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剩女现象的经济学浅析] 35岁剩女嫁不出去了

    时间:2019-05-24 03:29:5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剩女”作为日益庞大的群体,全社会对其关注度与日俱增。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剩女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剩女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女性错过最佳恋爱时机、对经济要求过高、追求完美爱情等造成的,提出应大力发展婚介市场,宣传正确的婚恋观,促使年轻人理性对待婚姻。
      [关键词]剩女;经济学;市场均衡;搜寻成本;吉芬商品
      [中图分类号]C9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0-02
      
      一、剩女现象概述
      2011年正逢“大光棍节”,相关报道显示,上海市的剩女人数已超过50万,北京市的剩女人数也上升到了50万。如今,剩女已成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社会对其关注度与日俱增。那么,“剩女”一词是由何而来呢?现在在大城市中有这么一个群体,她们年近三十,气质高雅,拥有稳定工作和高薪,但是仍旧孑然一身,社会上称她们是“剩女”。学术界对于“剩女”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有据可查的是教育部2006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将该词作为新词汇收录其中。频繁使用该词的新闻媒介往往将其等同于“大龄未婚女子”,并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加以理解和使用。美国等西方国家称其为“3S女性”(Single,Seventies,Stuck)即单身,20世纪70年代出生,被卡住。如此定义生动却未必准确,实际上,再过若干年3S理论必将不复存在,因为Seventies将延伸至Eighties,甚至Nineties。
      目前全社会对剩女的刻画与描述并不是积极的,认为她们自命清高,要求过高而失去竞争力,所以最终只能被剩下。其实她们中大多数人是无意间被剩下,大学毕业后一心忙工作,没有时间去结交异性朋友,一转眼黄金时间就过去了,工作上步步高升,惟独爱情一无所获。
      针对剩女现象,很多学者从社会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有人提出婚姻挤压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所谓婚姻挤压是指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的数量不平衡,当婚姻市场中男性供给大于需求,即出现男性过剩与女性短缺时,称之为男性婚姻挤压;反之,称为女性婚姻挤压。出现婚姻挤压,导致某一群体数量过剩,出现婚姻困难。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统计,目前中国男性总数比女性多3398万,中国的婚姻挤压现状从总体上来说表现出的是男性过剩,并且大量“剩女”的存在对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其他学者认为剩女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传统婚姻观、社会结构变动、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爱情心理错位等。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剩女现象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对策。
      二、“剩女”产生的原因分析
      1.价格下降的刚性。传统经济学在分析市场的时候采用均衡的概念,所谓均衡就是指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婚姻是男女的结合,从女性的角度来讲,女性作为供给方,男性则为需求方。既然有女性被剩余下来,说明婚姻市场没有出清。
      
