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粗粝现实中的温情与力量蒲剧《山村母亲》的文化解读】 蒲剧山村母亲景雪变

    时间:2019-05-29 03:21:5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现实是粗粝的,这既是一种物质意义上的说明和直白,也是精神上的一种暗喻。粗粝是现实中那些荒蛮、丑陋、肮脏、僵硬、断裂、扭曲的环境和体验。粗粝展示了世界冰冷的客观性,对人性和生命的价值形成了挤压甚至吞噬,消解着生活的诗意。
      在艺术中,粗粝和生命意志相对,展现和描绘现实的粗粝,可以为冲突的发生和激化,创设心理逻辑,提供前进动力。如此,人本质中那些积极的因素,就能够迸发力量,显示生命的尊严和崇高。
      蒲剧《山村母亲》正是这样使角色的性格和品质得到生动的表现,从而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戏剧长廊中的杰出母亲形象,让我们体会到粗粝现实中的温情和力量。
      《山村母亲》的故事情节采取了大道至简的方式。但即使是简单的勾勒和交代,几个主要人物命运的苦难和粗粝都表现了出来。
      豆花的儿子全宝的命运是粗粝的。生长在贫苦的黄土高原,尽管他的母亲豆花是操持家务的一把好手,但父亲的早亡使他人生中最自然的情感护佑丧失了一半。全宝在人生抉择上体现出的优柔、妥协甚至是世俗,都和这种从小失怙的体验有关。当全宝要选择大城市就业时,他顺水行舟,希望可以攀附高门,实现人生的重大转变,但是他同时不得不在道德上对母亲深怀歉疚。同时在这个高门大户的都市家庭里,他也在岳母吴香林的威严之下不自如地生活。
      岳母吴香林的命运也是粗粝的,她的丈夫死于交通事故。尽管她对女儿充满深情,但是作为都市市民的优越感,和她性格中的专断、任性、多疑,使她习惯了对女儿的婚姻和家庭进行主观的设计和干预,这不断给全宝和玉莲造成了压力和伤害。吴香林的肆意作为,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现实是,女儿最终找了村里娃而不是她希望的城里人,而且村里娃还隐瞒了有老母在世的真相,因此她也没有找到“全头全尾”没有家庭拖累的女婿。
      但是比较起来,豆花的命运最是粗粝难堪。在那一方累累黄土地上,任是她何等勤劳智慧也无法摆脱贫穷的命运。生一个聪明颖悟的儿子固然是一种安慰,天道不公的是她又很快失去了丈夫,失去了一半天空。这个曾经被痛苦撕裂过心灵的女人,盼到儿子长大成人,考上大学,找到工作,这像是生命中的一次崭新的日出,但是她无法想象的是她只有假装不在世上,儿子才能抓住偶然得到的救命稻草,光鲜地侧身城市人的行列。当她为儿子分忧,进城做保姆的时候,她必须面对吴香林的轻蔑、苛刻和颐指气使。当她隐忍地为了自己享受人伦之乐的满足辛勤料理家务、精心护理婴儿的时候,不想却因家庭丢失银镯而遭到吴香林的质疑。她面临被解雇的命运。她的巨大付出,在这个暗含着财富的鄙视、市场的功利、城市和心理病症的怀疑之下竟然变得一文不值。
      这样的粗粝现实,必须有柔情的滋润、软化和充塞,生活才可以按照期待的样子继续。豆花正是这样怀着满腹柔情迎接僵硬和冰冷现实。因为“母亲”对她来说既是情感的自然生发,也是道德的至高命令。在这种深沉情感的支配下,她不仅维护了自己心灵的充实和自足,也大胆拥抱了儿子全宝带给她的全新的世界,为儿子的家庭生活带来了阳光和温暖。
      她深爱自己的儿子,为了儿子的前途,她可以不计较名分,不计较咒语似的“不在人世”,可以躲在门外看孩子的婚礼。为了为儿子分忧,为了看护小孙子,她可以假扮村妇月嫂,挑起照顾一个大家庭的重负。到最后,即使被吴香林怀疑和驱逐,她还是准备忍气吞声地离开。就是这样一个承受着屈辱和误解的人,她对孙子一往深情地看护,对儿媳无限爱怜,对如此冷漠的亲家母也总是善意地理解和迁就。豆花的情感逻辑就是:只要为了儿子好,什么都可以忍受。这就是母爱。
      全宝是母亲唯一的孩子,也是母亲命运的一个清醒的观察者,他和母亲这段苦情计,换得了他的安乐生活,却增加了母亲的痛楚。这种在亲人痛苦之上的侥幸生活,使得他的内心不断积累着道德的批判和情感的冲突。豆花越是在粗粝的现实中展现母爱的柔情和力量,全宝越是无法承受内心的自责,最终当母亲被扫地出门的时刻,他一声撼人心魄的“妈”,如河出伏流,如岩浆喷泻。至此,母爱的柔情,柔情的力量弥漫了全部舞台,所有剧中人物都打着百感交集的漩涡被携裹进激情的洪流,整个戏剧的时空被灿烂地照亮。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这是母爱的伟大的胜利。
      母亲是人性之光的渊薮。在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中,母亲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神话原型,凝结了这个民族深厚的情感和形象记忆。心理学大师荣格说:“自从远古时代就存在的普遍意象,原型作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使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意象和模式。” 但是,世界有太多的母亲,中国有太多的母亲,一万个孩子心中有一万个母亲的形象,母亲永远是独特的。正是这种独特可能会导致艺术上的风险,那就是过于个人化的人生故事和情感方式,可能和文化底色迥异的观众产生疏离。
