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P-40:平庸战机的神奇战绩_战机世界 P-12

    时间:2019-05-01 03:22:3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此时的考德威尔,玻璃碎片扎了一脸,肩膀和大腿都受伤出血,飞机严重受损。座舱中弥漫着的血雾唤醒了“杀手”心中的野兽,他一把拉起伤痕累累的P-40,杀了个回马枪
       
      5月12日,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皇家空军一架P-40战斗机在二战时坠落在撒哈拉沙漠,承受风沙七十年后,日前重现人世,几乎完整无缺。调查人员根据战机编号发现飞行员是英国皇家空军上士丹尼斯·寇平,文献记载,1942年6月28日,寇平驾驶这架战机前往另一处基地修理,之后他偏离航道,从此消失无踪。据现场照片推测,驾驶舱的无线电与电池都拆了下来,显然寇平希望借此对外联络。在收效甚微后,为了求生寇平离开战机,但却因迷路,被烈日高温夺走生命。
      P-40绰号“战鹰”(Warhawk),是美国陆军航空队给它起的名字。在英联邦国家和苏联,它的改进型P-40B和P-40C被称为“战斧”(Tomahawk),P-40D和之后的型号则被称为“小鹰”(Kittyhawk)。和二战中日本的“零式”、德国的梅塞施密特bf-109、苏联的雅克-9、英国的“喷火”、美国的“野猫”、“雷电”、“野马”这些对手和友军比起来,“战鹰”名气上要逊色一些,但这不代表它是一种冷门机种,到大战结束前P-40全系列总共生产13737架,仅次于P-47“雷电”和P-51“野马”系列,高居美国二战战斗机产量的第三位。
      P-40从诞生起就算不上先进,虽然输在起跑线上,但这并没影响P-40取得显赫的战绩,相反,在某些战场,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局的走向。
       
      “最好的第二选择”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美国陆军航空兵已远远落后于欧洲的对手,战机的质量与性能已属二流水平。急于寻求一款新型战机的美国陆航向国内主要的生产厂家发出了招标意向。
      洛克希德公司的XP-38虽然很先进,但它没有生产线,达到量产还需要4年的时间,实在等不起。贝尔公司的XP-39虽然火力猛,但是速度和低空表现不佳,这不符合陆航对于战斗机主要用于满足地面支援的构想。这一次,懒人寇蒂斯公司赢了,美国陆航采取了他们提出的XP-40方案,量产型号为P-40。这个设计只是在原先销量不错的P-36基础上,更换了更为强劲的发动机,平庸得几乎没特点。但P-36已经批量生产,经过实战考验,只需要对生产线作少许改动即可生产P-40,价格低、交货快。它几乎是二战开始时美国唯一能够大规模量产并外销的机种,有人说这是“最好的第二选择”。
      1940年,P-40迎来了第一个海外买家——法国,但当100架P-40还没出厂时,法国就在德国的闪电战下投降了。老买家破产重组,合同作废,寇蒂斯公司把P-40推销给了英国。皇家空军此时正在不列颠空战中煎熬,对战机的需求量非常大,是个很有潜力的市场。为了打动买主,寇蒂斯在它的两翼上加装四挺7.7毫米口径的机枪,型号为P-40C。这种局部修补根本不可能给P-40带来多大的提升,相较于英国人自己的主力战机“喷火”,P-40的平飞时速要慢100公里,“喷火”可以装8挺7.7毫米口径机枪或2门20毫米机炮和4挺机枪,大大优于P-40C两挺12.7毫米机枪+四挺7.7毫米的火力配置。此外,P-40的最大弱点是高空性能差,一过6000米,速度和操控性就急剧下跌,使其无法胜任高空护航战机的角色。英国人买是买了,但把P-40C发配去当教练机,还有的被送往二线战场——中东和北非,充当战斗轰炸机。
      东西好不好还看谁来用,在高人的手里,腐朽也能化神奇。
       
