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文言文遭遇变体,是有趣还是无聊? 无聊用文言文怎么说

    时间:2019-03-24 03:30:0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策划 本刊编辑部   执行 陈玖芹      最近,一本号称“史上最邪恶搞笑古文翻译”,名为《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的图书摆上了书店的柜台。《出师表》《木兰诗》《将进酒》《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知名古诗文遭遇了“变体”的命运。
      以无厘头语言重新引发“文言文热”,是文化的再创造,还是对经典的调戏?其触碰的仅仅是道德的红线,还是有蔑视法律之嫌?
      
      别笑――且看《一本正经的文言文》
      
      拿破仑说:“可敬与可笑之间仅距一步。”
      最近出版界刮了一阵“歪风”,那些原本被历代中国人奉为至情至性、至理至真、至善至美的诗文,被一些标榜非主流、后现代的人“调侃”“解构”“颠覆”,变成了“可笑”的形象,还被美其名曰“可去发现文言文的可�”,是种“情感上的沟通”。
      叔本来是一个种地的,在南阳有一亩三分地,在这个人砍人的时代,叔不想砍人。只希望不被人砍。你爸不嫌叔,三天两头地往叔屋里跑,问我如何管理帮派,我感激得眼泪哗哗的,从此跟着你爸四处砸场子抢地盘……
      ――《出师表》改编的现代文
      你丫看不见吗?那黄河水流得多带劲儿,一直流到东海也不回头问候你一句。你丫看不见吗?镜子里一根根的白发真闹心,早上还乌黑柔亮得很,晚上就自得跟雪似的,活见鬼了!
      这人哪,该爽就放开来爽。该喝酒就敞开来喝,傻×才拿着酒杯子不喝酒,对着月亮发呆装深沉呢!老天让我蹦出来,还让我这么有才,那一定会派上用场。就算穷得只剩下×,那也没啥,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老婆孩子可能也许都会有的……
      这一匹从国外进口的名车“别摸我(BMW)”,还有这一件专卖店买的值好几千块的皮裘,叫孩子们拿去换美酒吧,咱兄弟们啥也不说了。喝!什么烦恼啊忧愁啊,统统见鬼去吧!
      ――《将进酒》改编的现代文
      至婚所,方知新妇正白雪公主也。毒后急火攻心,昏厥于地。自此一病不起,不日即亡。婚后,白雪公主与王子恩�甚笃,执手偕老。
      ――童话《白雪公主》改编的文言文版结尾
      黔驴是一头有才华的驴。他饱读诗书,热�生活,追求浪漫。在未出茅庐之时就通晓天下。博古强今。当他准备实现自己伟大的抱负的时候,生命中却出现一头美驴。
      那天早上,美驴美丽的身影从黔驴的窗前走过,黔驴在那一刹那发现自己恋�了。他想,纵使天下都是自己的,和�情相比又能算得了什么?
