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让学生在诵读中去领略语文的美]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

    时间:2019-05-19 03:19:4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对文本有了正确深刻的解读,再通过成功的美读和朗读指导,以及对文本语言的赏析品味、反复咀嚼,便能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创造出真正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语文学生诵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多读好书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性。新的课程标准对各年级段的阅读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我班开设了课外阅读课,并在阅读的方法上给学生以充分的指导。
      多读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了“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最被忽略的因素,复活了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深层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学生普遍反映,多读使他们对文章语言有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造出许多优美的句子,使他们的语言神经更加敏锐,创作欲望不时被唤起,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多的灵感,这不是一种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语文教学改革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其中认为语文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太少的呼声尤为高涨。那么问题的症结何在呢?我想,教材编写的不合理和考试内容及形式的不科学是制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尽管要求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但是不管怎么说,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评估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你总不能说谁的学生考试成绩差谁的教学效果就好吧?因此,不管什么时候,考试指挥棒对语文教学的指挥作用始终是最重要的。这里我想就如何改革中学语文教材,如何发挥考试指挥棒对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的指挥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改革教材,精选诵读的内容。
      课本要精选文质兼美的短文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动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我想文言文的选文应该不成问题,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学宝库中经典名篇太多了。现代文的选文可能要花些功夫,不要把眼光老盯在几位名家身上,我国是一个十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每年发表的文章数以万计,难道选几篇可供中学生诵读的美文都不能吗?只要我们把眼界放宽一点,工作做细一点,精彩的美文一定会找到的。
      二、调整教材结构,增加文言文份量。
      我国古典诗文源选流长,浩如烟海,其中有大量的精金粹玉。大量诵读这些经典名文,对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陶冶情操,丰富语汇,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象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时代学习的主要是文言文,这不但没有影响他们成为现代文学大师,反而为他们深厚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妨让中学生以学习文言文为主,以文言文的学习促进现代文的学习。
      三、明确诵读要求,作为考试的指南。
      精短典范的文章要求学生背诵,考试可直接要求默写;稍长一点的文章要求学生熟读,考试可用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来考查其熟记程度,也可以考虑采用口试的形式测试。教材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诵读要求。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学有余力,可以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有的学生先天不足,可以适当降低一些要求。
      四、增加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内容,加大试卷默写的份量。
      既然大家认为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读书、背书,教材就应该提高诵读要求。课文可分为两类:一类要求学生熟读,一类要求学生背诵。现在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题的份量很大,尤其是中考,课内阅读比重较大。如果某语段老师讲到了,学生就讨了巧。虽然语文题目千变万化,但是各个语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可出的好的题目也就那么几条,讲与不讲大不一样。因此课内阅读理解题的大量考查也是讲风太盛重要原因。建议减少阅读理解题考查,加大试卷课文默写所占的份量,这是对师生花在诵读教学上的功夫的回报。
      五、改革试卷默写的内容和形式。
      翻阅各地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卷,默写内容大多为诗文名言警句,这些当然要默写,但如果仅仅考查这部分内容,那么课本中更多的要求背诵的名篇佳作、精彩语段在考试中又如何落实呢?其实背诵整篇整段文章比背诵名言警句更重要。因此,考试应对课文默写全面考查,这也避免了少数人在背诵课文方面投机取巧的做法。近年来,语文考试默写出现了新招式,不是单纯采用传统的直接添写形式,而是出现了理解式、迁移式、创造式的题型,比如"《马说》中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什么。"这既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出题者的用意是好的,但这既为难了学生,更为难了语文教师。教师在讲课时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题型,力求讲深讲透每个句子,否则学生考试就可能吃亏。如果让这种默写形式继续推广,那就会进一步加重师生的负担,讲风太盛的现象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也应该让学生的耕耘在考试中多少有些收获。
      我想,如果教材能选出好的诵读内容,考试能增加默写的份量,简化默写的形式,适当降低评分要求,语文诵读教学就容易把握了,实际操作起来会更方便、更有效。这对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遏制“满堂灌”的现象,还语文课一片朗朗书声是大有益处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见深切。”从心理学上说,这个论断也是符合语言理解的心理过程的。把这个思想运用到语文教学,就是当学生接触到客观事物时,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语言文字表现的是什么事物。只有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敏感的语感才能培养出来。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能立足文本,使美读与品味语言有机融合,引领学生从文本中的重点字、关键词出发,注重对这些字词的品读、揣摩与推敲,挖掘出整个文本的意蕴,就能够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情感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走入文本的深处,从而创造出真正有“语文味”的有效课堂。
      

    相关热词搜索: 诵读 中去 领略 语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