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有效追问,成就课堂精彩瞬间|课堂上的精彩瞬间作文

    时间:2019-05-24 03:22: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追问,是教师针对某一问题,为使学生弄通弄懂,在一问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是对学生思维深入活动的有效疏导、控制和指导,它直接指向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过程。有效的课堂追问可以突破教学难点,挖掘文本内涵,激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是从学生出现错误时、学生一知半解时、突破教学难点时三个不同时机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作出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追问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41-02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使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追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有效调控的功能。追问是解读文本内涵的钥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能够有效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追问是点燃思维火花的火石,能够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追问是迷途知返的路标,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有效调整教学策略,向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与指导;追问是师生互动的平台,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比作高塔,那么追问就是进入高塔的梯子。这梯子若能搭好,学生就会更上一层楼,眼界将更开阔,思维将更活泼。
      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追问却常常是一些“还有吗?”“你从哪里看出的?”等乏味的常规性的语言,教师追问形式刻板,无灵动感,缺乏生成性的过程。 为了提升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追问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构建高效课堂,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了有效追问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研活动。在整个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位教师都受益匪浅,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从何时追问、怎样追问的角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追问。
      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旅途中,会发生很多错误。语文课堂之所以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有时跟师生对话中学生的小错误、小插曲是分不开的。如果教师能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教师这样的教学也就充满了智慧,这样的语文课堂也会更有生机和活力。
      下面是我在上《背影》这一课的案例片段:
      生:父亲对我很关心,分别的时候,他嘱托我路上要小心……
      师:孩子,你用错了一个词语。不是“嘱托”,是……
      (生看书)生:哦,是“嘱咐”。(表情迟疑)
      师:这两个词语看起来差不多,可是情味儿大大的不同。“嘱托”是对……
      生:茶房。
      师:“嘱咐”是对……
      生:我。
      师:“嘱托”是叮嘱加上……
      生:托付。
      师:对,托付,把孩子拜托给别人。所以,在临别时,对茶房是既“嘱”又“托”。在第三自然段,对茶房是什么呢?
      (生看书,寻找)生:再三嘱咐。
      师:那个时候还不是分别的时刻,所以“嘱咐”,还没有“托”。但这个词语前加上了“再三”,你看出了什么?
      生:父亲对茶房说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放心。(生心有所悟)
      师:对。这一遍又一遍就是爱啊!临别时刻,对我,则是“嘱咐”了。“嘱咐”和“嘱咐”有何不同?
      生:“嘱咐”感觉更亲切。
      师:想像一下,父亲叮嘱我的内容……
      生:很多很细致。
      师:父亲叮嘱我的神情……
      生:很温和,很耐心。也很急切。怕说不完。
      师:父亲叮嘱我的距离……
      生:他和我隔得很近,不厌其烦,絮絮叨叨。
      师:孩子们,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对子女,才会有真正的“嘱咐”啊。所以,明白了吗,孩子,不能把“嘱咐”读为了“嘱托”。
      (生点头)
      这个片段中的分辨“嘱咐”和“嘱托”就是这样。仔细地聆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地发现学生发言中的误点,把握时机,及时果断追问,提醒他进行辨别,帮助他前后勾连,进行深入对比。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课堂上及时而有效的追问不仅是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展示,也是教师主导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更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实现的表现。
      二、在学生一知半解时追问。
      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限制,很多的问题都被有意识无意识地概念化、简单化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常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学生在学完作品之后,对于作家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往往停留在比较模糊的层面,常用贴标签的方法去解读文本。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对学生的有效追问,引导学生加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
      还是以《背影》的课堂教学为例。
      师:请细读父亲买橘子的文字。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这段文字表现的是父亲的爱。
      师:好!但全篇文章表现的都是父亲的爱呢……请你聚焦这段文字,这段描写,是什么样的爱?
