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卡夫卡小说的启示:卡夫卡变形记的启示

    时间:2019-04-11 03:17: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卡夫卡的小说人物和事件具体、细节描写真实,但所表达的主题却是含混而多义的。对文本的阅读使我们获得了全新的体验,同时给与我们一种新的眼观来审视真实世界。  小说创作对于卡夫卡来说意义非同寻常,通过阅读,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卡夫卡的个人气质,以及卡夫卡对生命问题的精确而独到的思考。
      关键词:文本特征 终极体验 启示
      中图分类号:I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5-0000-02
      
      一.文本特征
      1.陌生化手法
      卡夫卡的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对细节进行客观化的呈现,同时又打破了现实主义作家整体性、宏观性地把握世界的意图。小说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拼贴来获得了一个
      属于我们自身的、独特的意义形式,文本获得陌生化的效果。
      小说通常运用全知全能的视角,采用冷静客观的笔调,例如《在流刑营》里描述长官的自杀时:“血流成了上百条小河(并没有掺水,喷水的小管这次也失灵)。还有一件失
      灵的事:军官的身体并没有从长针上落下来,而是悬挂在土坑的上空,不断地流血,却掉不下来……”①对血淋淋的场面描写也能做到不动声色,场面描写引发了读者生理上的恐
      怖感,在《乡村医生》中,溃烂伤口被比喻成花朵。
      从文体上看,卡夫卡的小说恰恰构成了对现实主义文本的反讽。小说《城堡》中人物和事件具体,细节描写真实,但小说表达的主题却是含混而多义的。小说开头事件、地点
      、背景模糊,连K要到达的城堡也是处于迷雾之中而不可见的。
      2.反讽效果
      《诉讼》中约瑟夫?K不断地寻求上诉的可能性,找人帮忙,为自己脱罪,但最终发现自己是有罪的;卡夫卡把约瑟夫?K的死说成是“像条狗一样”,这又将死亡戏谑化了。
      小说开头与结局总是呈现出极端的不和谐,在阴冷的笔调之下隐藏着无尽的嘲讽。“法的门前”里的乡下人倾尽所有希望能获得准许,进入到法的门内,“守门人是在那个使他获
      救的消息对乡下人再也无用的时候,才把它告诉他的。”②
      在小说《城堡》里,反讽的手法将追寻变得遥遥无期。主人公K在村子里耗费了一生的时光,也无法进入城堡,直到弥留之际,才被告知:考虑到某些其他情况,准许其在村
      里居住和工作,荒诞的是准许他留在村子里的原因却与他的努力无关,初衷与结果的偏离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乐观态度的反讽,我们为某个目标而去但却迷失在追寻的路上,迷失
      的原因最大可能是欲望。K的人生就是围绕着欲望而展开的追寻,“城堡”在某个方面可以看成是K 内心欲望的物化,欲望的无法满足驱使着K以各种手段来得到它,他与城堡长官
      的情妇弗丽达交往是因为通过弗丽达来接近城堡长官克拉姆,从而获得进入城堡的权利,但弗丽达爱上了K后决定同克拉姆一刀两断,弗丽达对K来说就没有意义了,他转投到佩匹
      的怀抱,以满足自己的情欲。从K 同两个女性的交往可以看出,每一次都带有功利性,是为了满足一己之欲,但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欲望注定无法达成和解,死亡的结局构成对欲
      望追寻的反讽。
      反讽的效果笔笔皆是,例如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虽然是只虫子,但仍然保持人的思维,反倒是家人越来越没有人性,嫌弃并且孤立了格里高尔。《在流刑营》里的长官精
      心设计的、向来精准的机器却失灵了。
      二.终极体验
      1.死亡本能
      K无法抵达的“城堡”,也可以看成是人生终点的象征。如弗洛伊德所说的死亡本能,“城堡”处于迷雾之中,K越是不能低达,越是对它充满好奇:如果我们预先知道一切寻
      求的结果最终都归于失败——正如人生的劳作最终归于毁灭,我们还会运用各种手段来不懈地寻找吗?在现实中,我们围绕人生的终点不断地劳作,却总是无法从内部了解死亡,
      而在外部好奇地张望、想象。“除非套打这个世界当中,否则我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③
      从现实层面讲,个人对家庭有义务和责任,正如《变形记》中格力高尔对家庭必须承担的责任,家庭的和谐是建立在格力高尔无私付出的基础上,因此死亡成为一种耻辱。格
      力高尔变形后不能再像往常一样为家庭增加收入,反而成为了负担,这造成了家人的厌恶情绪。象征耻辱的苹果一个又一个投来,好像是对他的一连串责问。而在小说《审判》中
