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今天北京突发事件 我国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时间:2019-04-11 03:13: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近几年,我国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给国家及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在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  点及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5-0000-01
      
      近些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危机事件呈现上升趋势。这些危机事件,严重地影响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例如,2008年西藏拉萨、
      贵州瓮安等地发生的暴力事件和2009年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7.5暴力事件以及极端非法宗教、恐怖势力制造的系列暴力恐怖活动等。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民族地区群体事件的成
      因、特点和应对策略,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少数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涵与特点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涵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研究,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定义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见解。一些学者认为,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由社会群体性矛盾引发的,形
      成一定的规模,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危害社会稳定,干扰正常工作秩序、生产秩序、 教学科研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事件。而我比较赞同的定义,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爆发的,
      群体与群体之问、群体与领导之间、群体与企事业单位之间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内容的,采取围攻、静坐、游行、集会等方式对抗党政机关,甚至破坏社会公共财物、危害人身安全
      、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二)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
      我国民族地区往往比较偏远,有着特殊的地理条件,特殊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背景等,导致民族地区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1、隐蔽性。各民族之间存在语言、宗教和文化上的差异,民族地区广阔而复杂的自然生态特征、落后的交通设施,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增加了政府了解危机信息和掌控危机事
      件的难度,使得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孕育和爆发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2、复杂性和难以控制性。在民族地区除了有一般性的自然危机外,还有大量的社会危机事件,在这些社会危机事件中往往掺杂着民族地区以文化差异和宗教信仰差异为背景
      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些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一旦不能及时的疏导和处理,有可能诱发政府与民众之间、民族之间更大规模的冲突和危机。
      3、易于扩散性和蔓延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的共同特点。在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对自己本民族的宗教、历史和文化有特殊的认同感。这样就使一些危
      及民族地区稳定和安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打着宗教和民族旗号的突发事件,平时秘密酝酿和传播,一旦爆发有可能迅速蔓延和扩散。
      4、政治性。由于民族地区大都地
      处边疆,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使得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形成和爆发,往往不仅仅限于民族地区一隅,很容易受到周边国家事态和国际形势的影响。
      二、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既有历史长期积累的原因,也与当下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密切相关,是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现。其成因较为复杂
      ,本人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原因
      经济发展差距、滞后是民族地区群体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陲和偏远山区、牧区、沙漠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多变,资源承载能力
      较差,发展的资源环境优势不足。
      (二)政治原因
      1、缺少政治参与渠道是诱发民族群体事件的直接原因。由于政府在制度内提供的参与渠道不能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部分群众就在制度外寻找表达愿望和需求的路径,
      采取大规模聚集、冲击政府机关、堵塞交通等过激方式给政府施压,希望问题能够得以解决。
      2、民族地区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对社会调控能力严重弱化,这是民族地区群体事件产生并扩大化的体制性根源。
      3、内外勾结加剧了民族地区群体事件的复杂化。民族地区的一些群体事件往往呈现出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交织、合法的宗教活动和非法的宗教活动交织的复杂局面。而一些
      境外敌对势力则乘机挑动民众的不满情绪,扩大事态。
      (三)社会原因
      1、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是民族地区群体事件产生的基础性根源。在社会转型期,伴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在各
      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甚至会引发某些集群违规事件的发生。
      2、民族地区群众普遍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不了解正当的维权渠道和程序。当自身权利被侵害时,错误认为聚众闹事可以较快解决问题,使本来能在法律程序中得以解
      决的问题演化为突发性群体事件,威胁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3、民族文化对其成员的调控力降低。在中国的广大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依靠民族风俗习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实
      施社会的有效控制。但是,当下之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时期,部分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渐趋衰落,已日益失去社会控制功能。 --!>
      三、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
      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不仅直接导致当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大损失,加大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的难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应当尽快建立健全预防
      与调控民族地区群体事件的运行机制,探索正确处理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为全社会的和谐共荣创造良好条件。
      (一)发展少数民族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可能实现民族团结,才能从根源上遏制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及民族之间的差距,消
      除人们内心不平衡的根本性因素。
      (二)建立危机管理的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民族地区危机的最大特点之一在于隐蔽性和环境的复杂性,完善的信息管理对于危机管理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在我国广大民族地区应加大危机管理的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
      统建设的力度,要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危机管理之中,依靠科技力量提高民族地区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三)完善民族立法,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各民族自治地方应当增强立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立法手段来促进民族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
      繁荣。 (四)加强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
      建设民主、廉洁、务实和高效的政府是有效防范群体事件的关键一环。基层组织及其成员只有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以人为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
      能在群众中有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才能团结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 --!>
      参考文献:
      [1] 王郅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探讨[J].长白学刊,2004(2).
      [2] 杨安华.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机制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5(3).
      [3] 梁贤龙,黄维庆.论民族地区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建设与提高[J].专家论坛,2009.
      [4] 李丽坤,苏献启.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0(12).
      [5] 李冰心.论中国民族地区危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10(1).
      [6] 王杜娟,陈雪丽.浅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J].社会观察,2010(7).
      [7] 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 [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8]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热词搜索: 突发事件 群体性 民族地区 原因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