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修辞之倒装】修辞倒装

    时间:2019-03-10 03:23:3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引子】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诗。这句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大雨将至的山村景象。除了数词、方位词运用得好外,它最主要的特点是运用了倒装的修辞方法,本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意思为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预示着大雨将至。天外稀星表明时间已是下半夜,快要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这句诗接连运用倒装的修辞方法,真是于平板中生变化,化平淡为新奇,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基本概念】
      倒装,是一种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一般的解释是颠倒正常的语法顺序,以强调句子中的某些部分。倒装是指有意颠倒语句在语法或逻辑上的次序的修辞方法。也就是说倒装是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有时刻意颠倒句子成分或分句的一般次序,把句子的一般次序变为特殊次序的修辞方法,是一种用颠倒词序来加强语气、协调音节或错综句法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大多表现在诗词对联中,在现代文的写作中运用得也极为广泛。
      【基本分类】
      诗词往往因为格律的要求或意境的需要而打破正常的语序,也就是使用倒装的修辞方法。具体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语后置,即谓语放在前面。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句话的语序应是“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二、宾语前置。如:“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句话的正确语序应是“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三、主宾换位。如:“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这里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四、定语后置。诗词曲定语的位置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移前挪后。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话中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
      对联中也经常运用倒装的修辞方法,词序安排的前后颠倒是为了协调平仄,或为了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或为了顿挫,形成某种气势和风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定语与中心词倒装。如:“红杏一枝,莺歌燕语;碧桃满树,日丽风和。”正常语序应是“一枝红杏”“满树碧桃”,让作定语的数量词居后,中心词放前,是为了协调句脚平仄。
      2.动宾倒装。如张伯驹挽毛泽东联:“覆地翻天,纪元重开新史;空前绝后,人物且看今朝。”本是“重开新史纪元”“且看今朝人物”,将宾语拆开分置后,既强调了“纪元”“人物”,又强调了“今朝”“新史”,使全联有一种虬枝盘空的气势。
      3.主谓倒装。如郭沫若题陕西大厦联:“勉哉,吾党二三子;猗欤,广厦千万间。”本是“吾党二三子勉哉;广厦千万间猗欤”,这样倒装,突出了“勉哉”“猗欤”,使行文多了一点波澜,并且避免了联脚上平下仄。
      写作时,为了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文意表达的效果,作者经过巧妙安排,将文句的顺序颠倒,使原本平板的文句产生变化;或是把熟悉的普通语句变成新奇的语句,给读者一种新鲜、活泼的感觉。这种有意颠倒文法顺序的做法,其实就是倒装的修辞方法的运用。
      【注意事项】
      倒装并非可以随意地颠倒句子的顺序,如果为了使自己的句子显得非同凡响而刻意改变句子的结构,就不可取了。运用倒装的修辞方法尤其要注意不能产生语病。
      【跟踪训练】
      1.请列举两句运用了倒装的修辞方法的诗词。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属于诗词运用了倒装的修辞方法中的哪一种类型?试作分析。
      3.请运用倒装修辞格拟写一副对联。
      4.请把下面两个句子变换成倒装句。
      (1)我的朋友,算了吧!何必跟他斤斤计较呢?
      (2)爷爷!您还记得吗?那儿有我们俩的笑声,那儿有我们俩的故事。
      5.请运用倒装的修辞方法写一段50字左右生动、鲜活的情景文字。
      本版参考答案见下期
      