      因此,《山村母亲》对主演景雪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没有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过于曲折的故事情节,一个司空见惯的城乡文化的冲突,一个任何人都熟悉和体验着的情感方式,但是却要在这样的空间里挖掘出熟悉而陌生的艺术力量,当然首先是主人公豆花作为母亲的深情大爱。
      景雪变做到了。她用近40年积累的艺术之功,成功地塑造了这位母亲的形象。
      戏曲是综合性的艺术,但歌唱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因为作为表演艺术的戏曲首先是要来抒情的,抒情的极致就是歌唱。景雪变的声腔是一流的,这是她的天赋使然,更是她40年舞台生涯中不断锤炼的结果。她对汉语发音咂摸得细腻入微,对汉语韵律具有良好的诗性直觉,但她并不刻意让观众留恋声音本身的摇曳多姿,而是在情感的流泻中,根据情节和思想的自然需要,自然地变换音质和节奏,从而给声音以跃动的灵魂。在月夜独白的一节,一大段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唱词,将她的内心汩汩滔滔地揭示出来。她的声音时而溪水淙淙,优雅轻灵;时而如长瀑高悬,激切宏放;时而如春风拂面,温柔清新;时而如罡风出穴,遒劲猛烈。蒲剧声腔本身就具有铿锵豪迈和温柔婉转兼具的特点,经过景雪变的进一步创造和提升,这种声腔的变化更加被游刃有余地用来精微地雕刻人物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物形象的内涵。
      蒲剧在中国四大声腔系统中,是最擅长用做工的。作为蒲剧艺术界的一流演员,景雪变自觉地继承了蒲剧艺术的精粹,即蒲剧对戏曲做工的重视和大胆运用。中国戏曲做工的形式是高度程式化的。程式化起到了引导审美判断、积累艺术经验、框定艺术标准的作用,但是程式对优秀的演员是完全开放的。优秀演员在程式的继承和变革中,找到了戴着镣铐跳舞的张力场。景雪变没有一味恪迎合现代戏的表现潮流,而是自觉地追求传统艺术精粹的挖掘和回归,她明确地追求做工的表现和渲染。在出山进城一节,和擦玻璃一节,她把“徐策跑程”和“挂画”的做工程式搬上了舞台,并进行了贴切的加工和改造,使得这两个对交代情节并不重要但对表现人物内心和塑造人物性格却很重要的段落变得陡然生动起来,极大地增强了戏剧的鉴赏性和趣味性,使表演艺术的力量超越剧本凸现了出来。
       《山村母亲》尽管是以大团圆结尾的,但本质上是一部苦戏,是一部源自生活的有血有肉的悲剧,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差异和矛盾。在中国,高考制度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但是从高考的社会文化背景来仔细分析,高考除了带给一部分青年人脱胎换骨的机遇之外,还给乡村社会留下了难以名状的情感空虚和精神断裂。孩子上大学后,嫌弃农村文化的落后和愚昧,做出各种离奇事情的故事很多,有上学后当着同学面不敢认父母的,有娶了媳妇不愿意回家看父母的,有挣了钱不好好赡养老人的,有不愿意让父母上城里安享天伦的。类似这种胚胎型故事在蒲剧之乡晋南的乡下广为流传。种种故事的流传表明:在都市文明的物质繁荣中,隐含着道德和情感的背离和失落;同时也表明在城市化面前,中国乡村社会对自身价值和命运存在深深的隐忧。《山村母亲》的母亲角色正是在这样粗粝现实的背景中,不断释放似水柔情,似海柔情。
      母亲来了,从我们幼年远望城市的山头,孑然一身,沿着迤逦的山路走向我们。
      她挽着干净利落的发髻,身着自制的藏青色对襟短装,挎着那个灰色的棉布包袱,向我们走来。她先是在烈日下步行了一些山路,又乘坐乡邻的四轮车颠簸了一个小时,走出了大山。
      这个城市不可能为母亲的到来准备什么礼节,只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有硬邦邦的马路,只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还有纵横交错的立交桥,还有车来车往的嘈杂的鸣笛,还有五彩缤纷的霓虹灯,这些一定让母亲感到疲惫和眩晕。
      但是母亲心里是暖和的。我们是太阳,小时候是绘画中的太阳,现在是挂在母亲整个天宇的太阳。母亲为她孵化的这个人间美景倍感自豪,她自信地捋了捋头发,在阳光中来到我们的家门前。

    相关热词搜索: 蒲剧 山村 温情 解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