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诗意.灵气.理性】 诗意的理性

    时间:2019-02-25 03:28:4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母语给人的是智慧。杨振宁教授说,看着“智慧”两字,你会明白汉语的神奇魅力。如果我们看看“智慧”两字的组成,你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哪国的文字能同汉字媲美。“智”由“知”“日”组成,即每日之知为“智”;“慧”由“心”“倒山”和两个“丰”组成,即心中的那座山被推倒(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双丰收的过程。智慧的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师生对文本语言形式与内容的研读,展开深层对话,进行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推倒造成学生思维搁浅的“山”、影响学生语言表达的“山”、阻碍学生自我反恩的“山”、闭塞学生向往自由的“山”,从而达到真切的体验、心灵的感悟、感情的激发与思维的敞亮。本文试从著名特级教师张敬义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撷取几个关键词,探讨如何走向智慧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一:深刻
      
      《孔子游春》可读、可鉴、可赏,下面关于《孔子游春》的教学片段,可让人学做大师。
      师:下面我们来共同交流。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读了第8自然段,我觉得孔子善于观察,他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真不愧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
      师:你能具体地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具有奉献精神;“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它目标专一,心向大海;“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具有滴水穿石的意志;“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能净化人的心灵。
      师:你也是个小思想家。好,同学们认真地感受一下水的形象,品味一下水的品质,意味深长地读一读这一段。
      师:大家对孔子这种借水说理、由水育人的做法有何感想?
      生:我懂得了孔子想让自己的弟子做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真君子。
      生:孔子想让弟子们像水一样,德才兼备。
      生:我觉得孔子很善于教育学生,教学方法巧妙。
      生:他和蔼可亲。
      生:他知识渊博。
      生:他聪明。
      师:你也很聪明!大家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新的感受。
      生:读了这一段,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处处皆学问。
      师:有见地!听了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我由衷地感受到,孔子的确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好老师!请大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在读中体会孔子的语言,以及语言中蕴含的深意。
      孔子的确是一位教育大师。孔子善思,在常人看来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水经他的思维加工变得博大精深;孔子善教,没有空洞说教,而是巧妙地借水说理,由水育人;孔子还善喻,水本无情,孔子却赋予它人的品格,由物到人,由表及里,由分到总,水到渠成,道理深奥,却不牵强,明白如话,却需终身领悟还未必到位。
      执教《孔子游春》的张老师也是一位“得道明师”。他营造的是一个“共同交流”的语场,是一个心灵舒展的平台。他赞扬学生是“小思想家”,他认为学生发言“有见地”,他夸奖学生“聪明”……这样,学生在他的鼓励中由简单变得深刻,不断地释放能量;他善于关注学情、抓住契机,让学生由浅显变得深刻。当学生说孔子“善于观察、真不愧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时,教师顺势让学生“具体地谈谈自己的感受”,展示思维过程、激发练习朗读,火候恰到好处。在此基础上他又引导学生就孔子借水说理、由水育人的做法,指引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别发表感想。这样,教师用巧妙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逐渐洞开心扉,跨越时空,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进行智慧对接。
      
      关键词二:诗意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张老师下面的教学片段会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
      师:初读《爱如茉莉》,你会如饮山泉,清淡中有丝丝甜意;再读《爱如茉莉》,你会如品香茗,丝丝甜意中有淡淡芳香;三读《爱如茉莉》,你会如饮甘醴,淡淡芳香中有缕缕馨香;四读《爱如茉莉》,你会觉得每一个字眼儿,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在传情、在释放着如茉莉一般的生命的芬芳和光泽……爱是什么?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一句话发表自已的看法。
      (学生经过默读、深思。发言热烈,妙语连珠,教师快速记录)
      师:同学们,你们的发言汇成了一首诗,这是大家智慧的结晶!让我们读一读、品一品、记一记:
      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爱是妈妈羞红的脸/爱是对亲人的深深思念/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爱是轻轻的叮嘱/爱是心情的坦然/爱是亲密的牵手/爱是阳光的恬淡/爱是真诚理解/爱是沟通无限/爱是会心一笑/爱是温情款款/爱如茉莉,洁白纯净/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生兴趣盎然地读、品、记)
      师:课文中描写的爱如茉莉一般散发着芬芳,我们生活中的爱像什么呢?同学们心目中肯定有自己的答案。
      生:爱如一把火,给汽油就燃烧,给空气就灿烂。
      生:爱如玫瑰,听别人说玫瑰是爱情的象征。
      生:爱如柠檬糖,有酸也有甜。
      生:爱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生:爱如康乃馨,温馨而祥和。
      生:爱如阳光,可以温暖别人和自己。
      生:爱如空气,无所不在,无微不至。
      生:爱如星光,虽然月亮遮住了它。但不能阻止它发光。
      生:爱如月光,给人光明而不耀眼。
      这的确是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教学,诗意而不失质朴,恬淡而不失含蓄。张老师用诗意的语言挖掘学生的灵气,激发学生的“向诗情怀”,使灵气化为诗意的语言自心底流淌。而且,这种灵气向诗意的转化不是平面的,而是由内而外的,是由语文到生活的,是立体的。教师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潜心涵泳、智慧加工,教师在此基础上巧妙梳理,浓缩成了一首精巧的诗,这是一种异中求同;然后把学生引向生活,让学生用灵气捕捉生活中的爱,把爱化为诗意的语言,这是一种同中求异。学生因性格不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家庭不同,结果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答案!这些从生活中提炼出的对爱的认识的诗意语言汇聚成了更为光彩照人的诗篇!
      