      P-40王牌:“杀手”考德威尔
       
      P-40遇上的第一个“有缘人”是澳大利亚人克里夫·考德威尔。他生于1910年,从小心中的偶像就是一战德国空军英雄“红男爵”里希特霍芬。1938年,考德威尔开始自费学习飞行。
      1939年,二战爆发,考德威尔报名参加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由于他年龄超了3岁,只得托朋友改了出生证明。1941年1月,考德威尔完成飞行训练,被澳大利亚皇家空军派往北非,他的座驾就是英国人不待见的P-40C。由于战术任务是攻击德军防线,最初的30个架次,考德威尔没有任何空战记录。
      虽然还未遇见敌手,但考德威尔为那一天的到来时刻准备着。在空战中,由于目标是移动的,所以需要飞行员预判目标的移动轨迹,用偏差射击技术修正着弹点,简单点说就是打提前量。考德威尔发明了一种练习方法,对着自己飞机在沙漠上投射的影子射击,这样可以测算不同航速下着弹点的偏差,很快“阴影射击法”就在北非的盟军中推广开来。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6月26日,考德威尔终于“开和”,击落一架德军bf-109战斗机。手风顺了的时候挡不住,4天后,考德威尔在战略要地托卜鲁克击落了两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队友一同击落了一架bf-109战斗机。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在7月4日的一场空战中,考德威尔的好友唐纳德·芒罗在被击落后跳伞,德军飞行员毫无风度地将手无寸铁的芒罗射杀。自一战起,不向跳伞的飞行员开枪就是流传在“空中骑士”们之间一条不成文的君子协定。好友的惨死严重刺激了考德威尔的神经,从此他不再怜悯,对着跳伞的德军飞行员大开杀戒,赢得了一个绰号——“杀手”。后来他曾对此有过解释:“我并不嗜血,只是不希望他们逃回去再杀回来。我从来没有向降落后可能被俘的德国人开枪。”还有,考德威尔每次返航时都会寻找德军地面目标扫射,不把弹药带回家。尽管他不喜欢,但“杀手”这个简单而令人望而生畏的称呼还是慢慢传开。
       “杀手”和他的P-40最为彪悍的演出是在8月29日,他执行完一次护航任务后返航,由于队友的疏忽让殿后警戒的他落了单。大漠夕阳,杀机突现——两架bf-109向他发动了偷袭,长机是德国王牌飞行员维尔纳·施勒埃尔,此人在二战中总共击落了114架飞机。当时他先是用机枪对考德威尔一顿狂扫,然后又发射航炮。第一发炮弹就打碎了舷窗,击穿了仪表板。等考德威尔回过神来,发现仪表板被炸飞了一半,机翼也被打飞了一部分。考德威尔的战机失速进入螺旋状态,到了距离地面只剩150米的时候才改出。施勒埃尔盘旋了一圈,以为已经解决掉对手,得意洋洋地飞走了。
      此时的考德威尔,玻璃碎片扎了一脸,肩膀和大腿都受伤出血,飞机严重受损。座舱中弥漫着的血雾唤醒了“杀手”心中的野性,他一把拉起伤痕累累的P-40,杀了个回马枪。德国人被这种不要命的打法弄蒙了,施勒埃尔的僚机手忙脚乱没有击中,被考德威尔占据有利位置击落。施勒埃尔见势不妙,逃之夭夭。
      回到基地才发现,考德威尔的P-40被108发机枪子弹和5枚20毫米口径炮弹击中。两名医生用了近四个半小时才把他身上的弹片和碎玻璃碴全部取出。还好,考德威尔受的都是皮肉伤,没有伤及要害,他获得了一枚“优异飞行十字勋章”。按说,军功章也有P-40的一半,正是它的飞行员装甲没有让考德威尔被打成筛子,它的自封式油箱内有一层橡胶,被击穿后可以膨胀并堵住弹孔,防止爆炸。P-40坚固的结构成为考德威尔保命杀敌的本钱。
      12月5日,考德威尔用P-40奉献了一场极为华丽的个人表演,他在18秒之内弹无虚发,连续击落了5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考德威尔回国参战,从此驾驶“喷火”。到二战结束时,他成为多项纪录的保持者——全球P-40飞行员击落数第一:22架;盟军飞行员北非战场击落数第一;澳大利亚飞行员击落数第一:28.5架。虽然成为王牌中的王牌,但在考德威尔心中,P-40永远是最好的飞机。
       
