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

    时间:2019-04-30 03:26: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半个世纪以前,夏丐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均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什么是语感
      对于语感,最早的解释是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的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是不够的。”李海林认为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杨炳辉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想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是一种直接的理解”。从中我们发现“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的整体感受,是感性中黏附理性的悟性;或是由语言文字的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可见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的判断、感知;可以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为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简单列举名称,而未把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带着甜味儿”(朱自清的《春》)可见,学生的字词积累少,语言感知太薄弱。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增强学生语感,使思考力充分发展。
      (三)通过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言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了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三、语感的培养
      教育不断在改革,观念不断在更新,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互相撞击,才会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来说,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就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
      (二)强调朗诵、吟诵,增强整体感知
      朗读,就是叶圣陶所说的“美读”,要读的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的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达到某种程度,就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为何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或《送别》做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系列的动作,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读读悟悟,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使其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了语感。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泳”,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
      (三)加强言语实践,能动参与
      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靠灌输生成,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感知“自己的实践”是语感得以生成和升华的唯一条件。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广阔天地,多角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扩充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感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切身感悟其中的规律和意蕴。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有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21世纪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相关热词搜索: 语感 浅谈 初中语文 教学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