      美驴的理想是到远方一个美丽的城市生活。她说,你有经天纬地的才华,我们到远方去开创未来吧!
      于是,黔驴和自己心�的美驴到了那个城市。他辛苦劳作,不停地拉磨,可是没有人理会他的才华,只把他当做一头驴。在这个社会里。一头驴是不应该有思想的。
      可怕的事终于来了。美驴说:“你还是从前那只聪明幽默浪漫的驴吗?我对你失望了。”
      在抛弃整个世界后,美驴是黔驴唯一的�啊!他使用三十六计孙子兵法麻衣神相,另外一日三省吾身,用尽办法渴望美驴回到他的身边,可是,没有任何用处。他最后终于知道,如果一厢情愿地相信�情可以代替一切,那总有一天会黔驴技穷。
      ――《黔驴篇》
      我每天蹲在树桩下,等待一只叫“�情”的兔子。据说,有人曾在这里见过她。树渐渐地长高,从枝繁叶茂到肃杀凋零,我痴心不改。
      一只叫“忠诚”的狗路过,我们下棋,她走了:一只叫“纯情”的鹿路过,我们一起聊天,然后她走了;一只叫“快乐”的鸭子路过,和我跳舞,然后她也走了。还有一只叫“浪漫”的雪雁,一只叫“诱惑”的狐狸,一只叫“温柔”的小猫,她们路过和我说过话,又离开。
      我依旧在等待那只叫“�情”的兔子,可是她总不来。终于有一天,一只叫“希望”的松鼠带来了“�情”的消息。他说,“�情”早已来过很多次了。
      我说,没有啊!我一直在等她。
      松鼠说,当你和“忠诚”“纯情”“快乐”“浪漫”“诱惑”“温柔”说话时,“�情”也在旁边,但你没有看见。
      ――《守株待兔篇》
      秦朝三和楚暮四同时�上了一个美女。秦朝三每天早上送美女三束鲜花:楚暮四每天晚上送美女四个苹果。美女早上喜欢秦朝三,觉得他浪漫;晚上喜欢楚暮四。觉得他可靠。
      美女朝秦暮楚,拿不定主意该�哪一个人。秦朝三是�动脑筋的人,他跟踪楚暮四,发现了苹果的秘密。于是他改变策略,每天早上送美女四个苹果。楚暮四也知道了秦朝三的秘密,于是改为每天晚上送三束鲜花。
      美女觉得很诧异,她发现秦朝三变得不浪漫了,而楚暮四也变得不实在。不久,她就和两个人分手了。而直到现在,秦朝三和楚暮四也不知道为什么。
      ――《朝三暮四篇》
      小于是一个有力气有恒心的小伙儿。他�上了山那边一个姑娘。每次去看这个姑娘。他都要走好几天。家门口这座山太高了。
      小于是那么�这个姑娘。他决心把眼前这座山搬走,以表达自己伟大永恒的�情。他开始挖山不止,夜以继日,人们都尊敬他的选择,尊称他为“愚公”。为了证明他伟大的�情,他决定这么干下去。
      他的赤诚感动了天神,把山移走了。小于很高兴而且很满足,他用了一个时辰就来到姑娘的门前。可是姑娘并没有等他,已经投入了别人的怀抱。
      小于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背叛我呢?”姑娘说:“第一,你到底是想感动天神还是想感动我?第二,你以为可以感动天神就一定能感动我?第三,我不知道你是�我更多些还是�挖山更多些。”
      ――《愚公移山篇》
      
