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在海明威阴影下_重压之下的优雅 海明威

    时间:2019-04-20 03:30:1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5月28日,在HBO的电视电影《海明威与盖尔霍恩》首播之际,扮演玛莎·盖尔霍恩(1908年-1998年)的妮可·基德曼说,玛莎是世间罕有的战地女记者。  但她的名字很少有人记得,即使偶尔被提及,也总被冠以“海明威第三任妻子”的头衔。盖尔霍恩一生都在抗拒这个标签,“我的人生不是任何人的注脚”。
      伦敦《每日电讯报》称她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盖尔霍恩曾亲历报道西班牙内战、芬兰战争、日军侵占上海、越南战争等8次世界上最著名的战事,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她的诺言——“战争在哪里,我就去哪里。”其间,她还写成5部长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出版了两本短篇小说集,并于1958年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她于1959年出版的《战争的真相》一书,被后来许多战地记者奉为经典。在盖尔霍恩去世的第二年,新闻界设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新闻奖。
      玛莎·盖尔霍恩出生于美国圣路易斯的一个德裔犹太家庭。1926年,18岁的盖尔霍恩入读费城的布林莫尔学院,开始文学创作。临近毕业,盖尔霍恩却选择退学——她无法忍受学校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生活,渴望新的刺激和冒险。1927年,她加入《新共和》杂志,成为一名记者。这份著名的美国周刊于1914年创刊,发行至今。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盖尔霍恩前往美国各地了解并报道民众艰难的生活状况。她人生中出版的第一本报道集《民困见闻录》,对罗斯福“新政”的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她的报道还引起了当时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的注意,两人从此成为一生的挚友。
      没过几年,不安分的盖尔霍恩又前往巴黎,担任美联社的驻外记者。在那里,她遇见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法国经济学家贝特朗·德·儒弗内尔。那一年,盖尔霍恩22岁。这段不幸的婚姻只维持了两年,因为儒弗内尔无法忍受妻子的女权和强硬性格。
      1934年,盖尔霍恩回到美国,继续从事她热爱的新闻事业。两年后的冬天,她第一次遇见了欧内斯特·海明威。两人相遇在佛罗里达西礁岛的一家名为Sloppy Joe’s的酒吧,一见钟情。那时的海明威已经出版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小说,同时也是非常出色的新闻记者;那时的盖尔霍恩28岁,金发碧眼,身材修长,已是有两部著作问世的名作家和记者。相似的文学修养和个性令他们一见如故,两人边喝着酒,边谈论文学。
      后来,海明威在小说《富人与穷人》中借男主人公弗雷迪之口,描述了自己初见盖尔霍恩时的感受:“她盘腿坐在一只很高的凳子上,向外看着街道。弗雷迪羡慕地看着她。他认为她是那年冬天西礁岛上风韵最别致的异乡客。”
      许多作家都幻想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自己笔下的角色。对海明威来说,在Sloppy Joe’s的那个下午,这个梦寐以求的场景确实发生了。在与盖尔霍恩聊天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这个性格硬朗、思想开放、性观念自由的“情场杀手”,简直就是自己第一部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布雷特·阿希里。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接到邀请去西班牙报道战况。次年3月,盖尔霍恩作为《科里尔周刊》的记者,在西班牙的战火中开始她的工作。两人从对方身上获得灵感,盖尔霍恩凭一篇篇货真价实的现场报道成为当时战地记者的典范,而海明威则以战争为背景,写出了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患难与共的日子让他们爱得更加深切。当海明威看到盖尔霍恩和男人一起冲在第一线、不顾自己安危从废墟中救出失去母亲的婴儿时,他对身边的人发出感叹:“这是我见过最勇敢的女人。”
