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时间:2019-05-06 03:19:3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近些年流行的自由主义、新左派和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既有西学的理论渊源,又有现实的社会背景。这些社会思潮,从根本上说都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我们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做出理论上的分析和现实上的努力,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关键词: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 指导地位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042-03
      如今,在人类文明飞速进步的同时,许多全球问题也横亘在人们面前,各国在发展道路上遇到各自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紧密,思想影响相互渗透。在这种情况下,思想上的错位和纷杂在所难免。重视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正确地进行分析和引导,无疑是理论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主要的社会思潮及其影响分析
      在追求社会发展的各种思考和求索中,传统资源、现实思考、西方思潮等交汇融合,都在发挥作用。据分析,在当代产生较大影响的,至少有八种社会思潮:邓小平思想、老左派、自由主义、新左派、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新儒家和民粹主义。[1]在这些思潮中,直接来自于西方的自由主义、新左派、民主社会主义是很强势的组成部分。它们在学生、青年人、知识分子和其他普通群众中有比较广泛的影响。
      自由主义,从内容来说,是要求经济上的市场机制,反对计划体制;要求政治上的代议制民主和宪政法治,反对个人或少数人专政;要求伦理上的个人价值,反对主张为抽象目的而牺牲个人,使个人沦为工具。自由主义的发展,有丰富的学理资源,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的众多学说、思想大都奉自由主义为圭臬;但在此之外,也有社会助推,比如公共权力失度、权力被资本侵蚀等,都有可能引发对自由主义的同情。主张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性表述是:“珍视个人自由而反对国家集权,没有任何主义或学说像自由主义那样警惕和防范强大的国家权力对个人权利的侵犯”。[2]但是,从实质上说,自由主义只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它以自由为最高价值,结果却只是相信资本主义是唯一真正与自由相一致的制度。联系到社会实际情况,自由主义的兴起与成长中的新的资本势力也是有关联的,是它们在为自由主义提供着土壤和资源,鼓舞着自由主义的成长。
      新左派是一种与老左派不同的社会思潮。老左派主要是坚持毛泽东晚年思想,强调阶级斗争;新左派则自上世纪90年代登场,思想内容多来自西方。在国际上,左派激进思潮总体而言还是处于被动之势,尽管如此,仍有一批左派理论在坚持和发展着激进的立场:梅扎罗斯(István Mészáros)在其新作《历史时间的挑战与负担: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驳斥了现行资本主义秩序无可替代的观点,认为在向社会主义迈进的过程中,左派必须“采取攻势”,从理论上为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做出新的强有力的论证;[3]著名思想家阿明(Samir Amin)在《我们希望看到的世界:21世纪的革命目标》中指出,要想有效地反抗资本主义,建设我们希望看到的理想世界,必须像马克思曾呼吁的那样,组织一种新的、具有开放性的和可变性的“国际”;[4]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齐泽克(Slavov Zizek)也在《自然及其不满者》一文中强调,虽然经典意义的工人阶级已不复存在,但在解放政治中,我们仍然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5]不同于异彩纷呈的国际表现,在国内新左派较少这种激进主张,而是主要表现为质疑或反对全球化进程,批评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对市场的自由放任态度,并援引后现代理论对理性、资本等现代性问题进行批判。在分析国情时,与自由主义认为中国应在现代化进程上阔步前进相反,新左派则以弊病丛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语境来看待中国问题,所以,虽然思想前卫,语言犀利,却也难免文不对题,从总体上说是缺少建设性的。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在民主体制内进行社会主义运动。它的最早思想源头是伯恩斯坦、考茨基之流的“老牌修正主义”,是一直受到正统马克思主义批判的。但是,随着西方国家社会党实践上的某些成功,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在2007年,“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前途”的观点公开出现,引发热议。[6]许多媒体在介绍瑞典、挪威的社会状况时,也多少流露出对其发达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的赞许甚至羡慕。与自由主义相比,民主社会主义不是侧重个人权利,而是侧重群体福利。民主社会主义所体现出的政治纲领、公共政策、治理机制,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气息,因此在表象上似乎更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然而,民主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缺陷却在于,它企图不改变资本主义的整体框架,而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有限的国有化和高福利来实现社会主义,这是行不通的。事实上,在财政赤字的危机中,北欧现在已经成为反对高福利政策的榜样了。
      由于种种思潮的侵袭,人们近年来的观念和信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波及到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据抽样调查显示,在党政干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普通群众这四类群体中,党政干部中“始终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也才占59.4%;而作为未来国家栋梁的青年大学生群体,竟高达56.2%的人谈不上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有43.3%的人选择了民主社会主义,有18.7%的人选择了新自由主义。[7]这种思想状况,迫切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现实和理论上存在着的各种问题,澄清思想迷雾,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自觉坚持理论思维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我们必须面对各种喧嚣的思潮冲击而不迷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进步人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阶级立场、群众立场和实践态度,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这是它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在根据。因此,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思考和分析问题对于引领社会思潮非常重要。具体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批判:
      首先是逻辑前提批判。西方社会思潮的一个共同特点,即是从抽象的个人出发来考虑问题,从非历史的所谓原初状态的预设出发进行现实社会秩序的理论论证。比如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却不考虑这种抽象的“个人”的抽象“自由”落实到现实社会中的情形。这种自由主义固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着普遍个人的权利,至少是可以为个人维护自身权利提供理论上的论证和支持,但是,从最后的结果看,它却会变成以对社会资源的竞相占有为最后凭据的自由,具体而言,就是以资本为衡量标准的自由。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所批判过的“形式自由”,其实质却是“有产者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核心理念的自由主义实质上并不具有充分的可取性和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自由”是比自由主义的“自由”更具有现实性的。就新左派而言,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维度,但是,从根本上说,并没有很好地延续马克思主义扎根现实的实践品格,缺乏应有的现实针对性和用理论联系实际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较而言,民主社会主义最具有理论上的蛊惑力。它是各种实用主义观点的大杂烩,在许多方面似乎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然而,当我们深入考察其逻辑前提,会发现它仍是从抽象的个人出发的思想,这也导致了它希望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立足于资本主义的整个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策略,这种策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迫向自由市场低头,以失败告终。
