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程资源包括

    时间:2019-05-21 03:29:3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问,但是提什么问题,怎样提出,在什么时候提出,以及如何组织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是需要教师认真探究的。结合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在此提一些建议   一、提问应有的放矢。
      提问应紧扣教学目标,以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问题要具体、明了、表达要清晰、准确,涉及的范围要有限制,要避免由于指向不明、限制不严而造成学生理解偏差。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研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整体设计提问。设计提问时,要对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答予以充分估计,并准备相应的对策,提出一些预备性、过渡性的问题,逐层深入,引导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思考,从而避免学生可能产生的理解上的偏差
      二、提问应把握好时机。
      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新课文之前,一般的做法是先提出一些有关课文理解方面的问题,诸如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某些重要段落的理解等。这种做法往往导致学生只倾向于学习与预先提问有关的内容。由于缺乏对全篇文章的深入理解,学生对预先提问的问题理解也很难全面、透彻。另一种做法是先让学生随意阅读,教师先不提什么问题,这样做学生反而可能学得全面一些,记得多一些,思考得周密一些,他们没有被老师的问题所以约束,更注意对全篇文章宏观上的把握,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所以,对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最好放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后,并在了解了学生对文章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这样效果更佳。
      三、提问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要求教师的提问要难易适应,避免学生因问题过难而产生畏惧情绪,或因问题过分简单而感到勃然无味。伸手摘到的“苹果”和架上梯子也摘不下来的“苹果”,都引不起学生“摘取”的兴趣。其次,教师的提问应新颖独特,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新奇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好胜之心、好表达之心。例如在讲授《故乡》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埋的碗碟?”这个问题比较新奇,很容易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认真研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找出线索,对杨二嫂、闫土的言行、品质的分析、比较,去解开谜团,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另外,对一些老问题,如果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切入”,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善于从看似无疑之处寻找疑点,从有疑之处强化疑点,对那些看似平常的地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细细回味其精妙所在。
      四、提问应是一个师生双向活动
      课堂提问不只是教师提问学生的单向活动,也应包括学生向教师提问。这不仅仅指学生请教老师,更重要的是要提倡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向老师质疑部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问题就会有思考,就会主动探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必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理解得以深入,认识得以升华。学生具备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终身受益。
      五、提问时应由学生自己回答问题
      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一般应坚持让学生自己回答。如果提问了几个学生,学生的回答不得要领,就急于“代疱”,那就失去了这个问题的提问价值。当学生不能回答或回答得很不全面,或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准确地判断学生认识的误区,帮学生理清思维,诱导学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并在关键处给予点拨,最后做到田“点”达“悟”。当遇到学生固执己见、偏执一端时,更要循循善诱,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帮学生找出认识上的误区,排除障碍,作出正确的回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当导演角色,戏还要由学生主演。对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期间可以做一些“煸风点火”的工作,以激活争论,使问题在争论中越来越明晰,最后让学生得结论,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心。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