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范文 > 正文

    关于废止1974年破除黄河滩区生产堤决定的建议(齐璞,孙赞盈,王基柱)

    时间:2021-01-12 08:02:5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随着治黄事业不断的发展,治黄认识的逐渐深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下游治理的有关政策也应与时俱进。黄河滩区是181万滩区民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目前,滩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产业结构单一,民众生活环境较为恶劣。该区域十分落后的安全和发展现状,与整个区域和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整体态势形成鲜明对照。地方政府迫切希望为滩区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1974年国务院27号文关于破除黄河下游生产堤的决定,是在当时黄河下游防洪形势和对黄河泥沙输移认识的条件下制定的,已经起到了历史作用。根据我们近年来对黄河泥沙输移的研究与实践,认识已有重大突破(详见附件):

     

    1、主槽的冲刷均发生在涨水期,落水期都是淤积的,主槽的强烈冲刷和滩地的淤积没有必然联系,洪水不漫滩主槽仍可发生强烈冲刷,流量越大,涨水越猛,冲刷越强烈。在黄河洪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人为破除生产堤。

     

    2、生产堤的存在不是产生二级悬河的主要原因。认为“破除生产堤有利于滩槽水沙交换,发挥下游滩区的滞洪沉沙作用,但由于缺乏淹没补偿,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由于滩区淹没补偿政策缺位,为尽可能减少淹没损失,滩区群众对生产堤破而复堵、毁而复修,甚至越修越强,阻碍了滩槽水沙交换,加剧了二级悬河的发展,危及黄河下游防洪安全”是没有根据的。

     

    3、窄深河槽具有极强的泄洪输沙能力,可以利用河道输沙入海,黄河下游治理的方向应是增大主槽的过洪能力,减少漫滩机会。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下游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期运用已使全下游河槽发生明显冲刷,小浪底水库淤满拦沙库容后,仍可进行泥沙多年调节,长期利用洪水相机排沙,控制下游河道淤积,为解决黄河下游防洪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基于以上理由,建议水利部报请国务院废止1974年国发27号文关于破除黄河下游生产堤的决定。

     

     

    关于黄河下游滩区生产堤存废问题的讨论

     

    提要:生产堤的存废一直是黄河滩区治理争论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作出破除生产堤的决定。随着治黄科研的不断深化,发现生产堤的存在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并无危害。水流漫滩后,主槽能量损失,河道的输水输沙能力将减弱;
    主槽强烈冲刷与滩地大量淤积没有必然联系;
    洪水不漫滩主槽会发生更强烈冲刷;
    洪水的非恒定性决定了河床的涨冲落淤;
    ,从多方面分析,生产堤的存在有利于主槽冲刷,不仅可以多输沙入海,还能够保护滩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主攻方向是调水调沙与双岸整治互相结合,控制主槽淤积,增加主槽的过洪能力,减少漫滩机会。动床试验结果表明,有利于排洪输沙的通道是可以形成的。

    回顾治黄历史,1973年汛后给中央的报告认为:“由于生产堤挡水,该漫滩的洪水不能漫滩,加重了河槽的淤积,形成悬河中悬河”,彻底废除生产堤后,二级悬河则可消除(见国发【1974】27号)。多年的治黄实践表明,生产堤的破除,虽然洪水上滩后增加了滩地的淤积,但滩地面积大,大漫滩机会少,滩地虽不断地被淹,二级悬河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1]。其实生产堤的存在不是产生二级悬河的主要原因,它的存在对于黄河下游治理也没有危害。只要我们调整好治理方针,生产堤还有利于排洪输沙通道的形成。

     

    一、实测洪水过程中河道的冲淤

     

    近年来,对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特性与冲淤特性的研究表明,主河槽的冲刷主要发生在涨水期,在落水期不管含沙量大小,均处于淤积状态。由于涨水期的冲刷深度往往大于落水期的淤积厚度,使洪水期河床呈现冲刷。1958年大水,花园口、泺口站断面实测资料图1表明,大水过程中涨冲落淤。涨水期平均河底高程和最低河底高程都是在降低,洪峰的时候河底高程达到最低。洪水的泄洪能力的增加主要是靠河床冲刷、水深的增大实现的。花园口站在1958年这场洪水中,流量从5000m3/s涨到15000m3/s,水位只增高了1m,但是河槽冲深了3m。泺口站在1958年流量从5000m3/s增长到10000m3/s,水位升高2.95m,平均河底高程冲深3.45m,但主槽平均水深由6.70m增加到13.1m,增加了6.4m,也远大于水位升高值。最大水深由8.9m增至18.1m,增加了9.2m。河槽的冲深对河流的过洪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黄河的特点。

