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心脏病患者女士偏多 [女士奇怪的“心脏病”]

    时间:2019-04-06 03:19: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周六晚,一位女士拨通了心理咨询专线:“大约半年前,我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当时我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可三四个月后的一天,当同事跟我闲聊时说起某某死于心脏病的事,我顿时觉得心慌意乱,立即去了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我没事,建议看心理医生。但此后我时常犯病,一犯病就吃速效救心丸。又有一次因为心律过速心慌到院就诊,医生开了一些安定镇静的药给我,此后我就变得越来越依赖这类药物,因为我担心长期这样下去,自己会疯了或是突然死掉。”
      我初步判断,女士所谓的心脏病其实是心理问题。可到底是怎么回事,与她父亲心脏病突发有什么关系吗?
      “我父亲的心脏本来就不好。”她回忆说,“出事那天,我同事的父亲去世了,他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就打电话告诉了家里。后来父母一块去吊唁,父亲还在那里喝了酒。回来后,他没说几句话,突然眼睛一翻,不省人事。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坏了!我们赶紧把父亲送去医院,可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我也不知哪个地方弄错了……我要是不打那个电话……我没想到他们会去,更没想到会这样……我特别害怕,我……”
      女士泣不成声。此时,心理咨询师能提供的最好帮助就是默默地倾听,因为眼泪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慢慢地,女士的情绪平静下来,她问:“有人说我是因为父亲的事惊吓过度才变成这样的。可让我奇怪的是,为什么当时没事,过了三四个月后才会这样呢?”
      这正是我关心的问题。可以肯定,女士的症状一定是源于心理压力的躯体化现象。父亲的去世,对她来说不同于一般的亲人离去。一是父亲去世太突然,她背负着深深的自责:如果不是我打电话告诉家里,父亲就不会出席丧礼,也不会突发心脏病突然去世。她总是觉得自己对父亲的去世负有直接责任,这种压力本身随时都可能引发心理症状。但是为什么症状到三四个月后才出现?一定是有其他生活的压力作为诱因。根据这些分析,我继续询问:“你父亲去世后的这段日子里,有什么让你感到有压力的事吗?”
      “有。”女士脱口而出,“首先是我妈妈怎么办的问题。父亲去世后的那段日子还算平静,可慢慢地家里就出现了矛盾。我是最小的,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他们总是在父亲的后事问题上闹别扭,于是我想把他们撮合在一起,可我最小,他们谁也不听我的。这样,我母亲的问题就不好办了,母亲只好先到我们家去住。时间长了也不是办法,后来母亲又回到了自己家里,说是让大家轮流照顾。可是每家都说有困难。虽然哥哥姐姐谁也没说不管母亲,但母亲病了,他们谁也不知道。母亲只是跟我哭诉,让我带她去看病。我心里烦躁,就说您打电话给他们,不就都知道了吗?结果我和母亲都特别不痛快。这时,我们家里也出现了新情况。我们婆媳关系一直很好,可是最近婆婆想让我们自己过,不帮我们做饭了,说是要锻炼我们的独立性,但是我的依赖性比较强,我不想自己做饭……”
      现在,问题终于清楚了。我对女士说:“首先,因为你稍有不适就不断地跑医院,吃药,这等于把自己当成了病人,这是一种很糟糕的消极心理暗示。你每跑一次医院,每吃一次药,就让所谓的心病加重了一分。这样的心理暗示继续下去,可能真的会弄出点什么病来。这就是说,你若没有生理上的疾病,就不用就医吃药。”
      女士说:“好,我不再跑医院,不再乱吃药了,可是我的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是心理问题,是心理压力的躯体化。”我分析说,“父亲的去世给你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以致你不知道要怎样去排解。而几个哥哥姐姐只顾着闹别扭,最小的你却要面对独自照顾母亲的局面,由此又产生了新的压力。由于你认为自己对父亲的去世负有直接责任,所以对于独自照顾母亲这件事,尽管不情愿,但又不敢理直气壮地说出来。这又加重了你的心理压力。就在这个时候,婆婆偏偏又要你们自己过,压力又增加了。这些压力集中到一起,你觉得难以承受,想要逃避。可怎么逃避呢?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我病了,我是病人了。这种心理现象叫做‘扮演病人’。鸵鸟被敌人追赶而难以逃脱时,就会把头埋进沙里,以为什么也看不见了就没有危险了。这类心理防卫机制也可以叫做‘鸵鸟策略’。面对压力,借助躯体化扮演病人,就跟鸵鸟把头埋进沙中的道理一样。”
      “是,您说的有道理。”女士有所领悟。
      “但是,扮演病人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最后我建议说,“不要再扮演病人了,还是直面生活吧。父亲的去世不是你的过失,扔掉这个心理包袱,面对现实,你就能与家人交流看法,也就能够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不管问题要如何解决,都比扮演病人强得多。”
      知识链接:
      疑病症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指对自身感觉或征象作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身心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的一种神经症。以对自身健康的过分关心和持续难以消除的成见为特点。患者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疾病,而医生的解释和客观检查均不足以消除其看法。
      诱因:
      1.患者自身的性格缺陷。疑病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更倾向于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关注,要求十全十美。
      2.社会心理因素。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缺乏安全感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
      3.不良的医源性暗示。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引起患者多疑,或是医生作出诊断不确切,反复让病人作检查,造成病人产生怀疑患有某种疾病的信念。
      此外,也有一部分病人,在躯体疾病以后,通过自我暗示或联想而出现疑病心理。
      如何治疗和预防疑病症
      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心理治疗能有效地促使患者恢复健康,消除疑病观念。药物治疗可以消除身心不适症状,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加速康复时间。不少病人在心理治疗和药物配合下得以康复。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五不”:
      1.不查资料。有疑病倾向的人尽量不要查阅有关医学卫生方面的资料,尤其避免上网查阅,这是疑病症心理预防的重要原则。
      2.不乱求医。改变四处投医问病的习惯,确实患有某种疾病时,才接受必要的医学诊治。
      3.不要太敏感。杜绝经常自我注意、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的不良生活习惯。因为人对机体内部的各种信息和各种刺激都有感知能力。感觉过分敏感,就会脱离现实,会把生理的感觉疑为疾病的过程,把轻微的小病当成大病、重病。感觉要恰如其分才能准确评价机体的状态,无根据的担心疑虑,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因素,是诱发多种身心疾病的导火线。
      4.不要过分关注。只要不是器质性疾病,对自己身体上一切功能性症状和不适要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
      5.不拒绝诊治。对于偶然发现的确实存在的疾病,要积极诊治;对于个人不能克服的疑病症,必要时接受心理咨询。

    相关热词搜索: 心脏病 女士 奇怪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