      别急――且观社会各界视点
      
      在当代,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文言文受到热捧,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只是恶搞,那么就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了:首先,动机不纯,这种“传承”不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钟�,而是出于对时下潮流的盲目追随。其次,方法欠妥,不是把传统中的糟粕带到了当代,就是把现今的所谓“幽默”恶搞强加于经典。
      这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
      
      正方观点
      我不认为网友对古文的所谓“解构”是一种恶意颠覆,充其量只是态度上的不够虔诚罢了,是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另类解读。当初西方文化将《红楼梦》翻译成《发生在红楼里的故事》,我们就宽容地认为这是由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对于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差异性解读,我们为何不可以同样宽容看待之?学习古文难道一定需要顶礼膜拜才行?
      《大连晚报》《为何不能宽容对待恶搞古文》作者:辛木
      我的小侄儿很“潮”,暑假里他已经念了一个多月的“文言文”了,还把陪伴他成长的童话故事拿出来翻译,比如童话故事《小红帽》,“方垂髫之年,伶俐可�,人见人怜,其祖母尤�之,赠之一丝绒红帽,恰合其首,终日戴之,再不着他帽,众人因唤之曰‘小红帽’……”作为中学生的必修科目,如果能用这样有趣的方式学习文言文,可谓一件幸福的事: 而对于经常混迹网络的我来说,能够多看一些有趣的帖子,也真是一件趣事。
      《四川日报》《有趣的文言文》作者:颜婧
      许多学者担心此书会误导学生,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尊重古人,不尊重文化。然而,如果有更多的人能把古文和白话文玩于股掌之间,何愁文化没传承呢?与其让古文在刻板生硬的教化中死去,不如让它在欢笑声中活下来。
      《北京晨报》《让古文笑着活下去》作者:孟浩强
      其实,网友的“解构”再离谱,并没有太过偏离“出师表”的原意,充其量只是自娱自乐或与众同乐的消遣,似乎谈不上什么“文明”上的伤害和“文化”上的低俗。文言文及其所描述的历史内容,应该受到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必须将之奉上神坛,开不得半点玩笑。
      对于文言文,只要不是恶意地“搞”,恶心地“搞”,在原意理解了的基础上作一点延伸,无伤大雅。香港影星周星驰就曾把文人才士唐伯虎演绎成风流不羁、武功高强的江湖侠客,虽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但未见得我们的文化就受了伤害。《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经典之作,但达达派画家马塞尔•杜尚硬是在复制品上用铅笔给画中女子添了胡子,创造了新经典。文言文的另类翻译与这些恶搞形式有异,但实质相同。
      我们要讨论的是,文言文的另类翻译会不会丑化历史,玷污经典,将人引入歧途?恐怕,我们的经典没有那么脆弱,我们的读者也没有那么愚钝。传承千百年的文化经典,被几个人恶搞一下就会受伤,就会引起思想的混乱?这也太小瞧老祖宗和我们自己了吧?
      其实,对于文言文,不闻不问、毫无兴趣,或者像某些语文课那样,把它弄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才是真正的伤害。另类翻译提起了人们的兴趣。未必是坏事一桩。
      《光明日报》钟一苇
      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学以致用,这也是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消化。文言文被“调侃”成这样,能吸引更多的人。让他们以更轻松的心态了解文言文。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 丁炜
      看了这些翻译,我认为虽然个别用语不够规范外,作者对文言文原文中的情境把握精准,妙趣横生的行文也让人过目不忘。如果能找范伟演绎一下,也许会更妙!
      有人说这种行为是“亵渎”中国经典文化,我不这样认为,这样的方式反而激起了我们对文言文的兴趣,让原本令人“头疼”的文言文顿时变得轻松亲切了起来。
      网友 天天
      
      反方观点
      文言文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文言文被调侃、恶搞成这样,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
      长江大学学生 张静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正走向低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去理解“之乎者也”的内在含义,而是把恶搞、调侃文言文当作乐趣。
      黄冈师范学院 孔静
      深深担忧。文言文是我们语言宝库中的重要财富,这种恶搞对学生,尤其对初学文言文的学生影响很大。学生接触这样的“曲解”多了,可能反而记不住正确的原文和翻译,从而对原文意思造成误解。
      成宁学院中文系 王教授
      文言文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这种恶搞既对不起古人,更对不起读者,行为很不严肃。改编作品,必须对读者负责,既要顾及改编作品的时代背景、文章本身的上下联系,也要顾及原作者的本身意图。如果只是为了恶搞而恶搞,就属于“瞎胡闹”。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包忠文
      虽然发展到一定时期,文言文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人感觉学习文言文很枯燥甚至很苦恼,但是刻意恶搞文言文,就有点“过”了。
      文言文被调侃、恶搞成这样,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
      著名文学评论家 王干
      十分痛心。这种行为把我们优秀文化精神产品给世俗化了。如今的年轻一代,受了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思想影响,总想把庄严神圣的东西拉下神坛,以显示自己的智慧。他们的这种思想,无非是想寻找心灵上的刺激和“愉悦”,很不可取。我们在教育下一代时,一定要抱着虔诚的态度,不仅要学习那些文学名篇的文字技巧。更要学习其中的精神内涵,尊重它们。
      文学评论家 李星
      