      卡夫卡把约瑟夫?K的死说成是“真像是一条狗!”从认识论层面来讲,死亡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生命真理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结束生命,活着也随之变得不再轻松。卡夫
      卡将死亡上升到了真理的高度,死亡应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饥饿艺术家》里的艺术家只有饿死才能达到表演的最佳状态。
      2.人生真理
      生命和艺术的神圣在于它是卡夫卡抵抗诱惑、拒绝死亡的方式。存在主义提醒我们世界是荒诞的,在面对虚无时我们要劳作,重要的是活得最多,但是卡夫卡将唯一希望都付
      诸流水:人是难以自我拯救的,自杀是有罪的,堕落是有罪的。“我们发现在自身处于罪孽很深重的状态中,这与实际罪行无关。《审判》是遥遥无期的,只是永恒的法庭的一个
      总诉讼。”④无论我们获得的怎样多,但对于人生的全部真理来说,那只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
      乡下人渴望进入却不得进的“门”和《围城》中关于“门”在象征层面上不谋而合。《围城》中这样写道方鸿渐所见的门,以及他对门的神秘性体验:
      “适才火铺后的门倒是个好象征。好像个进口,背后藏着深宫大厦,引得人进去了,原来什么也没有,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撇下一切希望吧,你们这些进来
      的人!’虽然这么说,按捺不下的好奇心和希冀,像火炉上烧滚的水,勃勃地掀动壶盖。”⑤
      回顾方鸿渐的一生,他都在为进入和冲出而努力,总是适得其反,他越是努力却越是四处碰壁,小说中人生的变动不羁和真理永恒之间构成了一对矛盾。主人公总是隐约地感   觉真理的存在,却无法真实完全的捕捉到,它好比山头的“城堡”,我们通常是作为门外汉,不得其道,正如卡夫卡说的“目的虽有,道路却无”。
      三.关于三个问题的思考
      1.人性问题
      卡夫卡的在小说中发掘了人性的阴暗面,例如《在流刑营》里长官集施虐与受虐于一体的心理,《乡村医生》中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判决》中父亲对儿子的家长作风。卡夫
      卡常会用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人性的异化,《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虽然是只虫子,但仍然保持人的思维,反倒是家人越来越没有人性。腐烂的苹果在格里高尔后背上作痛,象征恶
      对弱小生命的摧残,是否人类最终都要死于人本身的恶?
      格力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壳虫后,担心自己的工作、担心家人——虽然具有了虫的外形但仍然保持着人性,他此后的生命就是围绕虫性与人性而展开的斗争。家人逐渐的
      冷漠与孤立,使他逐渐体会到人生的孤立无援、人性的冷漠,直到后来选择了主动的孤立,“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⑥。从叙事的
      背后,我们发现了小说中“灵与肉的分离”的悲剧:无论是作为一只没有工作能力的虫子,还是作为没有生存能力的个人,都将遭受被遗弃的命运。格力高尔变形后的生存状态好
      比是对卡夫卡自身生存状态的隐喻,卡夫卡带着十分 “异类”的想法生活在朋友、家人之中,他渴望亲近,却发现他人的态度并非总是友好的。好像《地洞》里的那只小动物,它
      敏感多疑,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单纯的孤独,它只有不断地劳作以免侵犯到别人,为保护自己孤独的乐趣搞得疲惫不堪。
      2.艺术问题
      小说作为无功利的世界为卡夫卡提供了排遣精神痛苦的途径。小说与卡夫卡的生命获得了同构,他的小说突破了传统模式,以属我的方式来描述生命体验:“在我身上最容易
      看得出一种朝着写作的集中。当我的肌体中清楚地显示出写作是本质中最有效的方向时,一切朝它涌去,撇下了获得性生活、吃、喝、哲学思考,尤其是音乐的快乐的一切能力。
      我在所有这些方面都萎缩了。”⑦
      卡夫卡在他临终前希望将他的手稿付诸一炬,究其原因,有一点当是艺术的悖论。《饥饿艺术家》里的艺术家只有饿死才能达到表演的最佳状态,生前的表演无疑都是不完美
      的。活着的全部是为了追求艺术的极致,艺术的最佳状态是要求肉体的消亡。变化的形式永远无法超越恒久的真理,“言不逮意”是艺术的难题。如《一次战斗纪实》胖子所说:
      “您忘记了事物的真正名称,现在,您给予给它们灌注偶然的名称。要快,要快!可是,你刚一离开它们,就又忘记了它们的名称。这就好比是被您称之为‘巴别塔’的田野里的
      杨树,因为您不知道,或不想知道,这是一棵白杨,它再次无名地摇动,依我看,您得把它叫做‘喝醉酒的诺亚’。”⑧
      3.社会、历史与个人的关系
      卡夫卡的小说为中国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启示,特别对以实验性著称的先锋小说家而言,他们吸收了卡夫卡小说的形式和内容中的现实主义内涵,创作出了另一种社会历史