      如图1所示,N0为适婚女性的数量。在价格为P*时婚配市场达到均衡,0N*数量的女性获得了婚配,N*N0为所谓的自愿单身主义者。当价格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P*,例如为P1时,就会有适婚女性的供给过剩,即出现“剩女”,用(N2-N1)来表示这部分过剩的数量。由此可以看到,这种过剩并不是女性婚姻挤压导致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要价过高导致的相对过剩,或者说价格下降的刚性,即不愿意降低价格导致的相对过剩。这里的高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以物质衡量的经济条件,即对男性有车有房、有体面的高收入工作等要求;二是难以用物质衡量的“爱情”,即女性持有“无爱不婚”的婚姻观,更强调个人的情感和婚姻的质量。
      现在社会上很多评论认为剩女对男性的要求过高,要求对方必须有钱有房,家庭无负担。其实综观剩女现状,她们中大多数人都有着安定甚至高薪的工作,事业比较成功,对另一方的经济要求比较高也在情理之中。加上很多“剩女”都追求独立与自立,对婚姻中男女的角色也有着新时代女性的诠释与理解,对她们而言,一起供房甚至由女方提供住房都是可以接受的。因此经济问题并不是剩女面对的最重要的一道坎,而是高价的第二个因素——“爱情”,成为婚姻的真正障碍。惧怕无爱婚姻的她们往往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不愿意抛弃或降低自己对爱情的期望。
      2.搜寻成本过高。首先,在大都市里不同行业的人之间很少有交往,在一起交流的机会不多,社交范围较窄,所以当出现婚姻需求时,一般都是以就近原则解决。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这种需求的信息又不能很快传递出去。距离半径扩大,传递信息的成本就要增加。其次,在城市里竞争比较激烈,人们为了生计都各自忙碌,空暇时间有限,放下工作去参加聚会相亲等活动的机会成本和风险较大,这无疑增加了搜寻的成本。第三,现在的婚介所与婚恋网站虽然提供了快捷的途径,但其中真假难辨,甄别信息及中介费用使双方相识的成本高昂。
      3.柠檬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婚姻市场上充斥着“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现象。充当中介的婚恋网、婚介所、电视相亲节目鱼龙混杂,真假难分,市场上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信息不对称,最终使得市场的秩序混乱,沦为柠檬市场,即“次品市场”。这使很多女性寻求另一半的途径变得更窄,成功率变得更低。
      4.爱情的吉芬商品论。商品分为正常商品、低档商品和吉芬商品。正常商品的替代效用和收入效应是正数,其所导致的需求量变化与价格都呈反方向变动。低档商品的替代效用为正,收入效应为负,但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即一个商品降价了,使得其在可替代商品中更为便宜,需求量会变大,这是替代的正效应;但它的价格下跌导致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提高却使得其需求量减少,这是负的收入效应。还有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替代效用为正,收入效应为负,与低档商品不同的是,它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用: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价格越低,需求量越低,这就是吉芬商品。
      德国社会学家穆勒将婚姻的动机概括为以下三种:经济动机、子女动机和感情动机,它们的重要性依据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生产不发达的前工业社会,经济动机是婚姻考虑的首选。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私有制以后,财富的个人产权观念日益增强,子嗣传承成为婚姻生活的意义所在。而到了现代社会,由于个人主义和平等观念的兴起,爱情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婚姻的主题。对于都市剩女来说,由于自身拥有较为雄厚的社会资本,使得她们可以摆脱传统婚姻中对于女性的建构,不再屈服于经济或传宗接代的目的,而是为自我去寻找适合的生活和灵魂伴侣。它是不可替代的,是近乎于完美的情感。
      吉芬商品有两个显著特征,即极小的替代效应和极大的收入效应。现实生活中符合的商品几乎没有。而爱情,真正的爱情是不可替代的,收入效应也是极大。找寻真爱的道路越是艰辛,即成本代价大,价格高昂,剩女们越是要坚持等到那个人出现。
      三、解决对策
      1.大力发展婚姻中介市场,为适龄青年提供一个双向选择的平台,降低搜寻成本。可组织一些相亲会,大型有效的相亲会可大大降低搜寻成本并且提高相亲效率和成功率,同时又不会使参与者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相亲会虽然在一些城市已经流行,但是每年组织的次数还相当有限,因此不仅商业机构要广泛组织,相关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开展活动,提供平台。
      2.规范网络、电视等媒体平台的婚介渠道,确保其真实性与可信度。监管部门应对各个网站、电视节目等进行调查与整顿,确保其真实性,以防弄修作假者扰乱市场,降低市场有效性。
      3.宣传正确的婚恋观,促使年轻人理性对待婚姻。建议那些纯粹是因为对经济条件要求过高而导致的剩女而言,适当地放低筹码,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更多的是婚后两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刚进门时的各种物质条件的表象显现。而对于要求寻找到真爱才愿意步入婚姻殿堂的剩女而言,应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终究是有差距的,过于完美的爱情就如吉芬商品一样罕见。适当地抛弃掉对爱情的条条框框的高要求,就会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参考文献]
      [1]张乐.现代都市“剩女”的社会学透视[J].青年研究,2007(11).
      [2]于宁.“剩女”现象的理性思考与感性解读[J].社会观察,2008(10).
      [3]宁鸿.“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理论界,2008(12).
      [4]雷晓宇.“剩女”经济学[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0).
      [5]姚琳.浅析“剩女”的经济现象[J]现代经济信息,2010(16).
      (责任编辑:乔 虹)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经济学 现象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