     

    二、洪水的非恒定性决定了河床的“涨冲落淤”

     

    河床的冲淤与底沙的运动状况有关。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2],床面处于高输沙动平整状态时,其运动强度取决于作用在床面上的剪力τ=γhj或功率Φ=γhjv的变化。当作用在床面上剪力或功率逐渐增加,底沙的输移逐渐增强时河床产生冲刷,否则河床发生淤积。

     

    由于洪水流量的剧烈变化,使得水深、流速、比降发生相应的调整,引起作用在床面上的剪力或功率相应增强或减弱,从而造成底沙输移强度的增强或减弱。在涨水期,随着流量的增加,比降和附加比降均迅速增加,作用在床面上剪力、功率也随之增大,底沙的运动增强,河床发生冲刷,河床平均高程随之降低,反之河床不断淤高。其中剪力、功率的变化过程与河床平均高程变化过程相反,最大流量发生时,剪力、功率最大,河床平均高程最低。因此造成涨水期河床必然冲刷;
    在落水期河床必然淤积,与洪水是否漫滩没有内在的联系,在比降变化相差甚至十倍(万分之六至万分之零点六)的冲积河道均可产生强烈冲刷。

    从以上分析可知,艾山~利津河段比降虽比较平缓,但当进入本河段的洪水其造床和输沙作用增强后,仍会造成本河段的强烈冲刷,有利于本河段的减淤。

     

    三、漫滩洪水回归主槽不足以引起主槽冲刷

     

    洪水在通过具有复式断面的河段时,随着洪水流量的增大,水位升高,主槽过流量增加的同时,漫滩水量也在增大,这两者是同时发生的。主槽过流量增大,无疑会增加主槽冲刷量与冲刷强度。而滩地的淤积量的大小,则取决于漫滩的水量与上滩含沙量。造成滩地淤积的主要原因是滩地糙率大,水浅流缓,泥沙很容易沉积。多沙河流洪水漫滩后,泥沙首先在滩唇上落淤,形成自然堤,阻断了滩地退水流流路,漫滩水流只能沿着堤河缓缓地向下游流动,显现了滩区的滞洪滞沙作用。漫滩水流的运动速度远远低于主槽内洪水的传播速度,只有在落水期下游险工的上首,水位较低时,才有机会回归主流。因此漫滩水流往往在落水期汇入主槽。由上述洪水期涨冲落淤形成过程可以看出,漫滩水在落水期汇入主槽,由于漫滩水流加到落水期的作用较小,难以改变落水期不管含沙量大小,河槽均处于淤积状态,抵消洪水期漫滩后减弱的河槽的冲刷。

     

    四、重现期为百年一遇漫滩洪水动床试验结果

     

    在花园口至夹河滩河段双岸整治动床模型上[3],试验了重现期为百年一遇设计洪水,洪峰流量15300m3/s,最大含沙量113kg/m3,在这种水沙条件作用下,韦滩以下河段均发生大漫滩,各典型断面河槽形态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见图2)。在本场洪水的作用下,河槽又进一步扩宽冲深,最大冲深达2~5m。河道呈现出了槽冲滩淤现象,滩地落淤范围在河槽两侧300m以内的滩唇落淤较厚,黑岗口以下河段滩唇淤高0.4~0.7m,黑石、韦城等断面具有明显的横比降。试验中,涨水期漫滩后的水流,在滩区流动的非常缓慢,漫滩的大量清水在洪水落水期河槽水位下降后才缓缓归槽,滩槽水流交换并不频繁,漫滩水回归主槽的刷槽作用也不够明显。

    综上所述,滩地淤积与主槽冲刷,在洪水过程中虽然是同时发生,但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更构不成因果关系。

     

    五、漫滩水流的滩槽能量损失问题

     

    从漫滩水流的主槽与边滩的流速分布的改变可知,洪水漫滩后由于主槽的高流速区向滩地的低流速区传递能量,会降低主槽的流速。图3给出苏联《气象与水文月刊》1962年10月发表什比的《主槽和滩地水流的相互作用》论文[5]。水槽试验的结果表明,主槽与滩地隔开与否会影响主槽的流速值。当主槽与滩地隔开后主槽的流速可增加20%~30%。由此说明漫滩洪水不会增加主槽的输沙和过流能力。

    综上所述,滩地淤积与主槽冲刷,在洪水过程中虽然是同时发生,但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更构不成因果关系。

     