      P-40进驻中国
       
      考德威尔这样的精英毕竟是少数,如何扬长避短,让P-40在更多的飞行员手中发挥更大作用是空战指挥官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处理这个问题最有成效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陈纳德和他的“飞虎队”。
      1940年的中国领空基本上已经沦入日军之手,在蒋介石的请求下,空军顾问、美国人陈纳德赴美招募飞行员,购买飞机。陈纳德靠重金拉扯起来的这支部队被命名为“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英文缩写为AVG。说起来,国民政府是寇蒂斯的老客户,后者正在极力推销P-40C,毕竟让美国人开美国飞机还是顺手一些,两家一拍即合,100架的购买合同签字盖章。1941年7月,100架P-40C被秘密运至仰光,卸货后在距离港口一小时路程的明加拉顿机场进行装配。机场设施非常落后,连个叉车都没有,机翼和机身的连接都要几十名劳工扛着机翼凑在机身上由技师进行安装。
      到8月份,P-40C已经可以用来训练。采用液冷发动机的P-40C着陆速度非常快,许多飞行员之前是开风冷发动机的飞机,掌握不好放起落架的时机,有一位飞行员在训练中反复出现降落事故,损坏了5架战机,伙伴们戏称他为“日本奸细”。
      陈纳德此前在中国已经呆了四年,他对日军海航的“零式”飞机非常了解。“零式”的爬升速度是P-40C的两倍,最大升限和灵活性上也远强于P-40C,飞行员又是久经沙场的老手。而P-40C的优势则在于俯冲速度,最大允许速度一般能达到770公里/小时,有时甚至超过800公里/小时。零式的最大安全俯冲速度为560公里/小时,如果超速,机翼有可能脱落。此外P-40C的平飞速度要比零式快一些。综合双方优劣,陈纳德认为应该尽量避免与日机在空中缠斗,而是在遇敌前尽量攀升至最大高度,然后高速俯冲下来一轮机枪扫射,一击不中全速撤离,再拉升伺机第二轮俯冲,其他型号日机也大多和零式特点相近,办法同样有效。有人把这个办法称之为“扑杀法”。
      飞虎队的一名飞行员在一本《印度画报周刊》上看到,一架在北非作战的P-40飞机涂了鲨鱼的嘴和牙齿,那是著名的英国皇家空军112“鲨鱼”中队的飞机,考德威尔后来当过中队长。图案的设计者巧妙地利用P-40机头发动机散热器的侧面,描绘出一个硕大的、张开的鲨鱼嘴,再在嘴巴以上画上神气活现的鱼眼,看上去非常凶猛。在陈纳德的许可下,飞虎队的飞行员们在自己的P-40上也涂上了鲨鱼头。   1941年12月8日,陈纳德得知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消息,12月18日,AVG第三大队进驻仰光,陈纳德率第一、第二大队24架飞机进驻昆明。
       
      打破日机不可战胜的神话
       
      1941年12月20日,10架日军九九式轰炸机从越南飞入中国领空,目标昆明机场。观察哨向陈纳德发去了报告,24架P-40C随即升空。在中国领空肆虐太久的日军轰炸机群连护航战斗机都没带,大咧咧地飞到昆明上空。初次战斗,AVG的飞行员们有些紧张,第一轮俯冲攻击竟无一命中。
      日机扔下炸弹向边境方向逃窜,爱德华·莱克塔瞄准其中一架俯冲下去。陈纳德曾反复告诫过飞行员,只可短促射击,一击不中立即撤离,但是激动的莱克塔把陈纳德的苦口婆心抛到了脑后,一阵扫射足足持续了大概8秒钟,机头冲到了距离敌机机尾只有4米远的地方,连机尾上的铆钉都看得一清二楚。敌机上的机枪还在扫射,莱克塔准备拉起飞机再来一轮,这时敌机忽然着起火来,摇摇摆摆飞了几秒后一头栽了下去。中国云南大地迎来了第一架被击落的日机。莱克塔也成为第一个击落敌机的AVG飞行员,事后他发现,飞机上的6挺机枪由于持续射击,枪管过热而变形报废。
      飞虎队的飞行员们发现敌人的还击火力对于高速俯冲下来的P-40C根本形不成威胁,随后,6架日机被击落。这个战果让日军在此后一年多都没敢到昆明上空骚扰,昆明各报相继报道战斗经过,称AVG的飞机是“飞虎”,从此“飞虎队”开始扬名天下,P-40也跟着沾光。消息传到美国,刚在夏威夷被日本人打得满地找牙的军界大为震动,从此对AVG刮目相看。
      12月25日,飞虎队又和日军在仰光上空激战一天,击落敌机19架,自己损失2架。这一数字后来经过核对有夸大的成分,但极大地鼓舞了处在低潮中的盟军士气。日机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就此被“扑杀”战术打破,日军飞行员报告称,九七式战机根本无法捕捉高速俯冲下来的P-40。
       