      文本。如残雪小说中的“仿梦小说”,《山上的小屋》中怪异、恐怖的梦和家人的对立,正如《乡村医生》中叙述态度的变幻不定和人的冷漠。小说在主题上反思了“文革”在人
      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如莫言小说《檀香刑》中刽子手对行刑过程的痴迷之于《在流刑营》里的长官关于行刑场面的遐想。
      余华在谈到卡夫卡对其影响时说道:“《在流放地》清晰地展示了卡夫卡在叙述中伸展出去的枝叶,在对那台杀人机器细致入微的描写中里,这位作家表达出和巴尔扎克同样
      准确的现实感,这样的现实感也在故事的其他部分不断地涌现,正是这些拥有了现实依据的描述,才构成了卡夫卡故事的地基。事实上,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只是人们更容易
      被大厦的荒诞性所吸引,从而忽视了建筑材料的实用性。”⑨ 小说《一九八六》与卡夫卡的冷酷叙事、细节的真实营造整体的荒诞等技巧如出一辙。在死亡叙述中作家将感情降至
      了冰点:历史老师将各种历史刑法在自身上的操演:劓、剕、凌迟、大辟……并且痴迷于这种表演。小说又具有反传统的特色,作家跳脱主流意识形态控制下的“文革”叙事,以
      一种全新的方式深入到历史的反思。
      四.启示
      卡夫卡的人生是活在其间,小说也是写在其间,他的人生与小说一样寻求超越的真理,却发现超越“城堡”的虚妄。从中国道家的观点来看,天地万物无不体现“道”,人深
      处在天地外物之间,只能感受到它却不可穷尽它,人可以言说它,但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个人躺在临终的床上,死亡的临进使他摆托了一切依恋念。他说:‘我的一生是在抵御欲望和结束生命的斗争中度过的。’然后是一个学生在嘲笑一个老唠叨着死亡的老
      师:‘你老是说死,却总也不死。’‘我会死的。我在唱我的送终歌,一支歌唱得长一些,另一支歌唱得短一些,只需要用几句话便可以概括他们之间的区别。”卡夫卡说:“这是
      正确的,嘲笑这位英雄是不对的,他带着致命的创伤躺在舞台上,唱着咏叹调。我们躺着,唱着,年复一年。”⑩这应当就是卡夫卡的人生自况吧。
      参考文献
      [1] 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 曾艳兵,《卡夫卡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9
      [3]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M],三联书店,2003
      [4] 余华选编,《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M],新世纪出版社,1999
      [5] 钱钟书,《围城》[M],三联书店,2009
      [6] 残雪,《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注解
      ① 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1卷,第10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② 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3卷,第17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③ 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5卷,第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④ 叶廷芳,《西方现代艺术的探险者》,《文艺研究》1982(6).
      ⑤ 钱钟书,《围城》,第213页,三联书店,2009
      ⑥ 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1卷,第15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⑦ 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6卷,第18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⑧ 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1卷,第25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⑨ 余华选编,《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第5页,新世纪出版社,1999.
      ⑩ 叶廷芳主编,《卡夫卡全集》第10卷,第41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相关热词搜索: 启示 卡夫卡 小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