      关键词三:灵气
      
      请看《谈礼貌》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讲文明、懂礼貌不单单是“请”“谢谢”“对不起”,还有更多的东西,不信,你们读读第三个故事。
      师:读了第三个故事,你们有什么话想说?
      生:朱师傅刮破了周总理的脸深感不安,如果是我肯定吓得脸色蜡黄。
      生:可是周总握一句话就打消了朱师傅的顾虑。周总理真是一个文雅、和气、宽容的人。
      师: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周总理简短的一句话就让朱师傅深受感动,这句话有大学问,有大智慧。大学问在哪里?大智慧又在哪里?
      生:我从提示语“周总理安慰他说”可以看出周总理宽容。
      生:“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我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周总理宽容,因为他把责任全转移到自已身上了。
      生:我补充一点,这一句简单的话连用三个“您”,可以看出周总理对朱师傅十分尊重。
      生:我从“没有向您打招呼”和“还幸亏您刀子躲得 快哩”可以看出周总理说话非常幽默。
      师:是的!这句话折射了大外交家的幽默天才及人格魅力。同学们能从简朴的语言里读出周总理的文雅、和气、宽容,这是高水平的读书!同学们把周总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再读一读。(生读书)
      师:看来深刻的道理是靠读书读出来的,这就是读书的精妙,这就是读书的收获。现在,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总结你对礼貌的认识吗?
      生:礼貌代表人的心灵,只要处处讲礼貌,人的心灵才能更加美好。
      生:播种礼貌,收获尊重。
      生:愿文明礼貌之花开遍大江南北,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生:每个人都讲礼貌,世界将少一份纷争,多一份安宁。
      生:世界上最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文奄不是无情物,一言一句总关情。阅读是一种精神的生活,张老师让学生用心读书,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在语境中感悟语言,从周总理简朴的一句话里读出了安慰,读出了尊重,读出。了学识,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就是阅读的大学问。
      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接受美的陶冶,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让“礼貌代表人的心灵,只要处处讲礼貌,人的心灵才能更加美好”,“播种礼貌,收获尊重”,“愿文明礼貌之花开遍大江南北,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每个人都讲礼貌,世界将少一份纷争,多一份安宁”,“世界上最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等灵气之语成为驱动学生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四:理性
      
      下面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教学中的一幕:
      生甲:我认为肖邦不是一个真正爱国的人。如果他真的爱国的话,就会和他的同胞一起走上前线,在战场上跟敌人真枪实弹地战斗。
      师:我能理解你对肖邦的心情。但爱国往往是要讲策略的,肖邦在看不见的战场上以音乐为武器,激励同胞们与敌人战斗,这对于他来说,不是更好的爱国吗?我建议大家再读读课文,寻求新的发现。(生读书)
      生甲:我觉得肖邦就算是以音乐为武器,也不一定要出国呀!这样,他就可以和同胞的距离更近一些,还可以一手拿笔、一手拿枪跟敌人战斗。
      生乙:是当时的形势所迫,他不得不离开祖国呀!
      生甲:即使这样,肖邦也应该克服艰难险阻回到祖国j我始终认为跟敌人面对面的战斗才是真正的爱国。
      生丙:我想问一下甲同学,肖邦写下大量的爱国音乐激励人们算不算爱国?他为了救亡奔走于许多国家算不算爱国?他临死时念念不忘祖国,要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算不算爱国?
      师:我尊重甲同学的观点。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屈原、岳飞、文天祥、董存瑞、雷锋……他们都是爱国的仁人志士。到底什么是爱国?我认为,大到生死荣辱,小到工作生活,只要你时时想着国家,处处为国家奉献,就算是爱国!老师相信,你,还有其他所有的同学,等你们长大以后,一定会对爱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生甲:老师,我会牢记您的话的!
      甲同学因为对肖邦的不完全理解,加之肖邦的行为与他心目中的“爱国”概念相矛盾,所以提出“肖邦不是一个爱国的人”的观点。如果教师听之任之,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甲同学也是失败的。张老师没有这样做,他的一段话包含着教学的智慧,是值得咀嚼的:首先,老师表示理解甲同学的心情;接着通过一个反问句“但爱国往往是要讲策略的,肖邦在看不见的战场上以音乐为武器,激励同胞们与敌人战斗,这对于他来说,不是更好的爱国吗”引起全班同学的深思;最后要求“请再读读课文”,与文本再对话,帮助甲同学正确认识文本的价值取向。应该说老师的教学是成功的,既重视了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又注重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教师,当面对学生个性的、独特的,甚至是另类的感受时,最好的办法是当时尊重、耐心等待!

    相关热词搜索: 灵气 诗意 理性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