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他山之石”能把人“砸”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时间:2019-03-22 03:28:1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在中同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能不能攻玉,我不是很清楚,但我真切地感受到,过多的“他山之石”真的可以把人“砸”死。   让我们先领教一下“他山之石”的厉害。当我翻开2004年10月7日的《南方周末》时,简直被堆积如山的他山之石惊得目瞪口呆,从一,版开始浏览下来,洋人的文章或写洋人的文章,再或者自称“似洋鬼子”写的文章依次为:《警惕专业权威型傲慢症》(谈《哈耶克传》)、《用镜头寻找没有痕迹的浩劫》(记录同际记录片展)、《土本典昭:真相是记录片的基础》、《契可夫走上前台》、《不谈邪恶――科可、肖特与上海》、《雷石东:任中国的十年一日》、《雅斯培与梁任公》。另外,还有旅美知名华人作家丁林的专栏文章以及介绍在美国当教授的薛涌其人其义的大块文章。这期的“周末”很有一点《环球时报》的味道了。
      无独有偶。我又顺手抽出一本2003年第12期的《读者》,开篇的卷首语就是法国人阿尔贝特的文章,接下来是法同路易・达美的《蟋蟀》、英国作家的《善待地球,善待生灵》、挪威作家的《从牛痘到抗生素》……我不想再举,这样列下去不仅会让人讨厌还陡增几百字。反正外国人写的文章和由中国人写外国人的文章比比皆是,仿佛要把他山的石头都搬来攻中国的玉似的。多年前我就写过一篇《从“时髦词”到“洋名人”》,那文章的大意是说,人们也许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在我们的报刊文章中,常常出现“怪圈”、断层”、“碰撞”、“误区”、“回归”、“积淀”、“倾斜”等诸如此类的名词术语。进入90年代,“时髦词”虽然仍不时出现,但是毕竟不如“洋名人”来得风光。所谓“洋名人”是指外国的名人名言大量充斥时下的文章。现在有一种倾向,作文章也好,赠言也好,“洋名人”纷纷向我们走来,洋名言风光无限。一篇随笔《没有必读书》,文中“洋名人”之多,令人咋舌。为了让卖者见识见识,我把这篇随笔中出现的“洋名人”按“人物出场”顺序排列如下:萨特、弗洛伊德、尼采、巴赫金、黑格尔、福科、德里达、马丁・布伯、托尔斯泰、梅里美、胡里奥、伊格莱亚斯一路、柏拉图、乔姆斯基、康德、罗曼・罗兰。不怕献丑,上述“洋名人”抑或洋名词,有的我已熟悉,但更多的是闻所未闻,不知他们是哪方人士。不过。有一点我是清楚的,那就是他们都洋里洋气,是名副其实的“洋名人”。从上世纪80年代的“时髦词”到90年代的“洋名人”,其中透着一哄而起、盲口趋赶时髦的不良文风,难免有哗众取宠、以洋为美、投机取巧之嫌了。
      十几年过去了,应当说,“洋名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且内容更丰富了。我们经常有幸读到这样一些励志文章:一段外国故事加几句感慨等于一篇美文。比如先讲一个不知从哪里抄来的发生在外国人身上的故事,最后说这个人就是谁谁,然后教育我们说,这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呢?于是完成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每当看到这样的“石头”,我都想到林徽音60多年前在《“崇洋”与“迷旧”》一文中说过的话:“要鄙视自己,便尽量崇拜欧美:西洋人的随便的一句话,或者随便的一个行为,都被看得很神奇,是值得被仿效的,而有时甚至崇拜得但愿自己就是那个外国人。”真是入木三分。
      开放的中国,肯定要与世界广泛交流,“洋名人”我们要知道一些,“洋文章”我们要读一些,“洋思想”我们要吸取一些,等等等等,“他山之石”也许是可以“攻玉”的吧。但我还想,如果是太多的“石头”一股脑儿涌来,闹不好能把人“砸”死,请我们的作家、翻译家,特别是旅美作家手下留情。不然,再被纷至沓来的“石头”砸下去,别人不知怎样,我可要晕头转向、找不着北了。

    相关热词搜索: 他山之石 把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