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女性主义的论文_试论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的女性主义书写

    时间:2019-04-05 03:21: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大胆标榜女性主义的作家虹影,以长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向我们呈示出灰暗的年代中作为私生女的隐秘的成长经历。在自叙传式的女性回忆视角下,虹影抽丝剥茧向人们展示出她内心深处饥饿的根源:父爱缺席的女性心理。家乡人文土壤所孕育出的天生的女权主义思想更是引导着她一生来追求爱、自由与美。而虹影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历史性叙事又鲜明地表明女性书写历史的个人性与独特性。
      关键词:饥饿;自叙传;缺父
      中图分类号:I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10-02
      虹影,作为中国当代一个大胆标榜女性主义的作家,出版了不少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饥饿的女儿》、《K—英国情人》、《上海王》以及诗集《沉静的老虎》等。至今已有包括《饥饿的女儿》在内的6部长篇小说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以色列、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出版。这样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作家,透过她善佑的文字,拨开她预设好的面纱,发现了一个生活在很多人心中的孱弱、敏感而又叛逆的长江女儿形象。饥饿是她的胎教,那些长年堆积在她心中的黑暗与爱形成了虹影创作《饥饿的女儿》的养分,这是迄今为止最能代表虹影女性主义创作倾向的里程碑式作品。
      饥饿,不论是肉体本能的饥饿,还是精神的饥饿,亦或是对性的饥渴。作家虹影都试图以她自己独特而大胆的女性主义书写方式向人们揭示带有特殊时代烙印的长江边贫民区里浸染着种种复杂人伦关系的饥饿女儿的饥饿根源与本质。
      一、自叙传式女性回忆录
      “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可以说是突围困境的冲杀,她们的写作最终是在文化上建立女性自身的独立身份,建立女性文化体系并且言说女性自身性别现代性体验,将成为中国女权运动和女性写作在突围困境中努力去实现的重要目标。”①在《饥饿的女儿》中,女作家虹影就启用最具有女性主义的抒情体方式:自叙体来进行创作。自叙传式擅于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叙事者也是叙事角色。《饥饿的女儿》中的“我”正是虹影本人,她以纯粹的自我来平静、深刻地叙述了她从幼年到18岁时的奇特成长经历。开篇虹影就谈到“我从不主动与人提起生日···十八岁之前,是没人记起我的生日,十八岁之后,是我不愿与人提起。”②敏感的虹影,从小就能从微妙的人际关系中读出自己身份的特殊与复杂。“我是母亲的一个特殊孩子。我感觉到我在母亲心中很特殊,不是因为我最小。她的态度我没法说清,从不宠爱,绝不纵容,管束极紧,关照却特别周到,好像我是个别人的孩子来串门,出了差错不好交代。···对我,父亲却不动怒,也不指责···我感觉自己可能是他们的一个大失望,一个本不该来到这世上的无法处理的事件。”③父母各异的态度,家中无人理睬的地位,兄弟姐妹间有意无意的欺侮,都给这个弱小的女童奇异般的平添了一双力图洞悉一切的锐眼。越是模糊的,就越是要清晰;越是复杂的,就越是要简单;越是欲盖弥彰,就越让它浮出水面,一展其真实面目。十八岁那年,一直跟随她的谜底终于解开:虹影是非婚生子女,也就是所谓的私生女。这个刺耳的称谓,使这个柔弱的少女显得更加不堪一击。“私生女”的身份使虹影深深感到家中的耻辱来自于她,而她的出生本就是一个错误。虹影多年来隐藏在心底的不满与忧怨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慢慢爆发出来,她灵肉的饥饿,她心中的嘶哑与尖叫,都尖利地转化为与母亲的抵触与敌对。叛逆、逃离、审视从此烙印在虹影的生命中,流淌于她的文字间,并成为虹影每一部作品精神气质与血液的所在。童年的经历对每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作家更是如此。