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带口字旁的汉字与说话有关【让汉字在阅读教学中说话】

    时间:2019-05-18 03:27:4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汉字的失语:阅读教学中汉字文化的漠视与缺失   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识字和写字”的重任。然而,就目前而言,识字教学常常止步于学生能够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字,能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约2500个。汉字成为实现阅读和写作的一种工具而已。对于汉字文化特征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开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汉字文化意义认识的淡漠,教学中注重读写。从众多识字教学的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家对“识字”的理解就是会读、会写。因此,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指导书写,自然成为教学的重点,乃至全部。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识字更是成为一种附属环节,常常被轻视,甚至被移至“课前预习”,课堂上被视作可有可无。对识字教学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教学的技能与技巧,以此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这里的“效率”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识记汉字的量,而对汉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子却很少关注。
      二是对汉字文化内涵理解的缺失,教学中无法呈现。汉字的文化信息其实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没有一定汉字学的基础,对汉字的字理、演变等很难讲清楚。教师培训也缺少这方面的辅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比较准确又浅显地呈现文字的文化内涵。比如,对“未”与“末”两字的教学,只能跟学生反复强调“哪横长,哪横短”。而且,随着汉字的演变和简化,很多信息逐渐被遮蔽或丢失,必须回到原初汉字才能够较好地反映,这也给教师的讲述带来客观上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只见其字,而不见字背后的文化,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
      二、让汉字说话:开发汉字文化内涵的艺术与智慧
      汉字文化内涵的发现必然引发我们对识字教学的重新认识,而且,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同样应该充分发掘,使其形象、美感和文化催发学生的灵性,提升对阅读的理解。然而,汉字特有的灵性与价值,并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字面上的,特别是随着汉字的演变与简化,它需要经过适当的“说文解字”去展现,让汉字在阅读教学中说话。
      1.呈现汉字演变历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文化语文倡导者祝禧老师在教学神话故事《开天辟地》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上课伊始,她写一个字“大”,要求学生用动作表现出来。原来“大”就是一个伸开手臂、岔开两腿,站立着的人。接着,老师在“大”的上面加一横,让学生说说“天”。又在“大”下面加一横,代表大地,原来这就是以前的“立”。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古人要把表示人的‘大’字放在天之下、地之上呢?”由此导入新课《开天辟地》:“今天这堂课,我们将要走进一个关于天与地的故事。”
      祝老师这样的导入设计,充分挖掘汉字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了“大、天、立”这三个字的由来及演变过程,与学生一同发现汉字的表意特征及造字规律,再现了这些字的来龙去脉。学生在表演、想象和讨论中,兴致高涨。而且“天”与“立”这两个字的形象与“开天辟地”故事中盘古的形象十分吻合,为课文中人物形象的认识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一定会激发学生对汉字、对汉语,以及民族文化的兴趣。
      2.解说汉字字理文化,加深学生阅读理解。
      阅读过程中,学生由于阅历、经验等的限制难免会出现一些理解的偏差或错误。教师的讲解虽然可以纠正,却显得生硬,学生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通过关键字字理的解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卧薪尝胆》一课多次采用这样的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教学中,学生对“奴仆”不了解,甚至将他们等同于当今的“保姆”,薛老师做了这样的处理——
      他边画“女”字的象形文字边讲:“这是站着的一个人,这个人弯着腰,很恭敬,就是这样。这个人见到人都要低着头,而且两只手要像老师这样交叉在身前。你猜猜这样的人是什么人呢?”再画“又”的象形文字,并解释:“这是男人的一只大手,这只手一把抓住女人的头发,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奴仆的“奴”字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其实,这何止是一个字,这是一段历史,字中传递是一种文化。学生对什么是“奴”有了非常深刻的感性的认识。
      接着,薛老师用类似的方法讲述了“仆”字,并询问学生:“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说:“生不如死,可能死了都比这样好。”“我觉得那些人不敢出家门,出了门会被人嘲笑、讽刺。”
      面对学生对“奴仆”的不解,薛老师没有通过一般的举例、讲述,而是真实地再现了这两个字的字理,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奴仆的身份、地位,学生感触深刻。学生对“奴仆”有了正确的理解,自然就可以认识到勾践的忍辱负重了。
      3.展示汉字初始形象,强化学生阅读感受。
      形象性是汉字的一个鲜明的特点,由于汉字的演变,在如今不少简化字中这种形象性显得不够直观。教学中,适当地展示汉字的初始形象,可以更直接地帮助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感受。为此,在一堂阅读教学中,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讲的是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面对书稿被盗的厄运,不屈不挠,坚定信念,重新完成史书《国榷》写作的故事。为了引导学生感受谈迁的人物形象,我从体会“厄运”入手,首先出示“厄”的篆书“ ”,结合字的形象理解“厄”:“厂”表示山崖,“ ”表示腿部弯曲的人。人承受着像山一样的重压,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动弹不得,处境十分艰难,这就是“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甚至在讲述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厄”字的呈现,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较好地体会谈迁的处境做好了铺垫。这一设计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以上只是一些粗浅的认识与思考。但是,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而精深。利用汉字可以启迪智慧、激发灵性、传承文化、塑造精神,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新认识汉字,确定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发掘汉字文化的力量,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相关热词搜索: 汉字 说话 教学中 阅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