态工业园,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推进资源价格、环境价格改革,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工作机制。
    优化生态环境。深入推进“蓝天工程”,实施更加严格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开展建筑扬尘、道路扬尘专项整治,治理工业废气排放,建立灰霾天气监测站。推进港区、沙溪集中供热管网延伸工程建设,实施协鑫电厂脱硫设施改造及脱硝工程。推进“清水畅流”工程,做好城区水系沟通和水环境综合整治。新建管理区污水管网20公里,完成1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点建设,确保处理率达到70%。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生态养殖,改善土壤条件。加快“绿色太仓”建设,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调整优化建管机制,新增林地、绿地1.5万亩。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生态保护建设补偿机制,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复查,争创国家人居环境奖。
    22


    (六突出社会建设,致力改善民生,为新一轮发展营造和谐氛围。尽力改善民生福祉。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切实帮助城乡大龄特困、零就业家庭等弱势群体就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等各类群体自主创业。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险异地转移协作机制,推进农保和城保接轨,高度关注和全面提升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水平。健全计划生育养老补贴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权益保障机制。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服务。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保障市场流通供应,维护物价相对稳定。实施残疾人幸福工程,推进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建设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
    着力优化公共服务。加快城乡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实施港区、新区、科教新城三大教育园区建设工程,启动太仓港职业培训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做好文化艺术中心、图博中心、传媒中心运营工作,举办郑和国际航海文化节。推进数字档案建设,实现民生档案共建共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中医医院病房楼和沙溪、浏河、璜泾中心医院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快中心镇世代服务中心提档改造。做好体育中心建设前期工作,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承办好竞走国际挑战赛中国站等体育赛事。加大殡葬改革力度,加快镇、区安息堂建设。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深入推进“法治太仓”建设,启动实施“六五”普法,开展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规范法律服务市场。开展社会管理创新
    23


    综合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强化大调解机制、大防控体系和基层基础工作,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强化信访工作整体合力,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规范和发展社会组织,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提升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争创省餐饮安全示范县(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消防等责任制,完善应急救援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努力办好政府实事。1.实施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
    2.建设浏河水源地;
    3.新建市科技活动中心;
    4.实施市、镇校舍升级改造;
    5.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档改造;
    6.实施城乡公交服务优化提升工程;
    7.实施城市应急体系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综治基础建设工程;
    8.完成全市农贸市场升级改造;
    9.推进城市老小区改造工程;
    10.实施城区小街巷及慢行系统提档改造。(七认真履行职责,树立良好形象,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坚持创新实践。面对宏观环境的新变化、区域激烈竞争的新形势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识,以新的思想解放引领新的发展、推动新的实践。自觉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理念,自加压力,奋勇争先,用发展实效取信于民、造福一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市级国有资产整合重组,强化政府项目投融资管理。推进沙溪镇强镇扩权工作。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注重了解掌握群众的生活困难和合理诉求,切实帮
    24


    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坚持依法行政。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开展依法行政示范点建设,推广“政社互动”试点实践,探索建立法治政府制度框架和指标体系。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评议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依法开展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坚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支持各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支持条线单位积极开展工作。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政府网站建设,发挥市长信箱、热线电话作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高效服务。牢固树立“机关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着力深化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尽责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更好地把心思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把精力用在加快转型升级上、把功夫用在为民办实事上。完善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开展重点项目联合会审,进一步缩短项目办理时限。建立重点工业项目联合竣工验收机制,制定科学规范的验收流程。完善网上审批系统,扩大证照中心覆盖范围,探索规范、便捷、快速的审批途径。继续办好“12345”便民服务热线,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清正廉洁。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臵,全力维护公务人员的良好形象。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开展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发挥行政
    25


    权力电子综合监察系统功能,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推行“三责联审”制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抓好审计整改跟踪督办。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加强机关事务管理,严格控制公务购车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和出国出境经费支出,控制和规范论坛、研讨会、庆典等活动,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树立节俭高效、务实创新的良好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江海潮涌,激荡满腔豪情;
    优势迸发,铸就辉煌篇章。让我们在中共太仓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谋划发展,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迎接挑战,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勤勉做事,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26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