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军校建设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什么【黄埔精神对黄埔军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时间:2019-04-03 03:16:2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在1924年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办了著名的黄埔军校,成为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产物。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以进步的革命精神灌注的军事学校,是超越党派团结合作的典范,孕育了伟大的黄埔精神。正因为有了黄埔精神的鼓舞和培育,黄埔军校在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众多的国共两党优秀的将领,被称为“将帅的摇篮”。尽管黄埔军校的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今天探索黄埔精神对黄埔军校人才培养所起到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埔精神最初的含义及对创校初期的影响
      “黄埔精神”作为一个固定词组,一个特定的概念,从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看,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安体诚。他于1926年在《黄埔日刊》上指出“一个团体,一个组织,只要它能继续存在而成为一种势力,必定具有也必定形成一种特殊精神;能使它的正当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扬和光大。这种团体必定是能完成其使命而创造出无限之价值的。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它在中国已形成势力,已成为中国革命工作上很有关系的一个组织了。......它的精神有以名之,名之曰黄埔精神!”①后来他总结为“黄埔精神,是坚信并实行总理所定联俄、联共、拥护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军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决不是我们黄埔专用的,乃是党的黄埔精神!”②这是人们对黄埔精神最早的认识和最初对它的一个定义。
      那么,这种特殊精神缘起何处?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位教官以至后人都能感受到并承认这种精神呢?这就和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背景息息相关了。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继而衍生出了黄埔精神,这种精神又对创校初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孙中山一生坚持革命,坚持进步,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斗争和军事讨伐。但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中国社会并无进步,只有民国的称号,没有民国的事实,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无法贯彻。特别是1922年孙中山的得力助手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更是深深地刺激了孙中山。“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孙中山终于意识到革命的成功必须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必须有革命的精神和人民的心力。于是,在危难之中,孙中山把目标转向给他带来希望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最终在他们的帮助下创办了黄埔军校。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开学了。在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发表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说。他的演说就是黄埔精神的基础,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安体诚的《什么是黄埔精神》这篇文章也是以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为基础。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说到:“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③接着,孙中山就给黄埔师生讲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讲他们为了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的信念,只有300多人,便敢打3万多的敌人。武昌起义时,武昌、汉口的革命党,总共不足300人,真正革命党不过是几十人,但敢打2万多敌人,这就是革命党人的见识和精神。他们之所以这样勇敢,是因为树立了革命理想,有了革命精神的支撑,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而全然不顾自己身家性命,这就是革命的志气。孙中山的讲话就是要求黄埔同学要发扬爱国主义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终生,他的讲话就是黄埔精神的基础,师生们明白了他们是为了什么而奋斗。黄埔精神这种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阶段转为新民主主义这个历史阶段所产生的。
