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高考作文:带着镣铐的舞蹈]自由是戴着镣铐舞蹈

    时间:2019-03-26 03:27:3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策划 新作文 执行 萧泊零羽   作为一本作文杂志,我们每年不可避免地要关注高考作文。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不认为应试作文与写作有着多么实质性的联系,但是,这种看法并不能改变高考作文60分对众多考生命运决定性的影响:因而,这种关注就显得尤为必要。
      就刚刚结束的2009年高考而言,其中的高考作文题目依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新意,尽管可以看出,命题者在不断地尝试“花样翻新”,一方面给高考作文带来所谓的“新鲜感”,另一方面也为了防止猜题、押题和宿构,然而此举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考作文的弊端,如果对此追根溯源,我们就必须上升到对整个高考体制甚至教育制度的诘问上。
      就目前的教育制度而言,应试依然是教育的根本。在分数评判制度的重压下,一切所谓素质教育的幻想都立即显得苍白。因而,高考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对分数的最大撷取,在这种每年一次的惨烈厮杀中,成千上万的考生被塞入一种简单粗暴的评价体系之中,分数成为了唯一的价值标杆。在这种背景之下,高考作文永远只能是夹缝中的呼吸,无论怎样变换花样,命题者、应试者与阅卷者之间的关系都不能根本改变。命题者对应试者进行限定,而应试者说到底是对阅卷者进行取悦。即便这一夹缝在表面上被命题者放得很宽,但是应试者考虑的依然是对分数进行最为直接而有效的获取。一般而言,没有谁愿意在命题者“加宽”了的缝隙的边缘地带活动,我们每年见到的另类满分作文,都可以说是该考生胆气加才气的冒险,而并不是说高考作文的评判有着多么规范的标准和大度的包容。
      再如,抄袭现象的屡禁不止,其客观原因是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和要求本身为考生提供了“随机应变”的巨大空间,主观原因则是高考的残酷竞争刺激着人们不顾一切寻找捷径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后者是暂时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必然造成激烈的争夺,而这种争夺在规则不明的情况下,肯定刺激一部分人不按规则出牌,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高达60分的作文题本身很难制定出明确的公正的可操作的规则。因而,高考作文的命题很容易顾此失彼,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屡屡遭人诟病已经司空见惯。种种因素累积的结果是:谁对考试模式更为适应,谁就更有可能取得高分,相比之下,写作能力反而显得次要。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高考作文始终是一场带着镣铐的舞蹈。无论每年的舞姿变换出多少新意,依然改变不了其被束缚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考作文只是应试题目的一种,是一种被应试化了的写作。也许,这就是高考作文与写作的唯一联系。
      
      高考作文题目“雷人”惹争议
      
      在某个网站发起的关于“2009年最出乎意料的高考作文题”的投票中,网民们投了4万多票。在这些投票当中,全国卷I以140%的比率高居榜首,而湖南、江西、上海、北京卷分别以9.1%、8.6%、7.6%、7.2%,列排行榜的第二、三、四、五位置。其中。全国卷I的作文题目为:根据“小动物学游泳”的材料,写一篇文童:湖南的作文题目为:踮起脚尖;江西的则为:以一个社会热点,作为评论的中心――兽首拍卖,要求写一篇议论文;上海的题目则以郑板桥为例,让考生补充题目中未说完的东西;北京的作文题目则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此外,其他省份的一些题目也不遑多让,令人倍感吃惊。
      针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有网友认为:“今年作文题目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不知所云,甚是‘雷人’。教育的改革,考试的改革不应该是这样的结果。教育下一代,应该从大处着笔;培养新人,也应该从广度、深度、内涵方面有所侧重,要与时俱进,也不能少了文化底蕴。教育要将下一代带向何方,是急需关注的话题。”
      在写作这个问题上,特级教师王大绩认为,学生们应当认识到:任何高考作文题都是非常开放的,都是立足于对生活认识的一种基础上,不能脱离生活,或者反映生活的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运动。我们对这个作文题有这么一个认识,我们就可以做自己充分有效的准备,这个充分有效的题目不是猜题目,死背素材,而是准备自己熟悉的生活事物。高三应该到了专攻的状况,充实细节,提升感悟,以熟悉的事物为窗口认识生活,而不是死背这个细节,什么都可以和它建立联系来认识。我们的认识不是准备素材,而是增加对生活的审视水平。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都是生活在生活中,谁都是24小时,谁都不比别人时间少,只是这种生活、那种生活的差异。只要我们对生活认识水平高了,什么作文都能写。
      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或许专家学者们的初衷是好的,他们想通过这种能引起考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作文题目来摆脱“应试作文”的死板。让学生能更加自由地把体验和认识生活的感受写进文童里来。然而,王先生却可能没注意到一点,高三考生的一天的确同常人一致,都是24个小时。然而在国内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高三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高考是人生迈入另一个起点的关键,考上了好的大学可能意味着有美好的将来”,于是,他们兢兢业业,刻苦用功,把自己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看书上,其余小部分时间则用来睡觉、吃饭。等到临近高考的时候,他们甚至自觉放弃假期来专心读书。这样的“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就强迫性地让考生养成了紧张的备考状态。试问,当一个人处在完全没有了闲暇、还背负着压力的情况下,如何还能去细心观察生活、体会生活,进而认识生活?
      对于北京高考作文题目的看法,还有一些比较鲜明的观点:童话大王郑渊洁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的作文,他认为想象力就是一双隐形的翅膀,如果没有想象力这双隐形的翅膀,人就不能飞跃事业的巅峰,一生只能重复前人发明的知识,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如果给你插上了想象力这双隐形的翅膀,你就成为了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它会带你飞跃人生事业的巅峰,一览众山小。有的人则认为这个题目太飘,效果如同没有题目一般并且带有性别歧视。这是去年被清华录取的美少女作家蒋方舟的观点。
      她的观点是,首先,这是一首小女生唱的流行歌曲,对于那些有宏大叙事观的男生来讲,说自己有一双小翅膀,是件很别扭的事。其次,她认为这个作文题目太飘渺,就如同无题是一个效果,任何事都可以往上扯,这就会让那些考前背过范文的投机分子得利。此外,她还觉得,题目本身看不出内涵,命题者大概想通过流行歌曲体现贴合潮流,但是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潮流,不是内涵上的潮流。
      
