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魏六朝纪行赋研究综述 汉魏六朝赋

    时间:2019-04-11 03:12:2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笔者收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魏六朝纪行赋的研究成果,从纪行赋的内容及特征、渊源、形成与发展分期、纪行赋的艺术研究、纪行赋与其他文体的交叉研究、单篇纪行赋作品研究六个方面,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纪行赋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汉魏六朝 纪行赋 综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赋学研究掀起了热潮,进入一个繁荣时期,其中赋体文学的分类研究也在此时期呈现出兴盛的局面。从《文选》开始就从题材上把赋分成京都、郊祀、耕藉、田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音乐、论文、情等十五类。这一时期,京都赋是研究中的热点,对《文选》中所谓志、哀伤、情以及田猎、江海等类型赋的关注较多,而对《文选》中所谓郊祀、纪行、游览、论文等类型的赋作缺乏关注。[1]
      纪行赋,又称述行、行旅,纪行赋作为赋作品中重要的一种题材,产生于西汉末年。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夫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列述行一类。梁·萧统《昭明文选》列纪行一类;《艺文类聚》节选了汉魏六朝的行旅赋21篇,总入“人”部;清·陈元龙《历代赋汇》收录行旅一类。
      汉代为众人所公认的赋有4篇,刘歆《遂初赋》、蔡邕《述行赋》、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魏晋南北朝纪行赋据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考寻到的为55篇,包括残篇和存目(从公元184年算起。其中建安时期约有27篇;正始至宋的纪行赋约有10篇,;南朝约18篇)。[2]有关“纪行赋”的研究论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综合性研究,一为单篇赋作研究。前人对纪行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纪行赋的体制特征及内容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论述了对赋的结构的认识:“既履端于倡序,亦归馀于总乱。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迭至文契。”纪行赋的体制结构也大致由序、正文、乱三部分组成。[3]
      王琳《简论汉魏六朝的纪行赋》根据减荣绪和刘勰所论,认为纪行赋的主要内容特征可归纳为:1、记述与经历之地有关的人文掌故,2、摹写经历之地的山水景观。并认为,汉魏六朝纪行赋的重要特色是“因地及史”。刘敏、李元旭《汉魏六朝纪行赋论略》将纪行赋的特点归纳为:从产生背景看,纪行赋一般产生在某个王朝王纲解纽或朝代更替之际,或军阀混战之时等;就内容而言,是作者对其行程经历的真实记录;就艺术特点而言,纪行赋的艺术手法各个时期不尽相同。综合各家观点,纪行赋的突出特征有两点:因地及史与述山水。
      二、纪行赋的渊源
      赋的起源有四种:古诗之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本于纵横家;源于隐语。[4]对于纪行赋产生的渊源,研究者基本上都认为:滥觞于楚辞中的《涉江》、《哀郢》。
      王琳《简论汉魏六朝的纪行赋》一文中认为:汉魏六朝纪行赋“论所经人物山水”的特征,从表象看来,与屈原《涉江》及其它作品存在联系。从深层考察,二者在重视历史方面也可以说是相通的。屈原作品中征用往古历史,来讽谕楚王,以抒发愤怨的“借古讽今”的笔法影响了汉代辞人。这是我国纪行作品的发端。此外,贾谊《吊屈原赋》在旅途中凭吊先贤、抒发感慨的形式,以及汉大赋诸如游猎等赋作中的纪行成份,如扬雄的《甘泉》、《河东》,都对后来纪行赋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纪行赋的形成与发展分期
      纪行赋确立的标志,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纪行赋确立于刘歆的《遂初赋》。大部分的学者持此观点,如马积高、许结、王琳、宋尚斋等。如郭维森、许结在《中国辞赋发展史》中提到:刘歆《遂初赋》是见存第一篇“述行赋”,并开启了后世述行赋的创作。此外,少部分学者认为,纪行赋应正式确立于班彪的《北征赋》。如高光复在《赋史述略》一书中认为:《北征赋》开出辞赋中纪行一体,后来《东征赋》、《西征赋》均采用这种纪行手法而加以发展。
      关于纪行赋的发展分期,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时间为序来划分;一是以纪行赋的题材类型来划分。于浴贤在《六朝纪行赋繁荣之鸟瞰》中认为,汉代为纪行的滥觞期,未成巨澜,而将六朝纪行赋分为三个重要的类型时期:建安三国时期的“军旅纪行赋”;南朝出现的“写景抒情类纪行赋;两晋南北朝的“咏史纪行赋”。于浴贤先生是以纪行赋的题材发展来划分纪行赋的发展。宋尚斋先生则以时间为顺序,将纪行赋的发展分为:汉代、建安末期至魏初、两晋、南朝、南朝末五个阶段,并认为两晋为纪行赋的高潮期,南朝末为纪行赋的衰落期,虽偶有作品出现,但已如秋后的野草,没有什么生命力。刘敏、李元旭《汉魏六朝纪行赋论略》一文将纪行赋为分为:两汉,确立期;建安三国,发展转变期;两晋,繁盛期;南朝,渐变期。
