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诗歌 > 正文

    中学生要多读些诗|适合中学生读的诗

    时间:2019-02-19 03:22:2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欣赏诗歌,要正确而透彻地理解原诗,这理解,有时就不是仅凭盯着那几个文字所能达到的,也不是单靠主观想象而能还原的,因为那诗有着特别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特定际遇的蕴含,这些都有赖于“博”的帮助。
      【关键词】中学生 多读诗词 博学
      【中图分类号】A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73-01
      
      由于诗歌的简约性,作者有时需要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或人生经历,加以高度地提炼与概括。我们欣赏诗歌时,除了像谢冕先生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中提出的要“泡”、“猜”、“补”以外,我以为“博”也十分重要。欣赏诗歌,首先要正确而透彻地理解原诗,这理解,有时就不是仅凭盯着那几个文字所能达到的,也不是单靠主观想象而能还原的,因为那诗有着特别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特定际遇的蕴含,这些都有赖于“博”的帮助。对于像杜甫这样以“诗史”而著名的诗人,这点尤为重要,因为他的大量诗歌,有着内在的联系性与相互补充的应照性。诗人的作品像一棵大树,树有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树的内部的汁液是流通的。一枝动,百枝摆。孙绍振先生在解读杜诗时,有着这样的指点:要防止孤立地封闭地分析,分析要开放。最好把作品放在系统中,在多方面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分析,才有可能深入。以前教学杜诗时,正是由于对杜诗知之甚少,只能就字面作一些解释性的说明,最多凭借教参之类人云亦云地搞点所谓的扩展发挥,这样常把一首内涵凝重的诗干瘪华了,从而使诗失去了应有的艺术感染力,当然更难形成独立的见解,使教学往往流于肤浅和幼稚。
      例如对《旅夜书怀》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二句,他人有两种相对的见解,一种是:上句“自谦”,下句“自解”。“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一种认为这二句是反语,正过来说是: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要判别,就不要把自己的思维囿于这几个文字上,而应对杜甫的理解与经历有所了解。对于“诗”与“官”,杜甫一生都有钟情,但二者谁主谁管,杜甫有过清楚地表明:“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拥有这样杰出的文才,其目的在于“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当现实阻隔理想时,他只好“沈酒聊自遣,放歌破愁绝”。诗对杜甫而言是为了抒发郁积的情感,而非最高理想。当他九死一生从长安逃往凤翔行在所而被授官时,他是“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当他上疏营救房�而触怒萧宗后,在《北征》中,他沉痛地陈述了自己遭冷落,受排挤的悲伤情怀:“虽无谏诤姿,恐君有遗失”“挥泪恋行在,道途犹恍惚”。这样看来,他的“休官”,其因不在“老病”,他的因文章而名著,也非理想的初衷。“名官”两句,是作者对二者错位的无奈而苦涩的自嘲,却又不便直说,只好藏其锋,曲意道出。
      如《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独酒杯”。这是杜甫对安史之乱后,自己人生境遇的概括。如果我们不联系杜甫在生命晚期十余年间具体的经历,以及期间所遭受的非常人所能忍受的苦难,就无法真切体会诗中那“悲”、“独”、“艰难”、“潦倒”里凝聚的无限辛酸,深深忧虑,难言无奈,未来渺茫,而形成的炽热的沉重。我们只要列出他先北上南下,再东出南征的长长一串客居之地,就深信“万里悲秋常作客”绝非夸张之言,就明白“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含泪的恰当比喻。杜甫在诗中是这样描述他从长安逃往凤翔的:“生还今日事,问道暂时人”“所亲惊老瘦,辛苦见我中来”,“麻鞋见天子,衣方由露两肘”。我们仅看《彭衙行》一诗,就不难理解那“万里”迁徙是何等的艰难:“痴女饥咬我,啼思虎狼闻”。“一旬半雷雨,泥泞泪牵攀。既无御两备,滑衣又寒。有时经且阔,竟日数里巷.野果充糇粮,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此地尚如此,更不要说翻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而进入成都,乘一叶小舟惊心动魄于三峡中的汹涌浪淘而东下湖北。有了这些具体的诗作补充,那些概括性的词语就生动鲜活起来,诗作便有了极强的“感染力”。
      有学生说,杜诗中多有流泪的句子,是否杜甫到了暮年情感变得脆弱起来。甚至有学生认为,对诗不要看得过真。流泪有时是为了增强效果而做的渲染。我们就以《登岳阳楼》为例,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的“涕泗”是如何流下来的,而且流得老泪纵横。先说“亲”,自从萧宗二年(759),杜甫由华州到洛阳探亲与诸弟妹一别后,就成为音信杳无的隔绝。在这战乱流离之世,杜甫无时无刻都被思念亲人浓烈地痛苦着,他从亲情那里得不到一丝的抚慰,而愈感置身天地间的凄苦孤独。“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末休兵”。“海内风尘诸第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再说“友”,此时他的挚友房�、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去世,我们仅看杜甫与严武的情谊,就知严武之死,使杜甫陷入了怎样孤方无援的境地。初到成都,是严武帮助他有了草堂的栖身之处,是严武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当严武离蜀入京赴任时,杜甫骑马月夜相送,归回时,心情异常沉重:“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迫使杜甫离蜀东下湖、湘的原因,就是失去了严武这位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柱。此时杜甫遥望空阔渺茫的天地,该是怎样的孤苦伶仃,形影相吊啊!“老病南征日,君思北望心”,他深陷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痛苦之中。“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这是他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愧疚。昔日,杜甫希望“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永不用”,时至今日,现实是“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而今他站在岳阳楼上向北遥望,“关山北”乃是“戎马”战乱。临死前,他给祖国和人民留下的最怀念和忧虑是:“战血流依旧,号声动至今”。面对国难家难身世难,而又前途一片茫然,就像这一叶孤舟飘荡在这浩淼波涌的水域一样,诗人“凭轩”怎能不百感俱来,涕泗横流呢?
      结束语:有了这些阅读积累,我们教学时便有了底气,有了思路,有了见解,讲诗也便有了感动学生的活力。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对于杜诗教学有个很中肯的建议:“不要依赖教参,要多读杜诗,读二十首不算少,一百首不算多,读得多了才能做比较,才会有独立见解。我们固然很忙,不能苛求系统深刻地研究,但抽点时间,多读些诗,总是能够做到的。
      
      参考文献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出版).

    相关热词搜索: 要多 中学生 读些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