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声音\立场和读之道:立场怎么读

    时间:2019-02-25 03:24:4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4月23日,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   每年的这一天,对奔忙的现代人来说,更像是一个提醒:别忘记读书,别忘记阅读带来的快乐。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张元济的这句话道出了众多爱书人的心声。人生之乐莫过于读书。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挚友娓娓而谈,就像看到那位心仪已久的作者,从字里行间向你款款而来。孔圣人的妙语哲思、司马迁的千古绝唱、曹雪芹的行云流水、鲁迅的入木三分、莎士比亚的文采风流、达尔文的坚定执著……皆让你感动不已、心驰神往。当你轻轻掀开书页,就能感受到历史的风烟,尘世的冷暖,世事的变迁,人间的真味。珍惜阅读,阅读便似一首歌,唱到情处泪花流;珍惜阅读,阅读便如一壶酒,酒将醉时笑语稠;珍惜阅读,阅读便像一首诗,诗言犹尽意难尽;珍惜阅读,阅读便若一杯茶,茶香满口情悠悠。
      唯有读书滋味长。世界因阅读而和谐,文化因阅读而交融,生活因阅读而充实,人生因阅读而瑰丽!我们希望刊出的不仅是一期专题,更是传递一种讯息――一个书香中国,期待你我的共同参与。
      (编 者)
      
      ◇阅读之声音
      
      读书是未知世界的“入场券”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与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体验、各种生活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
      对我来说,三日不读书,则头脑麻木。有人不解:读书要费那么大的劲,又发不了财,读它做什么?那是他不能体会读书带来的巨大乐趣。只有当读书不是为了升官,不是为了发财,甚至不是为了学业,你才能深刻体味到这种乐趣。这种乐趣让我至今读书不倦,而且兴趣越来越浓。
      
      现代人对阅读要心存尊敬
      文字阅读的快乐是不能替代的。阅读需要想象力,书应该慢慢读,需要用心去感受。现代人恰恰对感受毫无耐心,往往只关心结果。
      有人说,现代化的生活会使人们阅读的兴趣降低,我觉得,其实这是对阅读的尊敬程度不够。如果你乘国际航班,就能看到许多外国人在安静地看书。我在很多发达国家也看到,人们仍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我觉得不少国人应该检讨一下,买很多东西――比如生活用品甚至奢侈品时毫不犹豫,却没有买书看书的愿望,这是很不好的。
      
      对待阅读不要太功利
      以前,大家总爱说“学以致用”。但为什么学了都一定要用,一定要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呢?其实,我们对待阅读不要太功利,很自然、很平静地来阅读吧。当你进入到这个境界,阅读就会为你展开一个新的天地。
      我也不大主张大家去赶阅读的时髦。倒不是一味地排斥畅销书,而是要对所谓的“时尚阅读”保持警惕。与其跟风,不如找几本符合自己性情爱好的、真正启发人思考的书来读,可能更有收获。
      今天,年轻人工作的压力很大,各方面的诱惑也很多,更需要保持心灵的一块净土。哪怕是每天读一篇文章,读一首诗,或者读几句话也行,只要养成习惯,阅读就会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懂得拒绝才有真正的阅读
      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
      读书是有品位的。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产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像呼吸空气般去读书
      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我也是这种感觉。读书应该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像呼吸空气那样。过去中国人见面经常打招呼说:“吃了吗?”将来我希望人们见面时都打招呼说:“读了吗?”
      以前我们那个时代,到处找书去读。现如今书多了,但“读什么”却成了一个问题,难题是要筛选信息,淘汰信息。选择“正经书”的能力从何而来呢?就是读经典著作。建立了平衡的知识结构,才能“风吹不昏,沙打不迷”。
      经典该怎么读?第一,要相信前人的话,不要总是怀疑前人。第二,要读你专业所需。第三,适当地读一点热门书,对完善知识结构有好处。
      
      不能只给孩子读工具书
      世界少儿读物联盟有句话叫“阅读的人,他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对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如今儿童阅读量的减少令人担忧。
      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书很功利,觉得看作文书的效果明显,就只让孩子读作文书,这不是阅读。其实,作文书仅仅是工具书,它只教给孩子“切”蛋糕,而阅读就像“做”蛋糕,适当读点闲书,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写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快餐式的、通俗的、艺术低下的少儿读物在市场上时有风行。儿童的内心仿佛一个容器,如果先装进完整优质的东西,以后哪怕有些杂芜,也不过是增加了多样性;而如果一开始放进去的就是趣味低下的碎片和杂芜,那就不仅影响审美趣味,优秀的东西也很难装进去了。
      