      “踮起脚尖”来跟风
      
      自1977年高考恢复之后,高考作文一直跟社会热点挂钩。从1977年北京市《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和《我在战斗的这一年》到1978年的“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无不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主题,带着浓浓的政治色彩。三年后,高考作文逐渐过渡到80年代以“污染环境”为主的作文题目,这几年的作文题目都反应了当时的时事热点。但是随着高考自主命题的改革推进,各省作文题目更是五花八门,达十几种之多。于是,一轮风潮来袭,众人皆随其后。早前,在台湾的“联考”中就出现了以流行歌曲《发如雪》为内容的试题。而今,《隐形的翅膀》 “踮起脚尖”也出现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中。人们对其评价也是或褒或贬,不一而足。流行歌曲的元素融入了考试中,是跟风、是巧合还是改革的必经阶段?着实有待商榷。
      以往每年的作文题目都是与时代价值观相挂钩的,然而,随着考试的“创新”改革,高考作文题目呈现出了五花八门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发人深思,这样的改革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人们往往过于重视“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考试最本质性的东西――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反映。盲目跟风的结果是,这样的题目直接反应了当前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实在让人忧心。
      考试改革涉及到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考试改革者,另一个自然是考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就好比改革前的高考,学生们只是一味地按照老师给好的固定模式年复一年地重复着,高考作文自然也如同八股科举式般进行,很多考生求新求变的欲望和能力就很可能得不到承认,甚至遭到无情地抹杀。同样的事发生了,改革者也只是运用了爱因斯坦股的想象力来出题,产生的问题就不一样了。从1998年以来高考作文的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时代的变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一股灵动的、活跃的、有创造性、能充分展现自我和个性的作文新潮流正在逐渐形成,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但是,高考是典型的选拔性考试,这就决定了高考作文必然是应试文章。而不是作家所从事的有充裕时间保障的自由式创作文体。 伴随着高考改革的脚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改革过于盲目。改革者和考生都纷纷“踮起脚尖”跟风,改革者发挥“爱因斯坦般”的想象力,为了改革而改革,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甚至忽视了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视。于是,流行歌曲出现在高考作文中,看起来似乎很新颖,很“改革”,也很创新,我们也不必因此而少见多怪。可是,人们可以试着去反思,出题者的目的在于让考生们去体验生活、去认识生活,可是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哪儿?
      自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形成,亚当・斯密提到的“看不见的手”正在对市场起着作用,每个交易的结果就是利益的交换。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于是,人们在价值取向上往往不自觉地重视利益。就好比高考,绝大部分家长都非常功利地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整个大学前教育也因此布满了功利性:学生为了未来的美好前途,通过努力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入学成绩。长此以往,“一考定终身”就成了中国高考制度的鲜明特征,它同时也是广受诟病的突出弊端。
      