      军校开办之后,处处都面临着困难,经费、武器都奇缺,而且四面的敌人都虎视眈眈。但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下,黄埔军校还是顺利开办了。据张治中将军的回忆:“除了黄埔小岛是我们势力范围之外,其余四面都是敌人,没有哪一个军队哪一个军阀不是处心积虑来消灭我们黄埔的。但是我们怎么样,我们就在这种艰难困苦万分危险当中,来读书,来生活,来训练。所以在那时候我们党里的一般同志,都认为黄埔是真正革命的基础,黄埔精神是真正革命的精神。”⑤这又一次提到了黄埔精神,它使师生们团结到一起,形成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因而战胜了建校初期的一切困难,可见黄埔精神对创校之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日后黄埔军校培养大批人才奠定了精神基础。
      二、黄埔精神贯穿于军校的政治教育中,成为培养人才的核心价值观
      孙中山先生爱国主义思想是通过革命行动来具体体现的,所以在他创办的黄埔军校中,“爱国、革命”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军校的军事政治教育中。这就是黄埔精神的核心部分,也是黄埔精神的本质。正因为当年黄埔师生报考黄埔军校时也是本着“爱国革命”的目的来求学,所以对于接受黄埔精神的熏陶和教育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他们既是黄埔精神的受众者、参与者,也是黄埔精神的承载者和体现者。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建校后,更加关注它的发展。他要求军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指挥作战,会做政治工作,而且勇于冲锋陷阵,具有爱国爱民、献身革命的精神。他经常教育师生,要“同学同道,生死共赴”,为此,他制定了“亲爱精诚”的校训,倡导“团结、牺牲、奋斗”的精神,这都是根据黄埔精神制定的。军校本着孙中山先生创校的宗旨和要求,严格掌握“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针,在环境设施、教学中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校长蒋介石也奉行军事和政治并重的革命教育思想,提出了“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之以主义及政治观念”的治校思想。⑤党代表廖仲恺在政治演讲中说道:“从前中国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大家拿刀枪杀自己,不是去杀反革命派,所以革命才没有成功,才有今日再起革命之必要。”⑥廖仲恺先生的讲话让黄埔师生明白了不仅要学会如何使用枪,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枪向什么人才可以放。军校的领导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黄埔精神,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这就是政治的灵魂所在,也是当时其他军校所没有的,这一点也使黄埔军校成为了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重在政治建军,启发学生,这是当时其它军校所没有的特点,也是军校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完成了从一个普通民众转变为爱国军人的原因之一,为日后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军校设有政治部,它负担政治教育及在学生与人民群众中发展国民革命的意识,对党代表负责,使严肃的军队纪律在正确的政治认识和指导之下,以巩固战斗力之基础。政治教育对不同党派和不同学派的思想理论实行兼容并包,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教育占重要地位。政治课程设有《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概论》、《苏俄研究》、《帝国主义》、《政治学概论》、《军队中的政治工作》等。政治教育依据十个条件计划施行:1、了解自己的责任。2、了解政治工作的重要。3、了解本党。4、了解中国的国民革命。5、了解各种与革命运动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科学常识。6、了解世界与中国政治经济方面各种重要现象与问题。7、了解革命运动是起于农工群众的物质要求,革命的胜利必须靠农工群众的努力 。8、了解纪律是造成统一集中的力量所必要的。9、了解军事学术、军事锻炼对于革命意义的重要。10、了解军队中政治工作应注意的事项。正如军校教育长方鼎英所说:“本校的教育,在使全体学生于短少时间内,造就革命军官必要之军事政治知识;并同时本总理 ‘亲爱精诚’校训,及‘校长统一意志,团结精神’之格言,养成其牺牲奋斗之精神,俾成为革命军队之干部人才,及专门军事与参谋之才目的。”⑦为此,军校的校歌、校训、充满革命性的标语、毕业生誓词等都成为了大革命时期黄埔师生所崇尚的黄埔精神的重要内容。如校歌中“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充满了革命的激情,鼓励着黄埔健儿为打倒列强,铲除军阀而浴血奋战;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此门”写出了当时学生从军报国的心愿;标语“碧血千秋”、“精神不死”、“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革命思想鲜明,显示出了黄埔师生英勇杀敌,决心战斗到底的革命精神。   军校的政治教育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效果,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是创造革命军灵魂的保证,养成了士兵革命的观点,保证了军队的统一和为主义而战的革命精神,锻造和弘扬了一种以爱国革命、团结合作、勇于牺牲为主要特征的“黄埔精神”。
      三、黄埔精神体现在军事教育与实际战斗中,成为培养人才的准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军校的军事教育也有着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军令如山,校规如铁”的观念深入人心。黄埔精神也通过一系列军规、军纪体现在军事教育中,成为培养军事人才的准则。革命事业的成功,人才是保障。孙中山先生衷心希望借助黄埔军校来培训出中国革命军事和以黄埔师生为纽带,团结国共两党共同革命。因此,在军校的培育之下,走出了国共两党大批优秀人才,成为了“顶天立地”和“继往开来”的堂堂正正的军人,被后人称为“将帅的摇篮”。在这当中,“团结、卫国、爱民、牺牲、奉献”的精神起到重要作用,我们也把它归纳为黄埔精神的一部分。
