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小说 > 正文

    【追根溯源以道为先\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时间:2019-02-15 03:26: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以“道”为先,何为“道”? “道”即规律,我认为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最基本的“道”即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呢? 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指高中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人,是不断变化的人,更是学习任务纷繁众多的人。教师应多为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能力,以不变应万变。文史结合,恰当引入语文教学方法和文学作品语言,其作用和好处难以用几句话来概括,不同的场合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规律;文史结合
      Make track for a root to trace to origins to take way as first and make people the center
      Lin Jian-lian
      【Abstract】Take"way" as first and what "way"? "Way" namely regulation, I think the most basic "way" in education teaching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namely history thinking ability of development.Why so want to train student"s this kind of ability? What is a history thinking ability?Take"person" as origin, "person" here Gao high school student, they is study of person, is continuously variety of person, is also study mission numerous and complicated and numerous people.The teacher should much pursue studies to living a thinking:How make student little to walk curved road, exaltation ability, with constant should ten thousand change.The historiography combine, fitting lead into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and literature work language, its function the friendly place be hard to generalize with a few words and the situation of dissimilarity will receive the effect of dissimilarity.
      【Key words】History thinking ability;Regulation;The historiography combine
      
      十年来,本人一直奋斗在高三历史教学一线,参加过的各级各类高考研讨会已不可胜数。回头想想,总觉其分析历年高考题型,讲如何培养能力,犹如雾里看花;极尽能事收集归纳N多热点好似隔靴搔痒;千方百计打听出题者为何人,总结周年问题等,让人总觉乃本末倒置,缘木求鱼矣!
      今年6月有幸参加高考历史改卷,对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有感而发,以下是我的些许浅知薄见。
      1.以“道”为先
      何为“道”? “道”即规律,我认为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最基本的“道”即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呢? 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获取历史启示,提高历史素养,就得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在这种历史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科学的历史观,即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它来考察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这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
      简单地说高中阶段历史思维能力包括①:
      (1)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
      (2)区分历史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并指出其立场、时代局限和社会偏见;
      (3)依据历史事实论证某些观点;
      (4)中外历史大范围内的评价和比较;
      (5)用历史观点分析现实问题,预测今后发展趋向。
      当前高考考纲更是将历史思维能力细化成如表要求: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它应贯穿于教学的全程,要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如现象和本质、继承和发展等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应通过具体的历史内容和生动的讲述来逐步形成,这就是“从历史中来”;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初步观点之后,再回到学习中去应用,去检验,这就是“到历史中去”。“从历史中来”,是从史实中提升观点,“到历史中去”是由观点来驾驭史实,反复循环,渐次提高,做到观点和史实的辨证统一。
      在观点和史实的处理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掌握好这八个字,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上就有了主心骨,才不会走偏方向。
      2.以“人”为本
      这里的“人”指高中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人,是不断变化的人,更是学习任务纷繁众多的人。教师应多为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一代宗师李小龙,14岁习咏春,18岁只身赴美国闯荡,遍修世界武技,学习借鉴他认为有用的技巧和理论,最后从世界数百个武技系统当中,提炼精选出26个经典武技类型作为截拳道的基本元素,一举创立了全真全能,影响整个世界武坛的截拳道,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功夫之王”。由此我得到了些许启示。
      第一,建构知识体系,总结解题规律与技巧
      如,(08高考全国卷Ⅰ)39题(2)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囚。(12分)该知识点在中学《中国古代中史》(人教版)135页仅讲了“为摆脱沙俄统治”,根据全面联系的观点此原因应涉及事件相关方面即土尔扈特、沙俄与清朝,依此组织答案――土尔扈特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传统;与清朝政府保持往来,眷恋故土,对社会有认同感;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当炮灰,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我认为该答案缺损清朝方面――清政府的欢迎。
      (09高考全国卷Ⅱ)39、材料二三角贸易示意图。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12分)
      由图可知该题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大区域,根据全面联系的观点此答案可从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大区域与全球角度入手。
      附答案:
      ①导致非洲丧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3分)