虹影也赞同这一观点。在一次访谈中,记者问虹影:“《饥饿的女儿》自传体的叙述方式,会不会让你的家人不理解你?”虹影平静作答:“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会知道我对他们的爱。”这是一种爱,而这种爱是真实而深刻的。虹影透过《饥饿的女儿》传递给我们的,似乎是一个人痛苦的自忆,里面有太多的黑暗与丑陋,但当读者与那个生长在长江边的饥饿中的女儿宁静注视、平等对话的时候,就发现虹影作为一个女作家以躬下身来的角度向我们展现出她那双锐利、明亮、忧郁的大眼睛下所持有的独具怜悯的人文关怀。《饥饿的女儿》扉页上写着:献给我的母亲。文中多次提及虹影对母亲的叛离,心灵流浪多年的她回到故乡,反观那段岁月,虹影重新撕开伤疤审视自己和母亲,才体味到母亲当年的艰难与深沉的母爱,她的自揭伤疤也是自我疗伤的过程,是大爱无言的一种极致表达。虹影明白她所寻找的生命的根终究在母亲那里,在有一切种种回忆的家乡母亲重庆那里,是她们孕育了虹影文学与生命的根基。叛离母亲的总有一天要归回,对生命本体的叙述与轮回,使虹影的创作不仅仅局限于文本与生活的互文关系,更是跳脱出文学女性狭小的视角与空间,展现出一代人特有的心路历程。
      二、父爱缺席:孤独寻父的女性心理呈现
      饥饿的女儿,饥饿的虹影,压抑的母爱、离间的手足之情都让十八岁前后的六六倍感生活的痛苦与乏味。十八岁,一个绽放青春的年龄,却在得知自己的身份以后变得苍白无力。从少女六六到中年虹影,从重庆到北京再到伦敦,一段足以沉淀伤痛的时间和距离,仍然使她对父亲两个字难以释怀。在六六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一直存在,也可以说是从未离开,养父对她的爱在文中也或明或暗提及:支持她读大学、过生日给她零用钱等等。但是在养父客气而尽责的养育之下,虹影仍然感觉不到强烈的、能触动内心的真实父爱。直至生父的出现,六六也仍对这位素未谋面的父亲充满了陌生,她明白这位熟悉的陌生人正是跟踪她多年,暗中来看她的生父。生父对她的百般疼爱,在相认这一刻,在六六心中真实而强大的父爱面前,却显得那么渺小、无足轻重。养父、生父能给她的都是残缺的、窄小的、不完整的父爱。因而,这一切先天后天的“畸形”促使六六更加执着、强烈而大胆地追寻她内心深处那份渴望已久的温暖而宽厚的父爱。
      其貌不扬大六六近20岁的历史老师的出现,渐渐拨开了六六沉闭的心扉。封闭的年代,有口无心地谈话已麻痹了人们的心灵,心与心的交谈已成为孤独者六六心中的奢侈品。历史老师和六六的谈心从一开始就因为六六特例独行的个性而渲染出不平凡的结局。“至今唯一耐心听我说的人,是历史老师,他立即获得了我的信赖。终于我遇见了一个能理解我的人,他能站在比我周围人高的角度看这世上的一切。他那看着我说话的眼神,就足以让我倾倒出从小关闭在心中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历史老师亲切的言语、适时的身体抚慰,都让极度渴望身体和心灵双重触碰和爱抚的六六感到他就像自己所寻找的那一位“父亲”。“母亲从未在我的脸上亲吻,父亲也没有,家里姐姐哥哥也没有这种举动。如果我在梦中被人亲吻,我总会惊吓起来,我一定是太渴望这种身体语言的爱抚了。”④及至历史老师引诱六六,六六也甘愿飞蛾扑火,宁愿为满足了自己缺失多年父爱的人付出他所想要的一切。寻父的渴求一直贯穿于虹影的感情生活。在第一段婚姻中,虹影就把“寻父”这种亲情之爱映射到爱情与婚姻中,这偏颇错置的混淆之爱,也必然导致婚姻关系的不平衡,而最终以失败告终。虹影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话语:“三个父亲,都负了我:生父为我付出沉重代价,却只给我带来羞辱;养父忍下耻辱,细心照料我长大,却从未亲近过我的心;历史老师,在理解我上,并不比我本人深刻,只顾自己离去,把我当做一桩应该忘掉的艳遇。”⑤父亲角色本质意义上的缺席,是那个沉默年代的后遗症,是这个沉默家庭的巨隙,更是虹影本人在那个饥饿年代一切灵与肉饥渴与饥饿的根源所在。不能承受与替代的空缺使父爱永远变为虹影生命之中的一块永不愈合的伤疤,在喑哑沉闷而又暗流涌动的时代,虹影发出了决绝的,对于自己不幸身份的“无父”定论:“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父亲。它不会向我提供任何生养这个孩子的理由,与其让孩子活下来到这个世界上受罪,不如在他生命未开始之前救出他。”一个“救”字,分明地显示出虹影对父权的终极否定,是一个弱女子得不到父权的庇护和关爱,在自己浓重而孤独的女性意识中所流露出的最个人化的凄楚表达。

    相关热词搜索: 饥饿 试论 书写 女儿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