      其次是理论立场批判。任何社会思潮都具有自身的基本立场,都是特定阶层经济利益、政治诉求和价值观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要引领社会思潮,就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理论立场有清晰的判断。马克思主义自身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代言的理论,因此,它不会戴着有产者的“有色眼镜”来看问题,不会出于维护私利的需要歪曲问题。相反,它对于形形色色披着合理化外衣维护特殊利益的理论学说和意识形态,却具有透彻的批判力;对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弊病,具有深刻的剖析力。这也是为什么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它不仅来自于其丰富的理论内涵,更在于它的资本主义批判立场和社会解放的政治冲动。在各种社会思潮冲击下,青年学生、普通群众之所以会被迷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还不够,缺乏进行理论分辨的科学方法和坚定正确的价值立场。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有着发自内心的认同和信仰,对当代流行思潮和文化有着透彻的了解和清晰的分辨,那就能不被表面的理论演绎所迷惑,就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
      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僵化、片面理解的自我批判。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的过程,也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解的过程。应对新自由主义、新左派和民主社会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不能无视其客观影响,也不能消极应对,以一个刻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硬地应对冲击。在学术界和思想界,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长期存在着“唯我独尊”的倾向,只是简单地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视为对立面加以排斥,加以否定。这种消极的应对,外在地体现为对待新思潮的视若无睹态度,内在地却意味着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进行脱离实际的僵化理解和片面解读。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伊始就是在应对各种思潮的侵袭中发展成熟起来的。全面分析、深刻把握、在批判中实现超越,才是马克思主义对待其他各种理论思潮冲击的正确态度。这是一种积极的应对,它本身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深化,同是,它也体现为一种开放、自信的理论态度,基于这种态度,我们就能够兴利除弊,从那些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中提取有益的理论营养和社会信息,扩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保持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和魅力。
      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现实思考
      作为对各种具体的社会思潮的积极应对,我们不仅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做出透彻的分析和科学的批判,最终还要实现用马克思主义来引领整体的社会思潮的发展。应当看到,有些社会思潮之所以有受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能对现实社会问题做出一定的解释、批判和预见,能对某些社会阶层的社会心理和利益诉求做出一定的论证、表达和伸张。因此,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化、简单化的批评上,而应该将这些思潮反映的深层问题吸纳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中,用马克思主义来更彻底地解决它们。
      首先,我们要以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发挥马克思主义自身深藏的理论魅力,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研究、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否则,就会滑向以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取代、置换马克思主义的做法,只是借助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引入和嫁接,来回应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对马克思主义冷漠、嘲讽甚至排斥的态度。传统僵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以西方社会思潮置换过的马克思主义,都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两者合理成分,同时又超越两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能够很好地应对和说明西方社会思潮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我们还要积极更新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理念、方式和途径。要结合实际,不能照本宣科,不能不顾实际情况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其实,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性而言,如果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我们尤其是改变那种照本宣科、自说自话的方式,改变那种无视大众、皓首穷经的学究面目,而要以务实、开放的心态,融入现实生活,融入人民群众,真正建立起与接受主体的内在联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考虑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精神状况、心理愿望,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期待和要求。这是影响社会各阶层的根本方法,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的根本途径。
      最后,我们还要用社会发展的实际成就来说服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国现实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不断进步,是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有力的证明。事实上,正是基于我国30年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才有那么多人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心和信仰。据调查统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影响力是强劲的、主导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思想基础是广泛而深厚的,在全国范围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非常符合”和“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比重共达95.1%。[8]虽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个别不良现象,为错误思潮、非主流思潮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但是,只要我们正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解决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继续取得更好的成就,我们就能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思潮交锋[J].镜报月刊,2010(1):6;2010(2):20.
      [2]徐友渔.自由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及其他.参见: 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182.
      [3]The Challenge and Burden of Historical Time: Social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y István Mészáros[M].Monthly Review Press,2008.
      [4]The World We Wish To See: Revolutionary Objectives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by Samir Amin, translated by James Membrez[M].Monthly Review Press,2008
      [5]Nature and its Discontents,by Slavov Zizek[J]. SubStance #117, Vol.37,no.3,2008.
      [6]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J].炎黄春秋,2007(2):1.
      [7]重庆市委重大调研课题组.关于“信仰问题”调研情况的报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123.
      [8]周大山,石云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影响力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0(1):26.
       [责任编辑:张俊华]

    相关热词搜索: 思潮 马克思主义 引领 地位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