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_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时间:2019-05-30 03:17:3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所谓“点拨”,乃点要拨疑之谓也。“点”明要害,抓住重点;“拨”正谬误,排除疑难。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关键处一点,能使学生对于课文的要旨了然于心;教师在有疑问处一拨,学生便能顺利自解疑难。“点拨”手段的恰当应用是探究优化课堂教学最佳途径之一。下面笔者阐述一下具体做法:
      一 捕捉闪光点,适时点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拨同样要讲究时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有许多意外的“奇想”,尽管有时与课文的学习偏离,但那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教师必须适时点拨。一位教师在教学了《狐狸和乌鸦》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后,出示“乌鸦落寞地站在枝头”的插图。教师先让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时乌鸦的神态,然后选定思维训练点提问:“看着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乌鸦心中会想些什么?”有学生回答:“乌鸦伤心极了,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了狐狸的当。’”也有学生回答:“乌鸦可后悔了,心想:‘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会儿就有肉吃了。’”……众多学生想到的是乌鸦伤心后悔,不断自责。但有一学生却回答:“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了,从没听谁夸过我,今天总算让我听到了。不就丢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这时,教室里一阵哄笑。教师却敏锐地感悟到这位学生是站在与众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随即笑着问:“那么这只乌鸦要是再找到肉,还会让狐狸给骗去吗?”学生回答:“不会了。这回它有经验了,不会再上当的。”老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并借机教导学生:“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关键是如何去对待。过于自责是没用的,应努力改正错误。”尽管这位学生思维活动中展示的与寓意不吻合,但却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也反映出孩子面对挫折的乐观心态。教师善于捕捉其闪光点,适时点拨诱导,会扬起学生个体再创造的风帆。
      二 巧设支点,适量点拨
      点拨在操作时,教师要找准“支点”,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小虫和大船》结尾段只有一句话:“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这句话紧扣题意,又是全文的总结,有画龙点睛之效。在学生搞清题意中“小虫”和“大船”是怎样联系起来后,教师就把理解课文的思维支点定在结尾段,让学生说说读这一段时应该强调哪个词?有学生提出重在理解“毁”字。教师点拨,还应突出哪些词?有学生提出还要突出“竟”“小”和“大”。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小虫毁大船让人意外”。接着,教师又追问:“小虫为什么毁了大船?怎么会毁了大船?”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寻根究源,仔细阅读全文。这样以文尾之“点”,牵动的却是对整篇课文“面”的梳理,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蓄势待发的情感闸门。
      三 亮出“疑点”,适路点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里的“需要”实质上是一种潜在的创造精神。引导学生的创造精神,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维的轨迹是多向的,对任何问题都善于多方面进行思考;思维又是多元的,主体思维要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层次来思考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对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往往可获得新的发现。
      例如,《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写道:“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由于教师重视,学生大多数理解了下半句的意思,但有一学生提出:“‘我’为什么会受‘骗’呢?”这是教师忽略的问题,对此如何进行适路点拨?教师先给予提问的学生以激励,然后让全班学生再读全文,找出作者两次观察有何异同。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明白了:第一次只注意到枝繁叶茂的大榕树;第二次才发现群鸟嬉戏的景象。老师指着插图上的大榕树,问学生:“你的眼睛真的骗了你吗?”学生回答:“还好,两次观察的结果才使‘我’真正认识到‘鸟的天堂’,才没受骗。”教师:“在这个‘骗’字上,你们悟到了什么?”学生:“认识大自然必须要全面。”这样,在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引导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 瞄准评价点,赏识点拨
      赏识点拨绝不是一声“棒”、一句“真能干”那么简单。欣赏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新型玻璃》教学,便可窥见一斑。最令人难忘的是下面这一教学环节:
      在学生充分自主读书后,于老师让学生说“这课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一学生回答:“这课一共写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于老师微微点头,夸奖道:“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啊!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该生面有难色,欲坐下。于老师热情地鼓励:“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该生思考了一会儿,回答:“本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听课老师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学生为她鼓掌。于老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不就失去了一次显示自己的机会了吗?”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娴熟的赏识点拨技巧,唤醒了学生内存的潜力,使学生的智能活动更灵敏更有效。
      
      〔责任编辑:陈晨〕
      

    相关热词搜索: 点拨 浅谈 新课程 小学语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