      黄埔军校建校初期,广东革命政权四面受敌,形势险恶,现实强迫军校尽快培养出学以致用的人才。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军校效仿苏联红军学校的教育方法,采用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充分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学科教授学生军事理论知识,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以及战术学、精神教育问答等;术科有制式训练、战斗训练、实弹射击以及行军等。学科当中的精神问答科目,本着“亲爱精诚之校训,以陶冶其性情,使能忠诚服务,重视职责,恪守军纪党纪,养成革命之精神”⑧,术科当中的“班排连教练,以养成团结之基础”,“不动姿势训练,养成军纪之起点,亦即部队教练之基础”⑨。总的说来,军事科目的设定也是黄埔精神的体现。
      黄埔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战斗,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这种血与火的考验中,更是将黄埔精神中的“团结、卫国、爱民、牺牲、奉献”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东征出发前,蒋介石诫勉东征将士:“国家存亡,主义成败,在此一举。望各将士万众一命,协力同心,奋勇前进,歼灭叛逆,以副我大元帅之期望。”⑩军校《青年军人》刊物刊登了《敬告士兵同志们》书:“我们这次出发的时候,就应该千万爱护人民!不可扰乱人民!如果我们扰乱人民,人民也就用我们打倒陈炯明的手段,同样来打倒我们了!”在东征攻打叛军的过程中,黄埔师生不畏牺牲,奋勇杀敌,军校第一期学生蒋先云(黄埔三杰之一)在《由前敌归来》的报告中详细记载了同学蔡光举受重伤,肠子都流出来,但仍然坚持作战的感人事迹。他在报告中总结了革命军的头衔,不是赠品,不是专利品,革命军须仰承革命党和革命政府的使命,须为全民众的解放而奋斗,须有为党、为主义、为国家、为民众而牺牲的决心。1926年,国民革命政府决定出师北伐,黄埔军校为各路军队输送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黄埔军校全体党员发表了拥护北伐宣言,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军阀的摧残表示极大愤恨,希望在国民政府统一指挥下,精诚团结,奋勇杀敌,为民众利益奋斗终身,完成总理遗愿,完成国民革命,完成世界革命! 北伐中的黄埔学生“不知什么是生死”,仅用10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胜利,让群众看到了这是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思想军”。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黄埔军校的教官、学生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大力弘扬爱国爱民、勇敢善战和团结协作的“黄埔精神”,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及各战线上忘我奋斗,相继发起了震惊中外、气势恢宏、空前惨烈的淞沪抗战、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台儿庄之战、武汉会战、滇缅之战等著名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彻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吹嘘和狂妄骄横的炫耀。历史事实强烈地传递了这么一个信息:黄埔精神鼓舞了黄埔同学任何时候都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勇于抛弃自己的一切,一心从事革命的事业。在这种精神的灌输和影响下,黄埔军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战无不胜,军校因此名扬海内外。
      综上所述,黄埔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革命”,“团结、卫国、爱民、牺牲、奉献”是黄埔精神的具体体现。黄埔精神就是爱国的精神,就是革命的精神,也是孙中山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如今,黄埔军校的历史虽然仅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但黄埔精神却代代相传下来了。它在两岸的沟通与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时指出,要以政协委员为主体,以河洛文化、书画艺术、京昆艺术、妈祖文化、黄埔精神为纽带,赴台举办展览、演出、研讨等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与台湾有关团体互访活动,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天下黄埔是一家”,相信黄埔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会产生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安体诚:《什么是黄埔精神》,《黄埔日刊》1926年9月23日。
      ②安体诚:《什么是黄埔精神》,《黄埔日刊》1926年9月23日。
      ③陈以沛等:《黄埔军校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7页。
      ④陈以沛等:《黄埔军校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388页。
      ⑥廖仲恺:《革命党应有的精神之申义》,载《廖仲恺集》1926年版。
      ⑦方鼎英:《方教育长言论集》1927年版,《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概述》。
      ⑧《入伍生之军事教育要则》,载1936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
      ⑨《入伍生之军事教育要则》,载1936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
      ⑩蒋中正:《诫勉东征将士令》1925年2月4日,载《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
      《青年军人》第二期,1925年版。
      《中国军人》第二号,1925年3月2日版。

    相关热词搜索: 黄埔军校 人才培养 精神 影响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