      别走――且听主编怎么说
      
      我们可以发现,“恶搞”古文背后的促成因素,其实是一种“灰色”甚至是“黑色”幽默:它告诉我们,这是一群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文化贫困,而又精力过剩的年轻人的“狂欢”。这些恶搞,本质上是他们在惨淡、空虚、寂寞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内心挣扎。这种挣扎甚至可能是无意识的,没有也不管有任何的诉求与意图,仅仅图一时之快,如此而已。请看《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主编童亮接受《文化周刊》访问时,是怎么回答的。
      《文化周刊》:文言文很生僻,怎么想到做这个选题的?怎么评价这本书?
      童亮:正是因为大家觉得文言文很生僻,所以有了这本书。我们希望能通过对文言文的现代解构和解读,让大家更轻松、容易地理解文言文,更多地去发现文言文的可�,忘记它形式上的枯燥。只要喜欢上了文言文,大家就自然会发现文言文竟有如此惊艳的文字之美、节奏之美。
      就目前来看,我们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许多读者看后,大为惊讶和称赞,他们想不到,让人头疼甚至痛苦的文言文,竟然可以变得这么好看。《四川日报》的一篇时评写道,“如果能用一种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文言文,是件幸福的事情”。
      但一定会有专家对这本书“恨之入骨”。似乎它“亵渎”了文言文的庄重和古人的情操。“误导”一部分读者对古文的认识。但我们真希望他们知道,读者的智商远在他们的想象之上。至于误导,如果学生们都能像书中文章的作者一样,把古文和今文的转化如此炉火纯青地玩于股掌之间,那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在文化断层已然形成的当下,至少这本书展现的这种形式,是对文化的另一种传承。有传承总比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好吧?
      我们一直忘记了对于文化的创新探索,或者丧失了这个能力,只能一味地咀嚼各类名著名篇,像千万只蛀虫一样钻进古书堆里,自恋于祖先创造的那些文化经典,最终只能让我们的文化一直原地踏步。
      《文化周刊》:《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里面的翻译者从哪里找来的?对他们你有什么印象?
      童亮:翻译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成名”的网络作者,比如《出师表》作者刘小春;另一类是我们挖掘和培养的作者,根据我们的选题来创作,比如文言文版《小红帽》的作者方珂,她是在读研究生。
      这些作者无一不是古文学�好者,并非一些学者专家所想象的“网络盲流”,“大逆不道的破坏传统文化的网络流氓”。他们正是出于对文言文的热�,才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吸引大家关注文言文,来改变大家对文言文的认识和想像。
      他们的性格开朗。不呆板,易变通。所以,才有了这样精彩的“文言文翻译”。
      《文化周刊》:怎样看待这本书的走红?
      童亮:欣喜,同时淡定。欣喜的是,国人没有忘记文言文。很多人还是想去了解和认识文言文的。另外,这本书达到了我们的初 衷――让大家来关注文言文,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
      但说到文言文的发展和继承,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大问题。或许,《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能带给大家一些可以用来讨论的东西,比如,如何改进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大家喜欢文言文。
      《文化周刊》:在热销的同时,也有很多批评和质疑,对此有什么看法?
      童亮:对于一些学者所说的“恶搞”古文对不起祖宗,甚至说“作者是中华民族的不肖子孙”,著名时评人五岳散人曾撰文说“反对者都是二把刀”。
      总体来说,我个人感觉大部分人是比较支持这本书的。毕竟,这本书带给大家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了解文言文,至少它会改变大多数人对文言文枯燥、乏味的认识和想法。
      
