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扫除平庸 妙用移觉:平庸

    时间:2019-03-01 03:30:0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平庸是写作的大敌。平庸的诗文,如同沙滩上的沙粒;而出色的诗文,则好比大海中的珍珠。写诗、作文如果流于平庸,那么写出来的东西也就不会有多少人欣赏。平庸的表现一为“俗”,二为“熟”。所谓“俗”,就是流于一般化,平淡乏味;所谓“熟”就是雷同化,千人一面。俗和熟的诗文是提不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来的。试想,语言平淡直白,人云亦云,没有个性、没有创新的诗文,怎么会撩人情思,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呢?诗文失去了读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纵观古今光耀千古的诗文名作,它们或者构思独辟蹊径、出奇制胜,或者语言精练含蓄、清新优美,或者思想充满睿智、光彩照人。
      怎样使自己的诗文语言有创意,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呢?移觉的妙用就是其中成功的经验之一。
      移觉,也就是通感。它的特点是以此一感觉去形象地描摹彼一特定的感觉;它将一些平常人们不易把握的、抽象的事物变成可感的具体形象,使读者易于接受并产生愉悦的审美情趣。移觉的妙用,能力扫平庸、出奇制胜。
      古今许多诗人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唐代诗人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中有“晨钟云外湿”一句,钟声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却被雨水打湿。这里作者将听觉、视觉、触觉相通,营造了一种奇特的氛围。宋代词人赵彦端的《谒金门》中有“柳岸晚来船集,波底斜阳红湿”一句,也用了移觉,火红的夕阳也被波浪打湿,创造出了一种新奇的感觉体验。唐代诗人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中有“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一句,洞庭无知,西风竟然“吹老”了湖水,银涛雪浪宛若湘君白发满头。诗句妙将触觉、视觉融为一体,似是无理却又妙意无穷。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也妙用了移觉。红杏枝头繁花竞放的景象人们只能看得见,但作者却通过听觉来表达,使人们仿佛听到了春的呐喊与歌唱,将明媚的春光写活了。当代诗人公刘在观看《李慧娘》之后写了一首题为《人之歌》的诗,其中奇言妙语串联如珠:“英勇的弱女子,你这不倦的云,为什么飘了七百年,又来塞满我的心?―――碧绿的天真,惨白的悲愤,旋风一般的形体,火焰一般的声音!”诗句将视觉、听觉、感觉融会贯通,构成奇妙的意境,让人油然而生清新的美感。
      移觉技巧的运用,在文章中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王小玉说书时听众的感受,就是用了移觉的手法。“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里用具体的触觉、味觉、视觉来描绘较为抽象的感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结尾处写道:“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作者将听觉的感受形容成视觉的感受,将祥林嫂在别人的祝福声中悲惨死去的典型气氛烘托得更为凄凉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这样描写荷花香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幽雅淡远的荷香比作渺茫悠扬的歌声,取得嗅觉听觉互通的效果。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中写道:“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将视觉、嗅觉和感觉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总之,移觉能使人五官开放、互通信息,全方位立体地感知客观事物。移觉运用得当,确能力扫平庸,使语言新颖别致、生动感人,同时也更能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热词搜索: 妙用 扫除 平庸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