      生:伟大的爱。
      师:“伟大”太抽象也太笼统。
      生:无私的爱。
      师:比“伟大”好。涉及到爱的特点了。但还是比较空。再加把劲儿……表达出此时此地此境的爱的特点。
      生:那……表现的是无微不至的爱。
      师:“无微不至”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父亲为我挑选座位是无微不至,为我照看行李是无微不至,千叮咛万嘱咐是无微不至,决定买橘子为我解渴是无微不至……但此刻,描写的是买橘子的过程,父亲孤身一人爬月台啊,他对谁无微不至呢?
      (生迷茫,低头,答不出来)
      师:孩子,不着急。请你读这段文字。勇敢点儿。
      (生读)师:这段文字,是写父亲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吗?
      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
      师:所以,不能用无微不至。我们走路,是稳稳当当得走。而父亲是……
      生:蹒跚地走。
      师:我们是一脚踏上月台,可父亲是……
      生:爬。
      师:不仅仅是“爬”啊,他怎么爬的,还有哪些动作?他用
      两手……
      生:攀。
      师:如果是身手矫健的你,你不用攀,只需要拉。他的两脚……
      生:向上缩。
      师:锻炼过引体向上的人就知道,脚向上缩,说明……
      生:特别特别费力。
      师:父亲的身体……
      生:向左微倾。
      师:孩子,感受到了吗?因为太用力,父亲的身体已经就要失去平衡了。而且父亲的身材……
      生:很肥胖。
      师:他还穿着……
      生: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师:他的穿着轻便吗?
      生:不,很臃肿。
      师:这样的身材,这样的穿着,这样的动作,父亲是怎样去爱啊?是无微不至地去爱吗?
      生:是努力地去爱。
      师:努力!真好!这个词语比先前的“伟大、无私、无微不至”都好,但是,情感色彩还不够。非常努力,努力到最高程度叫什么?
      生:竭尽全力。(生兴奋)
      师:对啊,孩子,这是竭尽全力地去爱啊!竭尽的不仅是金钱,还有体能啊!买橘子,本来是一件平常事,但是,因为各种客观的原因,对于父亲,成为了一件需要竭尽全力才完成的事,所以,它就感人了。孩子,你自己来总结一下。当朱自清看到这个背影时,他看到的是父亲穿着的……
      生:陈旧臃肿。
      师:也就看到了父亲生活的……
      生:困窘艰难。
      师:也就看到了父亲行动如此吃力背后是身体的……
      ……
      因为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制式化”了,为了应付考试,他们早早地学会了娴熟地应用一些概念化的词语来回答问题。比如伟大、无私、生动、形象等等。这些词语,放之四海而皆准。于是,这些词成为了他们分析课文、回答问题的“万能钥匙”。这种“万能钥匙”的使用,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的简单化、表面化。其流弊之深,危害之大,相信每一个老师都深有体会。要矫正这种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能避重就轻,必须和学生“较真”。怎样“较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有效的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而不是停留在貌似问题已经解决的表层上。学生自然也就在教师追问的引领下,把思维的方向向问题深处延伸,从而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创造出了真正高效的课堂。
      三、在突破教学难点时追问。
      有效课堂要求教师能突破教学内容的难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课堂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课文的难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这些重难点对学生理解课文有重要的作用,是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提问,课堂上要巧妙引导追问。
      上面是我对课堂追问教学实施的一点体验和粗浅的认识。课堂追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当然,在实施语文课堂追问时,我做得还很不够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定要不断地探索、钻研,不断地完善,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多元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得到实际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思想的成熟,最终达成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和谐生动充满活力更活跃着学生思维因子与闪耀学生思想火花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景洪生;王道源 让追问成为预设与生成的桥梁 [期刊论文]《当代教育科学》2007(11) 13页
      2.马淑丹 《把握细节:有效教学的关键》《新课程》2010年10月42页
      3.蒋海莞;陈兆进 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追问 [期刊论文] 《教研天地》2007(02) 62-63页
      4.严华敏 “追问”与“有深度”的课堂《语文教学通讯》2008(12) 16-17页
      5.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93页 吉林大学出版社
      6.《新课程标准(语文)》

    相关热词搜索: 追问 精彩瞬间 课堂 成就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