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浅议恰当地解读小语教材]部编教材小语二下电子版

    时间:2019-05-13 03:17:5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小语教材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立足之本,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的主体资源。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教材存在不少片面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解读。我们要理性地解读文本,从文本本身出发,尊重作者其创作意图;要个性地解读文本,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感受儿童之感受,保护自由真心;要人性地解读文本,从生活出发,辩证地看待文本、超越文本,感悟生活真谛,坚信真理。
      关键词:理性解读个性解读人性解读创作意图儿童感受生活真谛
      小语教材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立足之本,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的主体资源。“回首来时语文路,潜心会文最是真”。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点。那么,我们解读小语教材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理性解读:尊重创作之意图
      任何一次文学创作都源于生活,表现的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某一代人的方方面面。存在即有道理,尊重事实,不要将文本解读为脱离生活的虚幻世界,因为任何一篇文章的创作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例如苏教版第五册22课《金子》一文,立足现实,运用智慧,依靠勤劳,坚持不懈,把握机遇,这些都是创造成功、实现梦想的因素,这一单元的课文,可以让我们从各个角度、不同方面来诠释梦想与成功。
      有人解读为彼得是个贪婪的人,是他贪婪的本性导致了他最后的成功。
      关于人性,什么导致了他的成功,这个就复杂了。淘金者蜂拥而至,可见这种“贪婪”是人之普遍,如果我们听说附近哪儿有个金矿,可以随便捡到金子,我们未必不跟风。这儿说“贪婪”不够准确,这是人的一种投机心理,就像买彩票一样,谁不梦想自己中奖,如果说这是一种贪婪的话,那也是人的共性了。别人走了,他不甘心,继续埋头苦干,这也是正常的,他比一般人更多一份坚持与不服输的劲头而已。但这时的坚持还是一无所获,亦如彩票,不中奖的是芸芸众生,靠它是无法解决生存需要的,所以我们另外还得工作,彼得他们错就错在丢掉了一切,唯有淘金。
      一场大雨,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冥冥中的点化,彼得能有所悟,是他的智慧与悟性成就了他,这时的他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淘金时的一次成功、一夜暴富的心态已经转为付出实际劳动、积累财富的心态,如果说他的梦想是发财的话,那么他的发财理念、发财途径已经完全改变了。五年了,他付出自己的汗水,坚持自己的付出,这早已不是投机取胜。如果坚持说是他骨子里那股根深蒂固的“贪婪”才导致他最后的成功,这样的话,那么每个人都应该多一股这样的“贪婪”劲儿!想发财、想成功有何错呢?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选作教材的,必有它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必须先问一问: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必须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脑、自己的心灵来解读文本,所以一定要静下心来反复读文本。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价值,物尽其用,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超越文本。
      二、个性解读:感受儿童之感受
      乌申斯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仅仅来自人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人性的真正教育。”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阅读,既有共性的阅读感悟,当然也存在个性的阅读差异。个性化解读就是遵循每个人因其生活阅历、情感体验、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差异,要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教材文本,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教材文本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
      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对于“给”永远比“拿”愉快,每个人的解读可能不同,如果把“给”与“拿”理解成是付出与得到,那么有人付出了也就有人得到了,二者都是愉快的,付出的人感到幸福,因为有人在享受他的付出;得到的人幸福,别人给自己带来了愉快,别人的付出也呈现出它的价值。反之,如果儿子栽的花,父亲不喜欢,甚至讨厌,那么儿子的付出谈何愉快呢?当你的付出成为别人的负担,那这种付出就没有了价值,双方都不会愉快。在这两个层面上讲“给”与“拿”是没有谁比谁愉快的。如果把“拿”理解为“索取”,才有一定的比较性。
      儿子他为什么栽花?对一个十岁的小孩子而言,可能是喜欢劳动,可能是爱花,可能是为了父亲,可能根本没想那么多,就是儿童的天性觉得好玩儿,这些都是合理的,我们的思维要开放,不必拘泥,更不可框死。
      教材,不要习惯性地、人为地、功利性地往“教”的方向去钻、去挖、去引,这样会让我们的教育变得功利性和教条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诚实的品质从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深深地扎根于儿童的心灵,成为他们的习惯,使说实话的习惯成为性格,成为天性。”儿童有自己的生活世界,他们会用这世界里的规则去度量教材文本的各个“向度”;儿童有自己的思维语言,他们会用这语言去解读教材文本的各种“密码”;儿童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们会用这方式去呈现教材文本中属于他们的“发现”,自由地抒发他们的真心。
      三、人性解读:感悟生活之真谛
      我们不是作者的传话筒,不是文本的卫道士,我们首先应该是个读者,你自己读了有什么感觉,笑了?感动了?震撼了?沉思了?有话想说了?
      [FL)][LM]
      
      [CD#F46][HJ0][HJ][FL(K2][HJ0.1mm]
      
      比如《海伦凯勒》,由于篇幅的限制,这个人物给我们的震撼,课文并不能表达得淋漓尽致,读了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那些胜过课文的震撼人心的细节片段,会深深敲击着我们的灵魂,令人窒息,令人惊叹。“当他说出第一个字时,那像电流一样通遍全身的惊喜若狂的感觉。她坐在地上笑着、叫着,用拳头捶地……她手舞足蹈,碰着水龙头……她在古井小屋内来回行走要求教她所摸到的一切东西的名称……”“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这是海伦人生的转折点,思想发生质的变化的大飞跃,这种转变是多么不易、多么扣人心弦、多么令人热血沸腾!我们的心情在文字中跌宕,在与海伦的命运中共呼吸!这样的精华,必须补充课文的局限,呈现到学生面前,撞击孩子的心灵,他们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喷发出来——
      “海伦凯勒真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她又聋又哑又瞎,在别人的眼里,她也许完全是个废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废人’居然学会了读书、写字、‘说话’……她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一生中写了14部著作!
      她太厉害、太聪明、太勤奋、太努力、太勇敢、太坚强、太善良、太爱幻想、太爱她的老师、太热爱生命、太爱这个世界了……就是凭着这些‘太’,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学生语)
      好的文本可以点燃儿童的激情,让教材中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尊重文本本身,科学地、理性地审析文本,对于其蕴含的积极价值要予以积极地、充分地、强烈地引领,对于其消极的、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区域则要坚决地、理智地、个性地予以否定或重塑。判断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对的,坚信真理。
      解读文本本身就是教师综合素养的体现,我们必须树立明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陶冶自己的情操,扩大阅读视野,积淀生活体验,从而提高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水平与能力。
      我们要率先进入文本,潜心会文,尊重作者反映的真实,领会编者的意图;站在儿童的视野,感受孩子之感受,保护孩子自由的真心;文本源于生活,也必将回归生活,从生活出发,辩证地看待文本,坚信真理,从而超越文本。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实验小学)
      

    相关热词搜索: 恰当 小语 解读 教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