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2019-05-30 03:22: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兴趣是学生各种创造力要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也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的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的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试想一下: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兴趣、热情,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呢?只有顺应学生们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在此粗浅地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 在生活中学习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体会身边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数学知识较抽象,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表演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实际化、生活化。
      利用身边的生活场景,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探究,学生自然对数学有了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在游戏中学习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学习,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数学教学贴近,解决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例如,在上“同类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游戏活动:先让几位学生拿着纸板站在讲台上(纸板上写着ab,-x,+5等单项式),再将另一些写有单项式的纸板发给其余学生,让他们上讲台,根据单项式的特征来“找朋友”,并让学生讲述“找朋友”的依据是什么,最后,师生共同给“同类项”下定义,这样的课堂设计,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使问题情境生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中学”变为“做中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 在情境中学习
      从直观的、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知识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与学生已了解的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复习统计图知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级地震,遇难的人数之多,财产损失之惨重,举世震惊!甘肃省永靖县第六中学学校的全体师生也进行了捐款支援抗震救灾工作,捐款的数额,学校进行了统计(出示表),看到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由于数据来自本校,是真实的,事件也是刚发生过的,学生学起来有劲头,整堂课复习了几类基本应用题和统计图表,从计算自己这堂课的正确率来看,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学数学,学生的兴趣很高,掌握的情况也非常好。实践证明,学生特别乐于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习新知识。
      四 在实践中学习
      动手实践能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还能让学生亲身实践感受到发现的乐趣。
      例如,在讲“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时应先让学生按要求做好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这些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什么?这些立体图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能围成什么立体图形?”
      通过学生实践并讨论,不仅容易获得知识而且清楚地掌握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也是学会探究方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五 在探究中学习
      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主动性、探究性,也没有预习的习惯。教师不能单单地授完课、布置作业就完事了,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学会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话题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简单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给学生一点提示,鼓励他们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推理、查资料、交流等方式解答。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这一章时,在Rt△ABC中,CD是AB上的高线,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那些结论?这样的结论开发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提出了许多结论,如∠ACD=∠B,∠CAB=∠A;△ACD∽△CBD,△CBD∽△ABC,△ACD∽△ABC;CD2=AD·BD,AC2=AD·AB,BC2=BD·AB等。还可以继续深入:如果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命题是否成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又得出了许多命题。如已知CA⊥BC,AC2=AD·AB,求证:CD⊥AB,CD2=AD·BD(成立);已知BC2=BD·AB,AC2=AD·AB,求证:CD⊥AB,CA⊥BC(成立);已知∠ACD=∠B,AC2=AD·AB,求证:CA⊥BC,CD⊥AB(不成立)。可通过一步步的探索,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奇妙,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产生与教师循循善诱及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达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李锦雯〕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