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高校实践教学及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再认识:高校实践教学内容

    时间:2019-05-14 03:25:4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仅需要高校正视实践性教学的认识偏差,重视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落实,还要把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而且亦需社会各界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予以大力的支持。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1−0029−03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不是数量多的问题,而是综合素质的问题,特别是实践能力的问题。[1]如今,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实践能力的强弱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往往被归罪于大学人才培养过程,特别是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着重要意义的高校实践性教学过程。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高校“实践教学”本身,对制约实践能力养成的因素进行更深入的再认识,厘清我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偏差,探索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实践教学认识之偏差
      实践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的实践观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就是广义的实践教学。广义的实践教学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包括理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狭义的实践教学被看作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范畴,理论教学的任务就是进行学科理论的讲授,是理论的“灌输”,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直接经验的学习,这种学习只能在课外进行。[2]在狭义的角度来看,实践教学就指“实践性教学”,即“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3]实践性教学就是不同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活动,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其功能在于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及社会调查等就是最典型的几种实践性教学形式。本文着重于从狭义的角度对高校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探讨。
      1. 忽视“实践教学”的双主体
      教学,顾名思义应包含教和学两个方面,既包含教师“教”,也包含学生的“学”。大家对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理解得很透彻,即同时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听”。教师的“讲”、学生的“听”都融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之中。理论教学中的教师“教”的经典表现形式就是“讲”,教师提前做好上课前的备课工作。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得较多的是教师不能满堂灌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但对实践性教学,不少教师认为实践是学生的事情,在校内实训室的教学中,他们只是在一旁“观”,学生“动”。诸多实践性教学中“教”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就缺失了,特别是一些校外企业的所谓实践性教学,学校没有向企业推荐具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与计划,企业也没有指定专人对来企业完成“实践性教学”学时的学生进行“教学”的指导,实践性教学中的“教”字完全缺失了,校外顶岗实习变相成为廉价劳动力的出租。
      2. 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客观现实性
      实践教学,特别是安排在校内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进行的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性教学,学生使用仪器、设备及工具等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根据书本内容,根据教师的安排,而不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安排的实践,与实际脱节严重,这是造成大学生感叹“用非所学”、甚至厌学的重要原因,这也就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所说的“被动实践”。何谓被动实践?即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教师制定的,学生在教师规定的框架中,沿着既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这种实践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难以深刻,并影响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4]而在人本主义者看来,如果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因此脱离社会现实的教学对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的方式和内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事实上,实践本身意味着贴近现实,像我校组织的工商模拟市场活动,虽然也是在校内进行,但因为该项活动完全按照经济实体的经营运作程序进行,包括模拟工商企业注册、参与摊位竞投标、真实经营、依法纳税、获利情况报告等。两周的活动搞下来,学生不仅了解且体验了真实的企业经营过程,而且充分地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氛围,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过于强调“实践教学”的终极目的
      综观众多有关实践教学的论述,有一种好高骛远的趋向,强调实践性教学的终极目的,忽略了实践性教学最朴实的意义。似乎把实践教学的功能架空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空中楼阁之上,而能力培养的台阶却被忽略了。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非常反感“实验是要验证理论”、“知识的积累是有效实践的基础”这样的论调。事实上,一切实践活动都起于相关知识的储备、实践动机的激发,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缺乏动机、兴趣,就不会有主动的实践,更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笔者认为除了在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各教学领域中广泛注重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和兴趣,践行实践教学思想外,高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体验”“验证”“认知”和“职业准备”等意义亦不容忽视。比如我校安排的专业实践认知课,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工作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不要求学什么,也不要求验证什么;实践性教学还要发挥其验证之目的,如通过实验验证、检验及消化已学理论知识、技能等;实践教学是获得默会知识及技能之必经途径,“实践之通过工作进行教育”,即从做中学,是一个学习未知东西的过程,“实践性教学的职业准备之意义”,即为进入某一种职业做好准备,如当前极力倡导的就业实习一体化的思想,“大综合、大实践”通过实习,实现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学生通过实习这座桥梁实现就业。
      二、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原因及改进策略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质就是大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刘兴亚认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常可分为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般实践能力包括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工具利用、自我学习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和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运用在校期间已经积累的丰富知识,独立地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新问题、攻关新课题的创新能力。[5]实践能力的养成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更离不开实践机会的创设。因此,除上述对实践教学认识偏差的原因之外,学生专业兴趣不浓、专业实践意识不强、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都是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扼杀了大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养成。从小学开始,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教育孩子要认真听讲,要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但对表达能力、交际等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就较为忽略。大学课堂普遍的教学方式依然是满堂灌,学生表达、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依然较多地被忽视。
      其次,是大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专业兴趣不浓、实践意识淡薄阻碍了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养成。尽管当前大多数高校已允许学生在入学后进行专业调整,但专业调整有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受到学校办学条件的制约,学校并未能提供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任意选择专业的机会。这样总有大部分学生只能被迫接受自身并不感兴趣的专业学习。再加上中学学习过程的影响,他们一味依赖于教师的讲、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没有专业学习的兴趣就不可能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造成实践能力形成基石的缺失。同时,学校提供的校内实训内容往往是与社会实际情况相脱节的,从而进一步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必须尽早引导学生熟悉专业培养方案,尽可能地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和真实项目,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动机和兴趣,通过不断地体验、认知,不断积累经验,实现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再次,就是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割裂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校企责任。在当前情况下。高校认为自己就是教专业知识的,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性的练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学活动看成是学生的一种认识活动,没有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选择和设计教学模式的基本依据……。”[6]没有设置合理的层级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期待实践能力在企业工作的实际中形成;而企业又只是一味地谴责高校没有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指责大学生缺乏敬业吃苦精神、动手能力差,害怕承担风险而不愿为大学生提供锻炼实习的机会。据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19日报道,目前我国仅有5%左右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仅有11.7%的学生有实习经历,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原因是实习生与用人单位双方存在责权不明晰、工伤保险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中小企业一般不愿承担接收实习生的风险。正因为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的不健全,高校只顾教学,企业只顾用人,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被截然区分开来,致使校企之间相互推诿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责任。
      三、结语
      尽管本文是在狭义的范围内对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进行探讨,但特别要强调教学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认识活动,更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实践活动。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尤其是在当前,校内外人士都对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寄予厚望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没有纯粹的理论教学,“教学的实践”不可能也不应承担实践精神养成、实践能力养成的全部责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能只注重几个典型的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的精神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精神。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形成的,高校在教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尽可能创设更多的能锻炼学生表达、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同时,能力只能在一定的职业情景和完成任务的行为过程中得以锻炼和体现,而实习又是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展示的重要舞台,实习场所所提供学习机会的多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理论认为呈现于具体的工作场所本身,并不能必然获得有用的经验。因此国家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让更多的组织和机构自觉参与到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之中,不仅提供实习的场所与机会,还提供有效的指导,实现实践教学之最终目的——培养具有实践理性、综合创新能力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博瀛.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7):40-41.
      [2]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0):186-187.
      [3]教育大词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李培根.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17-28.
      [5]刘兴亚.浅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陆空版),2008(3):112-113.
      [6]傅维利,刘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高等学校教学模式的选择与重建[J].教育科学,2008(3):33-36.
      [编辑:胡兴华]

    相关热词搜索: 再认 实践能力 实践 培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