      ②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3分)
      ③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3分)
      ④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3分)
      又如,(08高考全国卷Ⅰ)37题(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此类题目只要找出一者特点对应反向归纳另一都特点即可――(唐)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英)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同理,(09高考全国卷Ⅱ)3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
      先归纳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2分),以征收实物为主(1分);对应反向归纳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2分),以征收货币为主(1分)。
      再如,(08高考全国卷Ⅰ)37题(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此类题目只要以一者特点为参照物对应归纳两者共有点即可,此题可以唐朝科举制特点做参照来找――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第二,依标托本,迁移课文知识
      这里“标”指新课标,“本”指是教材。依标托本,迁移课文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指向明确,有所依托。
      如(08高考全国卷Ⅰ)39题(4)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8分)此题知识点在中学《中国古代中史》(人教版)135页课文中已有表述“土尔扈特历尽艰辛的回归,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再从材料中挖掘“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际上此观点教参中已提及),则完美矣!
      (09高考全国卷Ⅱ)39、(60分)根据材料和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12分)
      该题题所依托的课本知识主要在中学《世界近现代史》(人教版)上册自欺欺人第一章第二节《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第二章第三节《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三章第五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结合材料所给信息进行归纳组合。
      附答案(1)角色: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3分)
      历史背景:①航海技术发展,②新航路开辟;③海外殖民扩张,④新大陆开发;⑤扩展海外贸易的需求。(5分)
      第三,积累史学常识,提升史学素养
      历史材料是历史学习中不可避免,没有基本史学常识,谈学好历史则或如“皇帝的新装”了,08、09年均出现了此类题目。
      如(08高考全国卷Ⅰ)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水、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09高考全国卷Ⅱ)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
      源自
      A.官名B.爵名
      C.谥号D.行业
      3.文史结合
      长期以来,学生喜欢历史,不喜欢历史教科书和历史课,已成不争之实。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青少年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 ②
      被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称为“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 ③的《左传》,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④的《史记》,书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犹如亲历,置身其中;书中许多人物,我们如闻其身,犹见其人。之所以这些优秀的史学作品能够生动入人心,形象于眼前,魅力的源泉就是史与文的结合,它们即是优秀的史学作品,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可见,“文史结合”于学文于学史都是一种非常必要和有效的途径,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说更应如此。
      恰当引入语文教学方法和文学作品语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代背景,或叙或评、或描或画,互为印证,其作用和好处难以用几句话来概括,不同的场合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第一,理解准确,用词科学,表述完整
      纵观近年各地高考题,均出现了“说明”理由、概括“特点”、总结“趋势”等题型。由于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关键词义,导致答题不准甚至答非所问。
      如,(09高考全国Ⅰ)37(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由于学生不理解“趋势”的含义,改高考卷时发现部分考生要么满纸税收数目,要么就是表达成什么“正比”或“反比”。
      再如,(09高考全国Ⅰ)39(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考生不知“角色”为何物?不理解“角色”乃剧中不同人物。盲目表达成买卖、贸易获利、买卖黑人、买卖黑人获利等,与答案(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相去甚远。
      第二, 导入新课,渲染气氛,引人入胜
      如,学习科举制度的危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可以联系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人物形象等等,不一而足。
      用毛主席诗《七律.韶山》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与彭德怀的“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对比引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教学,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第三,创设情境,生动历史,活化思想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区区几字便清晰可见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及美丽的塞外风光。
      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寥寥数语即交代了红军的长征路线,沿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英雄的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求本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长者必浚其源泉”。历史教学必须遵循其基本规律,关心学生身心发展,追根溯源,方能本根具固,枝繁叶茂,四季如春。
      参考文献
      [1] 选自《历史思维能力研究》
      [2] (苏)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清)浦起龙.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笔者引自④鲁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笔者引自④
      
      来稿日期:2010-03-16

    相关热词搜索: 追根溯源 以人为本 道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