      1940年11月20日,两人在怀俄明州结婚。海明威成为盖尔霍恩的第二任丈夫,盖尔霍恩成为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一位记者把他们的结合形容成“打火石”和“韧钢”的结合。
      结婚后,两人过了一段短暂平静的生活,但盖尔霍恩很快又接到《科里尔周刊》的邀请,前往中国报道抗日战争。海明威起初不愿意,但在盖尔霍恩“就把此行当做度蜜月”的哄骗下,陪同妻子来到中国。
      这段旅程在后来海明威的传记中被大肆渲染,但其实,真正的主角是盖尔霍恩。凭借她与罗斯福夫妇的私交,他们在重庆采访了蒋介石和宋美龄等国民党政要,还见到了周恩来。
      在盖尔霍恩为采访到处奔忙的时候,海明威却无法忍受自己只是作为妻子的陪衬,被她冷落。中国之行后,两人的感情出现裂痕。
      盖尔霍恩与他的前两任妻子都不同,她们都对海明威百依百顺,执掌家务,温柔克己。
      唯独盖尔霍恩强悍、独立,与海明威平起平坐。她反对海明威酗酒,也忍受不了他没完没了的婚外情。或许也正因为这个“不同”,让他们的爱情之火很快燃起,也很快耗尽。盖尔霍恩曾说:“海明威和我,都害怕对方,只有对方知道,另一个人是多么的残暴。”
      1945年,盖尔霍恩出走了。她是海明威四任妻子中,唯一抛弃了海明威的女人。若干年后,当盖尔霍恩在新闻和写作上都获得成功时,海明威仍然耿耿于怀。
      与海明威分开后,盖尔霍恩仍然马不停蹄奔赴各个战场,报道国际上的重大战事。
      诺曼底登陆时,盖尔霍恩乔装成护士,乘船跟随英军,第一时间登陆,成为首位报道者。而当时同样以战地记者身份报道诺曼底登陆的海明威,正站在彼岸山崖。
      70多岁时,她前往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撰写报道抨击里根政府的中美洲政策。而美国入侵巴拿马时,她已81岁高龄。她把自己锁在一艘医疗船的厕所里,见证了美国对巴拿马的入侵。直到1992年波黑战争时,她才终于承认自己老了,不能再去前线了。
      1961年,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30多年后的1998年,身患癌症、视力衰退的盖尔霍恩也在伦敦公寓里服安眠药自杀。这两个生前勇敢、强悍的人,竟巧合地用同样的方式迎接死亡。
      虽然盖尔霍恩和海明威的婚姻只维持了5年,她却因此挣扎了50年。晚年,盖尔霍恩接受媒体采访时,拒绝任何人提到海明威这个名字。
      “我们都是上帝”
      问:《华氏451度》写了一个不让人看书,还把书烧掉的世界,结果有一群人硬是把书背熟,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选哪本书?
      雷·布莱伯利:爱伦·坡短篇小说吧。
      问:如果不当作家,你会干点什么?
      雷·布莱伯利:去传教,我还会当上教主呢,你们可以叫我布莱伯利大教主。
      问:是哪个教?
      雷·布莱伯利:什么教都好,因为我觉得,你和我和地球宇宙,都是上帝。我们都是上帝。
      问:你有不少故事被编入教科书,能不能给任课老师几点建议?
      雷·布莱伯利:我的秘密就是爱,我所有的书都关于爱。告诉学生,爱就是宇宙的中心,让他们慢慢学会去爱吧。
      问:你第一份工作是卖报纸,那你有没有兴趣写新闻报道?
      雷·布莱伯利:不想写,因为新闻只能写事实,干巴巴一点乐趣也没有。我宁愿写散文诗,写太空漫游,而新闻文学,只能叫你老老实实呆在地球。
      问:大家都知道你反对政治,现在还反对吗?
      雷·布莱伯利:我不信政府,我讨厌政治,政治很恶心。我希望在这个秋天找个时间,大家瓦解一部分政府,明年再摧毁一部分,甚至更多。越少政府,我越开心。

    相关热词搜索: 海明威 阴影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