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王兰教学流派的形成过程:艺术流派形成的三种类型是什么

    时间:2019-02-25 03:26:2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王兰老师1951年秋到南京市兰家庄小学(现北京东路小学)任教,1955年调南京长江路小学至今。时光飞速流逝,王兰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上已快要60年了,而长江路小学则是她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最值得回忆与寄托的地方。直到现在,王兰老师每天上午都准时上班,学校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专门设立的“王兰办公室”也是从来没有中断过教学及教学研究工作。王兰的身影和当年一样,总是那么忙碌又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王兰老师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成长起来的一代名师,王兰教学流派的形成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王兰教学流派的基础
      
      王老师的学历并不高,她仅仅于初中毕业后接受过一年师范教育。后来考上邢台女子师范,因抗战爆发未能报到就读。王老师自己也说过自己当老师的基本条件并不强,但王兰从走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以对自己近乎苛刻的态度认真教学。每次上课,“课堂上准备要讲的话我几乎是一字一句都写在教案里,反复琢磨:睡觉前背教案,早晨起来再回忆一遍,走在路上还想着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对斯霞老师、王兰老师都曾有过专门研究的《江苏教育》杂志资深编辑储继芳说过:“听完王兰老师的课,我的第一印象是,语言很流畅,表情很丰富,很有艺术色彩,不简单。”从王兰老师参加工作一直到“文革”前,特别是从1960年开始,王兰老师承担了江苏教育厅推行的五年一贯制教学改革试验任务,并参与编写省编五年一贯制新教材。王兰老师教改成功的经验为她成为名师以及名师声誉的鹊起起到了助推剂的作用。在十年浩劫的“文革”期间,王兰老师虽然没有停止教改试验,但“文革”还是对正常的教改试验形成了干扰和冲击。
      
      20世纪80年代王兰教学流派的雏形
      
      真正迎来教改的第二个春天是“文革”结束后,也就是在那时,王兰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这是对她过去教学工作的最大肯定,同时,王兰深感自己的责任更加重大。改革开放是科学的春天,也是教育的春天,时代赋予了王兰老师更重要的使命,时代也给王兰老师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追求教学艺术,特别是追求课堂教学艺术是王兰老师每天都在用心思考的事情。王兰老师的教学艺术,有人说是完美主义。什么叫完美,其实王老师认为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效果就是像《礼记・乐记》中所说的“其声和以柔”。上课就要像音乐中的“声和”,这就是艺术的完美。
      1985年,长江路小学确定“创设最佳环境,探索最优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促使学生整体和谐发展”的实验研究,这个实验后来在南京市简称为“和谐教育实验”。王兰老师任课题的负责人,要统领语、数、音、体、美各科搞和谐教育实验,难度不言而喻。而王兰老师却以她特有的敏锐与智慧,认为这是培养年轻教师的最好途径和舞台。在李国材校长的倡导和支持下,当时的年轻语文教师刘军明确成为王兰的徒弟和助手。刘军老师不但直接担任实验班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且协助王兰老师做好全校各科的协调工作。
      “和谐教育实验”这个课题几乎把所有的学科都打通了。长江路小学的教师今天回忆起那段岁月,仍然会感慨万千,也为此自豪。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在社会呼吁人才需要全面素质的今天,在近日沸沸扬扬的争论文理分不分科的热点话题前,长江路小学和王兰老师的教育前瞻性和预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谐教育实验”其本质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完全相通的,仅从这一点看,王兰“和谐教育”思想不仅有理论上的探索更有教育上的实践意义。而王兰“和谐教育”思想本来就来自于实践,对它有所总结,有所探索,便能更深入地指导实践。毫无疑问,这一切都会成为学生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
      另外,王兰老师的汉语拼音教学是独创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她和刘军老师一起探索如何把自己在拼音教学方面的特色与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经验结合起来,并获得了成功。
      改革开放年代里。王兰老师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仅仅教学改革成果迭出,而且在她的带领下,形成了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教改的方阵与团队。王兰老师以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培养一代又一代年轻教师的任务。更可贵的是王老师培养年轻教师总是站在学校管理的整体层面上,既身体力行,又积极向校长建言献策,从而以一个群体的状态对其进行培养,
      
      20世纪90年代 王兰教学流派的完善与走向成熟
      
      王老师是真正意义上的退而不休。1998年,已是古稀之年的王兰老师已退休三年,但她以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刘军老师一起设计了《雨点》电化教学研究课。《雨点》一课以设计新颖、教学灵活、内容充实的特点得到大江南北许多教学专家的好评。在这一成果的基础上,她和刘军老师又作进一步探索,和南京市电教馆合作,设计了《雨点》一课的多媒体课件,使《雨点》的课堂教学宽度加大,课堂效率更高,为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香港教育代表团看了刘军老师的这一课,特邀她赴港作示范交流讲学。
      长江路小学的“王兰办公室”不是名师名校的“形象工程”。在这个阶段,王老师实际上更加忙碌了。王老师敏锐地捕捉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以及知识爆炸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教育的背景和教育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王兰老师与时俱进,更注重在宏观的层面上审视教学改革,把握教育走向,以自己的行动引领和带动全校的学科教学改革。王兰老师认为学校也要以科学发展的思想把握教学改革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本。在这一基础上。王兰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上更注重统筹、整合、叠加、辩证。王兰老师近60年的教学实践,是经验,也是感悟,正如杨振宁教授60多年的物理学习,这是一个从经验走向文化,从单一学科走向哲学门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恰恰对应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这不是一种巧合,也不是一种附加。
      在教育的岗位上,王兰老师用60多年的努力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显现了生命的品格,昭示了生命的价值。这是和谐教育思想的要义和精髓。这个要义至少能够给我们如下启示: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专业的成长和爱岗位爱事业是紧密相联的,从来就没有不敬业的专业成长:对完美教学艺术的追求就是对高尚人生志趣的追求。教学的艺术涵盖着审美的意趣,更涵盖着高远的人生境界;王兰老师的和谐教育思想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对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高远的教育境界不懈追求的统一体,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实现其主体价值的不竭动力。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但王老师并不认可培养年轻教师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师傅带徒弟。王兰老师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也体现了“和谐教育”的思想。王老师认为教学不是工厂里的机械操作,培养年轻教师既有承前与启后的关系,也有保持传统与开拓创新的问题。不要说教育思想,就是一个人的教学方法,王老师所奉行的还是讨论与探究。王兰老师最早研究实验的是和谐教育,培养年轻教师如何达到“和谐”。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春秋时代“和同”是一个互为对立的术语,同谓单一不二,无所差异。和能生物,同无所成。王老师很赞成古人的这些见解。王兰老师对年轻教师既严格要求,同时又鼓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大胆走创新的道路。王老师认识到,自己和年轻教师也要“和而不同”。于是,新的事物就产生了,这在王兰老师的第一个徒弟刘军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事实上,刘军老师不但能独当一面,而且上课、教学、研究都有了自己的风格与特点。
      如今,刘军老师早已成为知名特级教师。如果说王兰老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那么,她退休后则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年轻教师的代际传承、持续培养的思考与行动中。现在的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被视为得到王老师亲传的宋建玲、薛莉、钱辞苑、马超俊、秦钰……他们中间最年轻的可算得上是王兰老师的第四代徒弟了。

    相关热词搜索: 流派 过程 教学 王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