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剑从磨砺出 [激发写作兴趣,磨砺写作之剑]

    时间:2019-04-15 03:27: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可作文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学生收获少、收效慢、效果差、时间浪费的“瓶颈”状态,所以被称为语文教学的难点。语文新课标的出现对于语文教育具有巨大的影响,它推动着语文教育观念的更新,对老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写作是一种个体化、自主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习主体,他们有个性,有思想,有独特鲜明的情感。对待作文教学,教师应当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生活的同时,重视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用科学的方法让他们产生“我要作文”的积极情感,提高写作兴趣。
      关键词: 写作教学 乐学心理 走进生活 科学方法
      据不完全统计,有40%的学生对待作文的心境是消极的,视写作为苦差事,他们怕作文、厌作文,因而不想写作文。只有让学生从心底爱上作文,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研究,初中学生的学习属于人的学习的范畴,且主要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社会化的学习。与人生的其他时期相比,其心态有好新、好学、好胜、好动的特点。语文教师一定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力求让学生在快乐的心情下,好写作,会写作,乐写作。
      一、言传身教,激发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在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研究者。”我认为,教师更要成为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的实践者。中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语言是语文教师的有力工具,但不是唯一工具。我们不可以做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应该成为言的举人,行的高标。在传授学生写作知识的同时,教师不妨和学生一起实践。果然,教师的率先垂范胜过千言万语,于无声中显“威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与学生一同搜集美文,一起赏析名家名篇,一起交流体会,一起忘情品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素材,而且体会到了语文的博大精深,这样,“走进语文,快乐写作”在班级中已成为一种风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被点燃,再也不怕写作了。
      二、走进生活,捕捉写作灵感
      怎样的作文算好作文?我认为:用孩子的语言,写孩子的生活,表达孩子的思想感情,充满孩子的生活情趣,这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活的积累与体验对于学生作文而言显得十分重要,“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和体验,学生自然就能有物可言,有情可发。
      丰富的生活实践和体验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作文又恰恰是学生对生活实践的记述和生活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生活的一种再创造。在描绘生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同时又领略到作文容易写的喜悦,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然有写作的灵感,能不拘一格地自由挥洒,表达不同的情感体验。新课标提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目标便能得以落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生活和作文的密切关系作出形象的描述:“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既然生活与作文的内在联系如此紧密,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应该充分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描绘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三、开展活动,扩展写作思路
      (一)积累。
      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智商成正比。丰富的词汇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积累而来的。在语文教学中,“积累”尤为重要。一个人的学识、品位、人格、审美情趣等,无一不与个人的文化修养、知识积淀有关。而这些都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八个因素,其中一个就是语言积累,即词汇量、优秀诗文等的储备量。其他七个方面与语言积累紧密相连。语文教师要重视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在生活中、书本中积累,还要大量阅读,自主摘抄,背诵优秀诗文和美文,并定期展示、积极评价。
      积累益处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作文水平的提高,但也非一日之功,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综合性学习活动。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人在活动中生成。如此看来,活动是生命发展的过程,也是生命的本质意义所在。生命活动是作文的不竭源泉,因为孩子们对自己的生命活动是最熟悉的,也是最珍爱的,更是最乐于表达的。多年来,我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内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捕捉生命的真美感受,倾诉于笔端,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
      如在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感受大自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特别设计了以“走进自然,感悟人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寻找平凡的生灵细心观察,感悟它的人生,进而反思自己的人生。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先后走进了蚂蚁、蜗牛、老鹰、野草等这些较为熟悉的动植物的世界中,亲身感悟它们的生活,使学生有感而发,然后让他们以自己喜爱的语文形式(如日记、童话、寓言等)表述出来,这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而且提升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成为了学生“快乐写作”的最好伙伴。
      (三)课外阅读。
      如果说多彩的活动只是为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的话,那么,上好阅读课就是解决“怎么写”“写得好”的问题。在阅读课上,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除了指导他们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体会作者渗透其中的情怀,为学生构建丰富的情感世界,还注重情理趣的有机整合,还学生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
      鲁迅先生曾告诫文学青年,好文章是靠读好书熏出来的。读好书,能开阔视野,积累材料;读好书,能滋育心灵,启迪智慧,提升灵魂。当我们的心灵触乎随着书延伸到文章深处时,思维火花、写作灵感就会不断地迸发出来。这正是“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文自佳”。   四、科学批改,提升写作动力
      (一)鼓励学生自我批改。
      一般作文教学的环节为:教师布置—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阅—教师讲评。五个环节,教师就占了四个环节。这一比例很不科学,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这样做,只能增强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削弱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参与意识,制约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写作习惯的养成。作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开设的目的是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是训练出来的,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教师阅出来的,也不是教师评出来的,更不是学生听出来的。它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次次、一点点地练出来、改出来的,是学生在一次次的动手过程中,体验、领悟、内化、积淀而提升而来的。我认为学生互评互改,师生共同参与评改作文,达到成果共享、师生共舞,是更为科学的。
      把本应属于学生的环节和时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属于他们的领地里交流、感悟、提升,教师做好指导、帮助、评价等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这才是正常的合理的科学的做法,才符合作文教学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二)及时表扬,科学地批改。
      作文的评改单靠学生的力量是不行的,教师还要起到主体作用。
      1.鼓励性评价是学生写作的动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是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合理适度地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表扬,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经过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
      2.批阅要讲究及时性和科学性
      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做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尝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而且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得到确实的提高;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进步之处,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学生点燃写作的火花,体验到写作的愉悦,形成“好写作,会写作,乐写作”的良性心理轨迹,以此“润滑学生写作之笔”。因此,教师一定要科学、合理、过硬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磨砺出一把写作之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田丽霞.班主任工作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4]岑国祯.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辅导.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相关热词搜索: 写作 磨砺 之剑 激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