      “兽首拍卖”显不公
      
      高考关系着千千万万考生及其家庭的命运。向来是关注度很高的公共话题。高考改革的一举一动,从来都是牵扯甚多,其重大影响早已超出教育本身。如果只是孤立而盲目地从教育本身出发来搞高考改革,由此产生的问题将会引起更多忧虑。就如同今年的江西作文题目:以一社会热点来评价“拍卖兽首”。试想。如若这道试题出在西部内陆省份,那些出生于偏远山区的孩子,如何能够知道当前的“兽首拍卖”热点,要知道,当地的教育资源往往非常落后,他们甚至不能上网,因此。这道作文题显然是有失公平的。
      在采访一些高校的学生后,大家的普遍看法是,高考是国内最公平的考试之一。他们表示,高考招生程序的透明化让考试更加公平。在公平问题上,戴家干表示,在经济上,我国成为第三个经济实体国家,经济国力的增加,为改革发展奠定了很大的基础。比如现在教育的改革,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过去我们国家是穷国办大教育,现在情况是不一样了,不仅仅要有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要有全面提高质量的问题,而且要免费。同时在医疗制度改革上,国家有这样的财力才能谈到医疗制度改革。从社会层面来说,教育要公平,教育的公平很大的体现就是要给人选择权,要机会平等。
      但由于国内当前的一些情况,大幅度地搞所谓的教育改革显然是对一部分人不公平的,如中国城乡的二元结构所导致城乡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更是加重了这种失衡。“普九”目标的落实在农村特别是西部偏远落后地区,仍面临诸多困难。在师资和设施严重匮乏的偏远落后地区,奢谈综合素质训练,并以此来“改革”高考,只会加剧教育落后地区考生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也只会让更多农村考生被大学拒之门外。
      高考制度不管怎么改革,首先要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要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逐步改变因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导致的偏远落后地区考生在高考中的不利地位。其次才是从教育本身的角度去考虑如何科学设计考试科目、完善招生制度等细微层面的具体问题。
      今年参加高考的湖南籍郴州罗姓考生说:“高考作文本身就具备不公平,尽管采用的是阅卷老师随机改卷,但不同老师的给分标准显然是不一样的,同一篇作文在不同老师的眼里一定是不相同的分数,即使是同一个老师批卷也可能因为时间点的不同使得他的给分不同。”她接着说:“作文分数的高低并不能反映考生的能力,最多只能说明高分者比较合乎当前应试教育的要求,反之,低分者就不甚符合。”
      因此,要做到应试完全公平是非常困难的。
      教育要科学发展,高考改革要得民心顺民意,必须牢记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一方面要认清当前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国情,顾大局讲公平,如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问题。既要求城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更加公平,也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率的扶持。另一方面要找准突破口,从具体措施上克服当前出现的种种问题,维护考试的公平性,譬如应当重视考知识与考能力相结合,统一考试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方式改革相结合。建立更加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可能。为高校全面、客观地选拔人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使高考制度更趋公平、公正。
      
      戴着脚铐的舞者
      
      纵观高考30余年。历年的作文题目,犹如一面镜子,折射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和语文教育思潮的不断演进。不管形式上的风筝能放得多远多高,最终都是要回到育“人”这个线头,“万变不离其宗”也许正是现在所有教育者要不离不弃的一个准绳。所以作文题目无论怎样花样翻新、与时俱进,如果对于高中语文教育本身没有突破与革新,“隐形的翅膀”只能是个美丽的童话,考生笔下的梦想与力量也不过是刻意的迎合,所谓的发散与开放如悬在空中般玄之又玄。
      还记得一位朋友跟笔者说过,他的理想是当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理由是很有成就感,当时觉不出其中的重量。现在笔者越发品出高中语文到底意味着什么,高中语文老师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有很多社会人士,把拯救这个堕落的社会道德的责任寄托在语文教育的身上,而语文教育的现状已经成为学生与家长的鸡肋。这是高考制度决定的。恢复高考30多年来,高考作文无非在形式上变了几下,基本模式没有变。中国的作文形式及整个语文考试形式不彻底地改革,中国语文教育就会进一步堕落;中国人的语文素质的提高,将是奢望;中国人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画饼。 教育制度根深蒂固的弊端和中国民族文化的缺失导致年轻的一代面临“四不像”的危机,而高考作文只能作为一个符号被时代和社会忽悠着,以为可以翩翩起舞但仍旧毫无灵气可言。公交车上,小偷在行窃,旁人的眼光由斜视变为背对;街上出现多对一的斗殴场景。只有伸长的脖子和麻木的嘴脸;不小心被别人踩了一脚,结果换来的却是冷漠的背影:接过不义之财时,面容的平静和内心的张狂交替上演……这样的画面在当今社会多得已经让人习惯了,甚至模糊了我们做人的原则。孟子的人之四端还有人记得吗?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了它们,也就不能称其为“人”。可见人类的最低底线被风化的早已寻不出最初的样子了,那么人们每天乐此不疲所追求的理想和人生乐趣自然便成了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最终剩下的只能是空虚和茫然。
      如今,就连学习都沦为一种交易,不能得分的方法没必要学,不能就业的知识也变得毫无意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事实上趋利并没有错,只是之前少了道德,也就是文化的根。中国人溺水于他国的文化浪潮中不觉已经很久了,而自救的方法就是回归。
      负重的舞者固然是难以放开舞步的,但是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学者同样是精彩的。
      
      (责任编辑 雅明)

    相关热词搜索: 带着 镣铐 高考作文 舞蹈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