    图4 给出黄河下游孙口站实测流量与断面平均流速的关系可知,在低水期随着流量的增加,流速增大,平均流速最大的相应流量为5000~6000m3/s。当流量大于6000m3/s开始漫滩后,随着流量增加,断面平均流速减小,当流量达到10000m3/s时平均流速只有1m/s,较流量5000~6000m3/s的最大流速为2-3m/s,减小很多。

    从图5给出的1996年高村站主槽实测平均水深与平均流速的关系也可以看出,洪水漫滩后会使主槽的平均流速和最大流速均会大幅度减小。其中最大流速减小的幅度远大于主槽平均流速减小幅度,最大流速由3.5m/s在漫滩后减至3m/s。

     

    由以上水槽试验,黄河实测资料均可说明洪水漫滩会减弱了主槽的排洪输沙能力。由此可见在下游泄洪条件允许的情况,洪水漫滩会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

     

    六、洪水不漫滩河槽会发生更强烈的冲刷

     

    洪水不漫滩,涨水期河槽会发生更强烈的冲刷。从1983和1985年洪水在山东河道的艾山、泺口和利津断面的冲淤过程图6均可以看出,在流量大于1500m3/s的时候,河床开始冲刷,随着流量的增大,河床的冲刷不断加深,平均河底高程逐渐降低,在洪峰出现的时候,河底高程最低,到了落水时段河床才逐渐淤高。

    尹学良同志绘制的1977年利津站高含沙洪水期,洪水过程中河床对应涨冲落淤的过程[6],从1982年利津站实测洪水过程线与河床高程变化过程都可以看出,洪水的涨冲落淤过程非常明显[2 44]。不仅是低含沙量洪水,高含沙量洪水也是这样。

     

    在给定的流量条件下,河槽越窄,水深越大,流速越大;
    河宽减少一半,单宽流量增大一倍。同样的流量变幅,窄深河槽中水位涨的快,涨水时附加比降大,使得洪水波传播的速度远大于底沙的运动速度;
    作用在床面上剪力、功率也大,形成涨水期水流对河床的强烈冲刷,反映出非恒定流的输沙特性与冲淤特性特别强烈。

     

    艾山和利津水文站实测成果都是涨水冲刷、落水淤积的。对于过渡段或者游荡性河段,大部分也呈涨冲落淤,造成个别例外的缘由,主要是河槽宽浅,河势变化无常所致。对于比较稳定的河段都是涨水冲刷,落水淤积的。由此可以看出来,河槽的冲刷主要靠流量涨幅大小。

     

    七、二级悬河的形成原因

     

    造成二级悬河的根本原因是在形成游荡性河道小水挟沙过多,不利水沙条件没有根本改变之前,在游荡河段兴建了大量的控导工程,控制了主流的摆动范围。这样虽对当时的防洪起了重要作用,但也控制了小水挟带泥沙的堆积范围,使主河槽持续淤积,改变了游荡性河道依靠主流自由摆动平衡滩槽高差的演变规律,滩地面积大、淤积速度慢,因此,主槽的抬升速度大于滩地的抬升速度,促成了二级悬河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主槽高于滩地的二级悬河,见图7。

    游荡性河道的主槽强烈堆积是造成河床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自然情况下,主槽的淤积,造成滩槽高差降低,在洪水期会发生游荡摆动。因此河槽的强烈堆积是造成河槽宽浅,游荡摆动的根本原因。

     

    漫滩洪水在滩面上淤积成横比降二千分之一,滩唇高堤根洼,仍保持槽高滩低的格局。如小水挟沙所占比例增加,河槽淤积加重,二级悬河在某些河段仍在发展。

     

    八、生产堤存在有利于集中水流多输沙入海

     

    今后中常洪水出现机会增加,大洪水出现机会明显减少,从增加河道输沙能力来说,若通过滩地削减洪峰,不利于输沙入海,也不利于洪水对河槽的冲刷。水库调水调沙的任务就是增大洪水的造床输沙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堤存在是有利的。

     

    艾山至利津河段平均流量与艾山至利津河段冲淤特性与输沙特性,以往已有不少研究。其主要结论是河道冲淤主要取决流量的大小;
    而河道输沙能力在流量大于一定值后,主要取决上游站的含沙量。图8给出的艾山至利津河段,汛期、非汛期平均流量与断面法测得的冲淤量,3000m3/s水位差及用含沙量表示的河段排沙比关系。由图8(a)可知,在非汛期随流量的增加,淤积量增大,当平均流量在800~1000m3/s时,淤积最为严重。非汛期的淤积可达0.6~1.0亿m3。进入汛期,随着流量增加,河道淤积量减少,当平均流量达到1800m3/s,由淤积转为冲刷。从图8(b)、(c)给出的3000m3/s水位差值及河段排沙比与流量间的变化规律,也显示出河道冲淤主要取决流量大小的特性。