      影响盟军东南亚战局
       
      “扑杀”战术是飞虎队和P-40的生命,有的飞行员不信邪,还是想和日机玩空中格斗。格里高利·博英顿来华之前是美国海军航空兵的教练,是飞虎队中飞行技术最好的,他想和九七式面对面地分个高下。空战要不断做高速回旋和翻滚动作,离心力会使飞行员大脑供血不足而导致眩晕,许多飞行员因此而丧生。博英顿有自己的办法,在翻转时绷紧颈部肌肉以压迫血管,防止血液从大脑向身体回流,为此他平时就对自己的颈部肌肉进行训练。1942年1月,在追逐一架九七式战机时,博英顿冒险进行了一次最大限度的高速翻转,当时他觉得飞机都快要散架了,虽然照例绷紧了颈部肌肉,但是他还是眼前发黑。等他清醒过来时,本来在前面的日机竟然转到他身后,大吃一惊的博英顿在最后时刻拉起飞机,躲过了日军的射击,从此放弃了用P-40空中格斗的幻想。和考德威尔相反,博英顿用P-40的战绩一般,只有2个击落,但他回国后使用F4U海盗式战斗机却击落了26架战斗机,28架的总成绩让他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头号王牌。
      罗伯特·斯科特由于年龄偏大,本来在驼峰航线上开运输机,当他从陈纳德那里要到一架P-40E时,兴奋极了,立马开出去体验了一回。他发现:P-40E在高速飞行中有时会完全失控并下落,对飞行员的驾驶技术要求很高。斯科特评价:“好东西总是要人来伺候,就像美女身边不能少了献殷勤的男人一样。”在阻击日军渡过怒江的战斗中,斯科特驾着P-40E和其他飞虎队员一起对日军造成极大的威胁,横扫东南亚的日军在怒江之西停下脚步,“飞虎队”功不可没。
      1942年7月4日,飞虎队解散,以部分队员为主组建隶属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的第23大队。半年时间,“飞虎队”在中缅战场一共击毁日军各类飞机297架(日方数字为119,由于一方夸大一方瞒报的现象确实存在,研究者认为击落日机的真实数字大约在200上下),飞虎队损失战机80架,但只有10架是在空战中被击落,飞行员牺牲22 人,其中阵亡及被俘13人,事故及意外死亡9人。以微小的代价给予日军以重大杀伤,有力地迟滞了整个战局的恶化,飞虎队和P-40的存在对于盟军在东南亚的作战意义重大。
       
      苏德战场上的“肉搏”空战
       
      在二战时,主要的盟军国家几乎都使用过P-40。通过租借法案,苏联获得了2425架P-40。从北非沙漠到东南亚雨林再到千里冰封的苏德战线,P-40对气候的适应性还是相当不错的。苏联人最喜欢的外援机种是被美国人称为“活棺材”的P-39“飞蛇”,但结构结实的P-40也不错,除了可以经受住新手的粗暴着陆和机腹迫降外,有一名苏联飞行员还用它“肉搏”,尽显俄国人生猛蛮横的作风。
      那是1942年4月28日,P-40的坚固机翼创造了一个空战史上的奇迹:阿列克西·哈罗贝斯托夫中尉在战斗中发现机枪被冻住,索性扑上去用右机翼削掉了一架德军梅塞施米特战斗机的尾翼,紧接着他故技重施,把另一架德军战机的机翼齐齐斩断!两架德机坠落,哈罗贝斯托夫安全回航,在修理之后,他的P-40E完好如初,他本人也就受到点擦伤。就像美国车一样,P-40充分体现了美式工业设计的特点:也许不那么灵巧、也许操控起来不顺溜,但它一定是最皮实的。5月14日,哈罗贝斯托夫试图对敌机迎头发起攻击,结果两机相撞,他被撞出舱外,侥幸生还,在医院里躺了一段时间。此后他再也没有尝试过如此“变态”的打法,1943年的12月13日,哈罗贝斯托夫被敌机击中,英勇牺牲。
      二战后期,随着更为先进的P-47“雷电”和P-51野马大规模服役,P-40逐渐边缘化,1944年12月,它的生产线关闭,而作为军用飞机,它一直被巴西空军使用到1958年。截至2008年,世界上还有19架P-40可以飞行。

    相关热词搜索: 战机 战绩 平庸 神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