      附件一:如何看待文言文“写作”
      和“恶搞”现象相反,高考作文却流行文言文写作。江苏考生王云飞用一篇佶屈聱牙的古文高考作文,展示了自己的特长。不仅诠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箴言,还获得了“破格录取”的资格。
      那么,该怎么看这个现象?请看北京市第四中学连中国老师的说法。
      问:江苏考生王云飞用一篇估屈聱牙的古文高考作文,获得了“破格录取”的资格,很多考生据此认为,文言文写作是获取高考录取资格的一副灵丹妙药,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答:用文言文写作高考作文不是获取大学录取资格的一个途径。作文。是一个展现学生心灵的平台,只要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追求、思想状况、自身情感。用什么形式表现都是好文章。现在高考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展现学生的精神空间,或者说学生的精神空间很窄,并不是形式的问题。用什么方式并不重要。
      问:作为老师,您的学生中肯定也有这种心态的人,您是怎么具体辅导和对待他们的?
      答:我曾经在给学生专门做作文训练的时候,写了一篇非常唬人的文言文文章。表面上看学生非常佩服,但仔细考究,根本就是词不迭意。这个现象还是有普遍性的,有的学生也这么写。99%的学生都是不适合用文言文来写高考作文的,因为我们从小的教育环境就不是一个文言文环境。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让一个高中阶段的学生独立地用文言文创作一篇作文,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
      问:近几年高考作文中,文言文佳作不断。花样也层出不穷,您有何评价?
      答:近几年的用文言文写作的高考作文确实有写得不错的,比如2009年的《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那个孩子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用古风的方式创作出这么一篇作文。是很了不起的。从这篇作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这名考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这篇作文得高分还是有理由的,是真能力。一篇文章让人看不懂这很容易,一篇文章让人都看懂了还说好,这很难!
      现代汉语仍然也可以写出千古卓著的好文章。总之,我希望能够给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写作观,只要能写出自己的心声那就是好文章,至于采用什么形式,那不重要。
      
      附件二:如何看待文言文“恶搞”
      “恶搞”文言文,这样的翻译,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世俗化,江湖气十足,调侃味极浓。因而受到了不少网友的追捧。不过,网友的热情也引起了质疑和非议,各位专家学者纷纷献言。
      这种现象是围追堵截还是因势利导?
      博士徐晓军:“恶搞”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旧的价值体系正在消亡,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青少年具有叛逆的心理,“恶搞”本身也具有叛逆的色彩,所以能够迎合青少年心理需求,受他们喜�。
      “恶搞”在校园内蔓延,我们不应该采取不闻不问的“鸵鸟政策”态度,也不能一味围追堵截。而应该对其进行因势利导。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拿一些“恶搞”的作品让学生们分析,让他们领会什么是艺术创作,什么是恶作剧。与其让孩子们“恶搞”,不如老师们动手“改编”,将一些古典名著、传统文化典籍中的重要部分进行改编,把厚厚的名著变得通俗易懂,通过图片、视频乃至其他有趣的形式,把古代文化中的精髓展现出来,使得孩子们更容易阅读和接受。
      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何杰:这样“恶搞”,说明有许多人至今不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文本解读的技巧。对于学生,关键在于引导,古典作品中有许多现代人的情感,教师讲清楚以后。学生自然会有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不在认识水平的提高上引导学生,只能让学生更加不喜欢语文。
      西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马涛:以“恶搞”的方式传播和学习文言文,不但不会有益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还会严重伤害古代文明的魅力。“恶搞”古文有低俗之嫌。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缺乏文言文学习和利用的正确导向与指引,缺乏必要的规范与监管。只有加强对文言文利用和解析的规范,为文言文的学习和传播提供正确的导向,才能预防此类行为的发生。否则。听之任之,势必会产生文言文学习和利用方面的混乱状态,最终将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复兴,不利于道德体系的重构,不利于国民精神的塑造。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博士杨茂:“恶搞”古文的根源在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它满足了大众的猎奇与叛逆心理。这本也无可厚非的,但却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精神与物质发展的差距导致的精神贫瘠。如果传统文化只能以这种方式才能得到普及,这是一个时代的遗憾。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关注的是鼓励创新,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将重点放在民间文艺的传承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以名篇佳句为代表的传统文学。“恶搞”受到追捧,反映了法律环境的缺失。
      
      结尾的话:
      我们承认传统文化只有融入时代元素才能获得广泛的认同并且传承久远,但前提必须是忠于历史、忠于原著,符合人物的时代背景和性格特征。经典不容世俗化,更不容恶搞和亵渎。历经风雨流传下来的千古名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珍视和尊重。
      有人认为。用网络语言解读古人儒雅的词汇并不是对古文的不尊重。严肃容易产生距离,恶搞和爆笑反倒让更多人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
      是的,我们不一味地否定网络语言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在短期内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相信真理是需要实践和时间来检验的,所谓的恶搞能否持久还是留给岁月做个评判吧。

    相关热词搜索: 变体 文言文 有趣 无聊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