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 [《纲要》精神下的教育质量观探微]

    时间:2019-04-26 03:19:4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质量”在国家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均属高频词。这反映出当前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昭示了民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对教育界的质量诉求反映在各级各类教育上,办教育的落脚点是提高质量。本文以《纲要》为蓝本探讨了现代教育质量观。
      关键词: 国家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质量 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质量观
      一、国家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质量的执著追求。
      (一)两个《纲要》对教育质量的同质追求
      两个《纲要》对教育质量的同质追求,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民办教育两个方面。就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而言,二者均提出“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两个《纲要》都提出“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等监测分析系统”。而民办教育方面,两个《纲要》均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二)两个《纲要》对教育质量的异质追求
      两个《纲要》对教育质量存在差异追求,不仅体现在目录组构上,还体现在序言表述上;不仅通过工作方针加以明确,还在战略目标上予以强化;不仅在各学段教育提出要求,还在少数民族教育及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上有所关注;不仅在体制改革上要求提高教育质量,更在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上突出追求教育质量的指向。
      两个《纲要》均强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国家要求“全面提高”,云南则是“努力提高”,反映了云南教育发展与国家整体教育发展尚有差距,在教育质量的追求上存在着差异性。
      序言提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国家侧重从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的视角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云南则从总结区域教育发展的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的角度切入,提出云南教育总体存在教育体制机制不活,结构、布局不尽合理,教育质量、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云南教育事业面临着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等新任务,云南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列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实现云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战略目标。国家提出以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通过人才培养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云南则从各级各类教育出发,提出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化,促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较大满足,各类人才的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2.义务教育。国家提出巩固、普及、提高、均衡等关键词,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云南提出全面落实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建立健全教育质量动态监测机制。
      3.高中教育。云南除与国家就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上保持大同,还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4.高等教育。国家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云南则提出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推动高校办出特色,根据区域经济产业圈发展状况,推进特色大学建设,建设一批边境地区高质量高校。
      5.少数民族教育。国家提出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云南强调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提出推进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加强边境州市高校建设,提升边境州市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增强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
      6.提高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国家提出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力度,加速境外孔子学院(课堂)和汉语培训中心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云南提出提升边境地区教育水平,着力建设“国门学校”,全面改善边境地区民族教育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状况。
      7.体制改革。国家提出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云南则提出建设现代人才培养体系。
      8.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国家提出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完善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侧重于高等教育质量、西部高校振兴、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及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等。云南强调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普通高中建设、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等工程,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师结构,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等,提高教育质量。
      (三)《纲要》的“质量”亮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质量”亮点有三: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及保障措施,提出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质量”亮点有二:学校现代管理及建立现代教育评价体系,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确立发展定位,加强制度建设,突出质量管理,构建教育价值,全面推进学校现代管理。建立并完善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教育督导机构、教育科研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学生家长和社会公益人士共同参与的现代教育评价体系,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二、质量、教育质量、教学质量。
      (一)质量
      “质量”首现管理学中,即“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就其内在规定性存在两种争议,即“特性说”与“程度说”的相互博弈。“特性说”揭示“质量”是不同于它事物而存在的内在规定性,回答“是”或“不是”、“有”或“无”的问题,强调唯己性,抓住“质量”的本质;而“程度说”带有鲜明的价值判断,回答“高”与“低”、“优”与“劣”的问题。“质量”既与结果有关,又与获得结果的过程中的目标、方法、条件等相关。   (二)教育质量
      “质量”作为裹括概念拓展到教育学领域衍生下位概念:“教育质量”。教育界释义“教育质量”倾向于“程度说”。瑞典教育家托斯坦·胡森、我国学者朱益明的观点均属于此。Hawes和Stephens(1990)就教育质量的特性描述为:满足规定目标的效率;贴近人们和环境的需要和条件;不断致力追求杰出和人类的完善。
      管理学认为“质量”由顾客定义,而教育学中“顾客”在不同社会文化形态下更有侧重。东方文化意识形态下的国家强调教育质量的社会性,教育的“顾客”是社会,而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下的国家则倾向教育质量的个体性,认为教育质量是学生对个体及家长对孩子所具有的教育需求和期许程度的教育满足能力及特性的总和,教育的“顾客”是学生和家长。教育发展规律显示,教育的“顾客”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主体。国家和社会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提供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最主要的大“顾客”,无论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制定教育目标时均对此充分考虑。学生是最直接的教育享用者,同时也是教育活动最直接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学生对于教育质量的需求因其主体地位成为核心需求,且学生绝非纯粹抽象的个体,在每个学生背后都有家长、关系社群及其社会等影响力量,这决定了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同样不可忽视。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教育必须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等的需要。
      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为了完满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人们达到更高更好目标的工具。但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通过《民主主义与教育》,宣布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教育理念,标志着现代教育观的确立,提出“教育即生活”,社会个体参与教育,其时间、精力、财力等的投入,使其希望教育能满足需求,直接带来幸福。衡量依据并非未来需要,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产生的或明或暗的现实需要。由此,教育质量是教育系统所具有的满足个体和社会明确或隐含现实需要的能力特性。个体及社会的需求不尽相同,表现多元需求,客观决定着教育质量因主体力量而异,衍生教育质量相对性的特征。这在两个《纲要》中差异化质量追求亦有体现。
      从规定性定义出发,教育质量指教育服务和工作的优劣程度。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目的系列指向学生的高水平发展。但实践中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在世界范围教育层类普遍却存在明显的认识分歧,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主体对质量有差异化的诉求和希冀,而试图调和主体间的教育质量观仍是棘手的挑战。
      (三)教学质量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视为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教学行为的交互性决定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教育活动交互作用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不同于学生的学,教是教学中的教师行为,而学是在教学中的学生行为。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交互影响作用,教与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正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和学的交互作用,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功能,贯穿于教学相长的教育实践行动,教育世界中特有的教学交互行为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
      现代教学观视野下的教学质量。传统教学观倾向“教师中心说”,现代教学观则转向“学生主体说”。研究显示,教学中师生的主体间性备受瞩目,突出两者的交互作用,彰显关于教学观转向的新元素,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由此,教学质量必然存在复合交互影响的质量,即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教育教学行为实践质量,体现为人才培养规格的整体结构,是教育质量总体结构中的核心结构,是一个有特定质的规定性的有机整体,由多层次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组成,是人才培养中所应达到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水平。教学质量是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特有的人类社会活动满足利益关系人需要的程度,即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集成。教育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并且要用人才培养质量来检验。
      三、树立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质量观。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主要任务。当前,我国教育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学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
      从总体来看,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今后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这既涉及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关系到国家教育方针的执行。从战略高度来说,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从教育内部来说,素质教育也是一个提高质量的教育。中国有13亿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我们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落脚点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但在当前特别是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强大的升学竞争压力,很多地方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的主要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愈演愈烈,违背教育方针,违背教育规律,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变,应树立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质量观。
      参考文献:
      [1]刘广第.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马晓强.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10,(5).
      [5]李桢,刘玉新.“三全”质量管理观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9,(5).
      [6]周济.全面开展质量监测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人民教育,2008,(5).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重点课题《云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研究》(JZ100008)。

    相关热词搜索: 纲要 教育质量 精神 探微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