    为了说明河道输沙能力在流量大于1500m3/s时主要取决于上游来的含沙量,我们统计了1950年至1988年平均流量大于1500m3/s,平均含沙量50~150kg/m3,47场洪水的实测资料,河段的排沙比在90~110%之间,看不出含沙量的变化对河道排沙比的明显影响,呈现出窄深河槽“多来多排”的输沙特性。

     

    为了进一步论证这一输沙 特性,我们分析了1959、1973、1977年六场高含沙洪水时的河床冲淤情况,及洪水前后3000m3/s水位差变化,详见表1。在流量3000~6000m3/s,含沙量100~200kg/m3时,河床一般为冲刷,一场洪水的冲刷面积100~300m2,只有1977年8月洪水水位差略有升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定床清水非恒定性流的水位流量关系可知,在床面没有冲淤的情况下,水位流量关系是逆时针,同流量的水位峰后高于峰前,主要是涨水时附加比降为正值、流速大、过水面积小,故水位低;
    而在落水时附加比降为负值、流速小、过水面积大,故水位高。在冲积河道上,水位如略有升高,河床不一定发生淤积)。3000m3/s水位差变化也说明上述洪水期的冲刷情况。从以上分析可知,造成艾山以下河道严重淤积的主要流量800~1000m3/s的小水,而流量大于2000m3/s,河道呈现出“多来多排”的输沙特性。流量大于3000m3/s,含沙量在100~200kg/m3范围可顺利输送,且河床会产生一定的冲刷,这段河道存在着较大的输沙潜力。

    九、水库调水调沙运用与双向整治配合是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

     

    几十年的治理实践,使人们认识到维持黄河主槽必需的泄洪输沙能力,是黄河下游治理的关键所在。面对黄河来水来沙条件的不利变化,在特殊情况下形成的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泥沙年调节的运用方式,受库区条件限制不能对黄河水沙进行大幅度调节,因此无法解决目前下游河道出现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二级悬河的问题,则应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结合。通过水库的泥沙多年调节,改变进入下游的水沙搭配,控制小水挟沙与河槽淤积,利用大洪水输沙,塑造有利输沙的中水河槽,使平滩流量增大。

     

    由地方兴建的黄河滩区的生产堤,堤距一般3~4公里,远远大于使黄河下游河道保持不淤积时的整治河宽500~600m[3 4]。生产堤存在对不漫滩的小水没有约束作用,只是减少了漫滩洪水的漫滩范围与淹没损失,因此也无法解决游荡性河道小水挟沙过多所造成的主槽严重淤积问题。生产堤存在只是把大堤的间距缩窄了,过水的河槽仍是宽浅的,无法提高小水的挟沙能力;
    无法控制清水冲刷时河槽展宽;
    无法形成窄深河槽,稳定河势,与提高河道的输沙能力。

    要彻底解决游荡河道防洪与河槽淤积问题,首先要通过中游水库进行泥沙多年调沙,优化进入下游的水沙搭配,同时在游荡河段进行双向整治,把游荡性河道改造成窄深、稳定、归顺的排洪输沙通道,控制主槽淤积,增加主槽的过洪能力,减少漫滩机会。游荡性河道的防洪与河道淤积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形成有利于排洪输沙的“高速公路”。

     

    参考文献

    [1]齐璞、孙赞盈、苏运启,论解决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合理途径,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成因及治理对策(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5月

    [2] 齐璞、孙赞盈、侯起秀、彭红,黄河洪水的非恒定性对输沙及河床冲淤的影响,水利学报,2005(6)

    [3]武彩萍、齐璞、张林忠等.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双岸整治动床摸型试验,人民黄河(J),2005(1)

    [4]齐璞、孙赞盈、刘斌等,黄河下游游荡河段双岸整治方案研究,水利学报,2003年(3)

    [5]史辅成、易元俊、慕平编著,黄河历史洪水调查、考证和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12

    [6]尹学良,黄河下游的河性,水利出版社,1995年

    [7]齐璞、高 航,彭红,淤滩与刷槽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人民黄河,2005(10)

    [8]齐璞、余欣、孙赞盈、齐宏海,黄河高含沙水流的高效输沙特性形成机理(黄河下游河道存在巨大的输沙潜力) 泥沙研究,2008年,第4期

        
    相关热词搜索: 基柱 河滩 废止 破除 建议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