      四、纪行赋的艺术研究
      纪行赋与屈骚,研究集中在屈原作品对纪行赋的影响上。台湾学者苏慧霜《论屈原作品和骚体纪行赋》一文从题材、艺术手法、思想意蕴三方面,探讨了屈原作品对后世骚体纪行赋的影响:“轻举远游”之愿想、“酌奇玩华”之妙文、“朝夕岁时”之笔法,是屈原诗歌具有巨大艺术魅力的原因,为“述行序志”的辞赋精神发扬宏大。纪行远游因此成就诗人灵魂的高贵,为情写景,因景兴情,“情”“志”交融的抒情写志特色,发展成为骚体纪行赋普遍自觉的艺术特色。冯小禄《不遇·玄思·宫怨·述行——简论屈骚影响下的汉代独创骚体赋》认为,在屈骚影响下的述行赋,写出了北方大地的苍凉风物,并有意识地借景抒情,在题材上有弥补北方文学的地理“缺憾”作用。
      建安时期的军旅纪行赋研究。于浴贤立足整个纪行赋的发展史,探讨了军旅纪行赋的三个变化:题材上,从咏史到军旅活动;立意上,从刺世到颂美;体制技巧上,从长篇巨制到短小精悍、完整凝练。李敬《论建安七子军旅纪行赋》一文从“七子”军旅纪行赋的内容、产生原因、特征、艺术风格的时代性四方面综合论述了军旅纪行赋。山东师范大学李云的硕士论文《六朝纪行赋研究》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建安时期军旅纪行赋的“崇高美”与“英雄情结”。
      写景类纪行赋研究。相较于军旅纪行赋,写景类纪行赋的研究显得不足,研究主要集中在山水类纪行赋的艺术特色上。于浴贤认为,写景抒情类纪行赋,感情色彩凄怆悲伤;善于借景抒情,创造意境;写景集中,犹如一幅山水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此外,述山水类纪行赋与山水文学的关系也得到了重视。   纪行赋的抒情性研究。李炳海《跋涉遐路 感今思古——汉代纪实性述行赋品评》从以史为鉴的角度,将汉代纪行赋分为:衰世叹治乱,乱世叹兴亡,治世叹存没三种类型。并指出,汉代纪行赋,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又有对家族及自身遭遇的慨叹。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又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栗垄秋《由班彪看中纪行赋的抒情方式》一文从感物而兴,情以景观;叙史述事,情以事观;阐理释义,情以理观等三个方面对纪行赋抒情方式予以分析,凸现其特点。
      五、纪行赋与其他文体的交叉研究
      近年来,纪行赋与其他文体的关系也开始受到研究者的注意。主要集中在:纪行赋“因地及史”的结构方式,及述山水的特点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霍松林《纪行诸赋的启迪,五言古风的开拓——杜诗杂论之一》认为,杜甫能将简短的五古拓展为波澜壮阔的鸿篇巨制,纪行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命题到以纪行为主线的结构模式,都上承纪行赋。山东师范大学李云的硕士论文《六朝纪行赋研究》讨论了纪行赋对山水诗和后世登临怀古之作的影响。纪行赋“纪行—写景—抒情言志”的结构模式,描写过程中主观客观的转换以及情景的转移都对山水诗有影响;咏史类纪行赋大量描写历史人物及其事迹,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叙述表明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看法,达到以古讽今的目的,这一形式对后世登临怀古之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六、单篇纪行赋作研究
      单篇的纪行赋作品研究散见于各类专著中,以单篇论文形式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也颇为丰富。单篇纪行赋作品研究相对集中在刘歆《遂初赋》、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蔡邕《述行赋》、潘岳《西征赋》、谢灵运《撰征赋》。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是考证研究,如李艳《论班昭的创作年代》、郭殿忱《潘岳〈西征赋〉吐鲁番残卷考释》;其二为思想艺术研究,如张宜迁《博采史传 情词美亹——刘歆〈遂初赋〉简析》、杨颖《班昭〈东征赋〉中的情志》。
      结语:
      纪行赋作为“一代文学”之赋的一种重要题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相较于都邑赋等题材类型,研究成果略显得薄。研究方向集中于六朝,兼及两汉,唐以后几乎无人问津。研究重点在纪行赋的发展演变及其繁荣、衰落的原因,纪行赋的特点及艺术,建安时期的军旅赋,具体纪行赋作品的评析。而纪行赋与其他文学形式的交叉性研究,纪行赋的价值与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此外,纪行赋的研究也需要新的研究方法的介入。唯有如此,才能促进纪行赋研究走向更加繁荣的局面。

    相关热词搜索: 汉魏 纪行 二十世纪 综述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