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行知合一”教学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行知在线教育靠谱吗

    时间:2019-05-01 03:26:5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陶行知先生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行”与“知”的合一,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准。本文作者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体会,从三方面对如何运用“行知合一”教学理念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行知合一;高中数学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就学生动手实践,探知知识,明确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并形成“生活教育”先进教育思想体系。当前高中阶段新实施的数学学科标准也明确指出:“注重高中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深刻、丰富、全面的知识内涵。”可见,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和巩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人现借助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就“行知合一”教学理念的有效运用进行简要论述。
      一、紧扣主体情感特性,创设激励情
      境,激发学生能动学习情感
      情感是学生探知未知领域问题内涵的内生动力,是克服消极心理反映的不竭动力。康德认为,在自由意志的运用与对必要管束的服从之间进行调节是教育的最难课题。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高中生由于学生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和渲染,容易产生学习进程中的畏惧性和消极性。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知识传授和情感培养的“双料”专家,善于抓住学生内在学习探知知识的能动情感,利用课堂和课外等时间,与学生进行真诚、深刻的交流活动,把准学生心理和情感发展的“走势”,实现动态实时掌握,并发挥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特性,设置贴近学生情感“发展最近区”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学习活动由“消极”变“积极”,由“被动探知”向“主动探索”的有效转变。
      如在教学“平面向量”时,教师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知知识的积极情感,消除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畏惧情绪,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的生活特性,设置了贴近学生生活的“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宽400m,一小船从A处出发航行到对岸,小船速度为v1,且v1=3m/秒,水流速度为v2,v2=2m/秒。当v1,v2夹角θ为多大时,船才能到达对岸B处,此时位移的大小,方向怎样?时间是多少?”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习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动手探知问题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从而使学生在良好情感的驱使下主动探知新知,为有效探究活动实施奠定基础。
      二、发挥主体探究特性,重视问题探究,掌握问题解答方法要略
      美国总统罗斯福·F曾经指出:“永恒的真理如果不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赋予新的意义,要么就不是真理,要么就不是永恒的。”教育实践学认为,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由粗浅向深刻,由简单向复杂,由容易向困难,逐步递进、逐步推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和得当的要领。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教师要体现“行”的先决条件作用,就必须注重学生探究问题方法要领的教学和传授,利用数学问题在展示学科内涵和知识结构中的载体作用,多设置学生探知问题、动手实践的问题时机,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功能,使学生在多样问题训练和探究解答中,获得方法要领的有效掌握,为有效教学提供方法指导。
      问题:已知{an}是正数组成的数列,a1=1,且点(√an,an+1)(n∈N)在函数y=x2+1的图像上。(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若函数{bn}满足b1=1,bn+1=bn+2an,求证bn×bn+2<b2n+1。
      上述问题是关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抓住学生探究内在能动特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问题解答活动。学生根据该知识点教学目标要求,抓住呈现出的知识点内涵之间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解答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问题可以采用转化思想”解题要领,为继续深入探究该知识点内涵提供了方法基础。
      三、彰显主体反思特性,实施教学评价,树立探究实践良好习惯
      康德认为:“反思构成表象或概念在联结中归属何种认识能力的主观条件,特别是把审美与合目的性的认识能力,作为联结知性与理性的桥梁。”根据反思的主客体的不同,反思可以分为质疑反思,归纳反思,对比反思,换位反思,评价反思等多种形式。因此,教师可以在问题解答结束环节,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借助现有问题解答经验,开展问题解答过程反思评析活动,实时指出问题解答优缺点,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解决方案,逐步培养其学生良好探究问题的习惯,促进有效解题方法的掌握。
      如在解答“已知|a|=√3,|b|=2,|a+b|=√13,求a-b与a+b的夹角的余弦值?”问题时,教师有意设置“解:设a+b与a-b的夹角为θ,则cosθ=(a+b)×(a-b)/|a+b||a-b|=(a2-b2)/|a2-b2|=
      (3-4)/1=-1”解题过程,组织学生组成小组,通过自主评析、小组评析和师生互评等形式,学生通过评析,认识到该问题解答过程中存在“利用数量积判断三角形形状时,忽略分类讨论、导致错误”问题,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室最后进行实时总结,有效培树了学生良好探究能力习惯的形成和树立。
      总之,“行知合一”是新课标理念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根本要义”。本人在此期望同仁共同努力,实现学生学习与能力的共同进步和提升。

    相关热词搜索: 高中数学 教学理念 行知 教学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