      第50期参考答案
      《〈诗经〉〈楚辞〉的阅读》
      阅读训练一:
      1.“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二句,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既赞美了环境的优美,又暗示了主人的品格高洁,语意双关,内涵深厚。
      2.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只列举,无分析)
      3.弄璋之喜,弄瓦之喜(璋,美玉;瓦,纺锤)。
      文言文参考译文
      涧水清清流不停,南山深幽多清静。有那密集的竹丛,有那茂盛的松林。哥哥弟弟在一起,和睦相处情最亲,没有诈骗和欺凌。祖先事业得继承,筑下房舍上百栋,向西向南开大门。在此生活与相处,说说笑笑真快乐。绳捆筑板声咯咯,大夯夯土响托托。风风雨雨都挡住,野雀老鼠穿不破,真是君子好住所。宫室如�甚端正,檐角如箭有方棱,又像大鸟展双翼,又像锦鸡正飞腾,君子踏阶可上登。庭院宽广平又平,高大笔直有柱楹。正殿大厅宽又亮,殿后幽室也光明,君子住处确安宁。下铺蒲席上铺簟,这里睡觉真安恬。早早睡下早早起,来将我梦细解诠。做的好梦是什么?是熊是罴梦中见,有虺有蛇一同现。卜官前来解我梦:有熊有罴是何意,预示男婴要降生;有虺有蛇是何意,产下女婴吉兆呈。如若生了个儿郎,就要让他睡床上。给他穿上好衣裳,让他玩弄白玉璋。他的哭声多洪亮,红色蔽膝真鲜亮,将来准是诸侯王。如若生了个姑娘,就要让她睡地上。把她裹在襁褓中,给她玩弄纺锤棒。长大端庄又无邪,料理家务你该忙,莫使父母颜面丧。
      阅读训练二:
      1.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2.屈原在诗歌中经常写到自己的穿着、配饰与众不同。常常以香草自饰,以美人自喻。这表现了他不与凡俗同流合污、清高孤傲的品性。屈原不仅外在的装束不入凡俗,更因内心的傲岸为小人所痛恨,不容于世。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自幼就喜欢这奇伟的服饰啊,年纪大了爱好仍然没有减退。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却高视阔步置之不理。坐上驾着青龙两边配有白龙的车子,我要同重华一道去游仙宫。登上昆仑山啊吃那玉的精英,我要与天地啊比寿,我要和日月啊同样光明。可悲啊,楚国没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水了。
      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让我的马慢慢地走上山冈,让我的车来到方林。坐着船沿着沅水向上游前进啊,船夫们一齐摇桨划船。船缓慢地不肯行进啊,老是停留在回旋的水流里。……
      尾声:鸾鸟、凤凰,一天天远去啊;燕雀、乌鹊在厅堂和庭院里做窝啊;露申、辛夷,死在草木丛生的地方啊;腥的臭的都用上了,芳香的却不能接近啊。黑夜白昼变了位置,我生得不是时候啊。我满怀着忠信而不得志,只好飘然远行了!
      阅读训练三:
      1.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人们把这种现象称做“七月流火”。“七月流火”不是表示天气炎热,它的真实意思是说天气渐渐转凉。
      2.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天气一天天变凉。到了十二月,寒风凛冽是一年最冷的时刻。而奴隶们却没有御寒的衣服。正月开始修理农具。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看着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田官感到很高兴。《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情形。
      3.本诗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全篇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七月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南边地。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要随贵人嫁他乡。
      阅读训练四:
      1.《诗经》“六艺”,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本诗每节前两句都是借景起兴,引出第三、四句主人公彷徨间不忍离舍家园远去的描述。
      2.诗的开头以遍地茂盛的黍稷起兴,从所写景物来看,属于“乐景”。这种写法属于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景越乐,情越哀。黍稷本是行役途中最常见的植物,地里长满了庄稼,本是一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诗人慢慢地走在小路上想到自己的家乡,心中便不由得生发忧伤和痛苦之情。
      3.黍离之悲。
      文言文参考译文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烦闷方寸乱。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慌乱如醉酒。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郁闷如噎食。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知识检测》
      1.C(A项“癸”应读“guǐ”;B项“乐”应读“yào”;D项“禊”应读“xì”)
      2.A(“不忍卒读”形容文章的内容悲惨动人。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3.A(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4.B(A项“其”,第一个是代词,“自己”的意思,第二个是代词,他们的意思;B项“之”均为助词,的;C项“所以”,第一个是“……的缘故”的意思,第二个是助词,表方法;D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在”的意思,第二个是介词,“对”的意思)
      5.D(D项是状语后置,其余均为宾语前置)
      6.D
      7.A(B项班固是东汉人;C项《橘颂》的作者是屈原;D项“湖光”一联写的是范仲淹)
      8.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说明。从变的角度,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语言表达新题型之诗歌仿写》
      1.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坚忍把苦难的门推开了/真诚把爱的门推开了/爱把生活的门推开了/到处是开门的声音
      2.韵儿甜/调儿悠/百鸟听了哑歌喉/歌不断/情似酒/醉得山野披彩绸
      3.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哗啦啦地流着,/小声地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儿呢?/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挺着身子使劲地往上拔,/小声地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
      4.我们见面的时候/谈论新诗/也就是谈论欢喜
      什么是欢喜/从古至今是个谜/现在才知道/是心灵的默契/是产生共同的话题
      5.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世界
      6.也许,只能是这样/攀缘却达不到峰顶/也许,只能是这样/奔流却掀不起波浪
      7.我愿/我是一首/你没有听过的乐曲/听了/还想再听
      8.给我你的温暖/不是在春回大地的时候/给我你的支援/不是在山巅欢呼的时候
      9.别等/那一缕温馨的风/向你吹来/吹来了/如果已不再温柔
      10.如果,你是山岭/我乐意是装点你姿容的青草
      《修辞之对比》
      1.B(B项使用的是对偶)
      2.D(其他三项都是衬托)
      3.C
      4.对比。第三、四两句用“无定河边骨”同“春闺梦里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枯骨,一边是战士。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表现了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死者和家人的深切同情。
      5.诗歌把长年辛劳而陋居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者作对比,表达了死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6.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指出了该感冒药区别于其他感冒药,白天与黑夜分别服用的最大优点。
      7.对比。通过司机和老汉的言行对比,写出了司机的蛮横无理,写出了老汉的据理力争、机智幽默。
      8.前一段是主人公首次到边界的眼中之景,后一段是日子久了后眼中之景。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主人公由开始的热情洋溢、激情四射变成了后来的无奈、厌倦。通过自然环境的对比描写,成功地展示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9.该句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把“战士”和“苍蝇”这两样本质相对的事物作对比,把美与丑的对立揭示出来,使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

    相关热词搜索: 倒装 修辞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