      ◇阅读之立场
      
      无暇也要读书
      罗志田
      学界也是一种江湖,一入其中,每每身不由己。当记取清儒所说:“人虽至促迫之时,亦必有一二刻之闲,可以安坐读书。”
      每到年终的时候,总有些报刊读书版的朋友来问问今年读到什么好书。至少近几年来,这是我最觉尴尬的时候。号称读书人,居然说不出一年读了什么书,怎一个羞字了得!
      书不是没有读,可都是为专业而读,或读的都是与研究直接相关的书。长此下去,也就会沦落到工具性地读书;说得高雅一点,最多也就是知识性地读书。目不斜视日久,渐渐就会目光如豆,与匠人渐近,而与真正的读书人相去日远,甚至可能淡出其行列了。
      似乎傅斯年曾说,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那剩下的三小时不能计入“一天”之中,要留出来思考。学而不思,不成其为学者。我想,读书人也不能将全副精力都用于读专业书,否则只会成为读书匠,而不再是读书人。即使退至研究的层面,学术不能没有积累,而学术积累不能只是专业的,更不能只是与研究题目直接相关的,否则又从何触类旁通、说什么左右逢源?
      然而如今的中年人,家里不说,在学术上也是上有老下有小,在尊老爱幼的同时,还担负着学术生产主力军的任务。即使那些正在步入老年的中年人,看起来似乎已可不受各种功令性指标的束缚,实际却远没有那样轻松。昔人常说的江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任何人只要成了社会人,都不能不对社会有所妥协。学界也是一种江湖,一入其中,每每身不由己。面对各种与时相偕的任务和邀约,即使频繁“说不”,依然应接不暇。
      有一篇很想写的论文,几年前材料搜集就大体完备,自信超过他人不少;也已完成了两万字的详细提纲,曾用以开会。大约只要再有两三个星期的完整时间,就可以成稿。但几年来就是没有这样的两三个星期,该文迄今仍处于引而不发的状态。我曾因此借了一名学生的书,总未归还。幸好那名学生颇有同情心,且又读了本系的研究生,可以容我“续借”。但我猜若说就差两三个星期的时间而不得,恐怕没有多少人相信。
      然而这确实是我这个年龄的学人所面临的实际状况,表面上看着“成果”数量似乎不少,却大多是赶出来的。史学最讲究“言有物”,要见之于行事,非空言可了。若非尚有些微积累,绝对无法应付。且因都要限时完成,往往文章写大了,还只能换个小些的题目。这样题目越做越小,总试图在小中见大,其所能见之大,怕也有限。根本的问题是,治学若不从容,焉能写出言有物而有深度又能见其大的文字?
      清儒龙启瑞曾说:“人虽至促迫之时,亦必有一二刻之闲,可以安坐读书。”这是很多古人追求并实践的取向:关羽流传的形象,便是于阵中读《春秋》;曾国藩打仗之时,亦不辍读。他们在杀人与被杀之际,还能不忘读书。我们如今再紧张,至少还不是要命的事,实在应当好好反省。
      而且,生命真是相当脆弱的。前年的四川大地震,感触至深。以前有时也写点半学术的评论,却都用谱名发表,以区别于学术论文。眼见十万生命瞬间逝去,想想自己还在进行这样的区分,似乎细腻到近于奢侈。震撼之余,乃受邀给报纸写点小文字,署名也不再区分。从此又多一事,实不知能持续多久。
      人过中年,不仅长辈驾归道山,同龄人也开始离去,实际已渐入告别的年代了。过去的一年,就是这样的一年。中国的传统,亲友之情,不必表之于公众。而心绪不宁,总不能免。以前胡适的办法,遇有不平静事,便专心于治学。唯史学若不能心平气和,最多做到勉强好,永远不可能真正好。所以我不敢有那样的境界,只能抄史料度日;排遣之余,也算是一种积累。
      且随着年龄增长,对人生稍有所悟,生活境界也要略有提高。前人所谓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即佛家所说的“执著”。今日我辈最多不过是争名于野,但也曾自我反省,并请教得道高人,似这般“勤于著述”,是否也算执著?答曰:若不到非怎样不可,便可算敬业,而尚非执著。或许这只是高人的安慰,无论如何,从新的一年开始,我希望能缓和下来,一是静下心来多读几本与目前研究关联不那么密切的书,二是写几本自己早就想要写也一直在准备的书。
      借公众的篇幅,表一己之私衷,本不合适。但我不仅想与同龄人分享自己的反省,也希望更年少的学人看到一个过来人的感悟,笑其浅陋,而思有所更易,有所振作,则幸甚。
      
      ◇阅读之道
      
      蔡元培说读书之短处
      蔡元培说他读书不得法的短处有二:第一是不能专心,第二是不能动笔。
      不能专心
      说的是因为“读书有偏好”,就“总有不大热心的书”。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生吞活剥地看书”,“因而都没有读通”。
      不能动笔
      为了速读起见,无暇摘抄,“因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
      蔡元培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还如此谦逊,对自己的阅读作出了总结性的评价,着实是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的。
      而对于阅读之道,正好应了蔡元培的解答:“我的读书,本来抱一种利己主义,就是书里面的短处,我不大去搜寻它,我正注意于我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
      因此,觉得在看下一本新书之前,很有必要把一些关于如何阅读的书好好地先看看,把前人的阅读经验收集归纳一下作为己用,这样读书会来得更有效些。
      
      曹聚仁的读书经验
      好多年以前,上海某中学请了许多学者专家讲什么读书方法读书经验,后来还出一本专集。曹聚仁约略翻过之后,总结为“多读多看多做”。曹聚仁说他有点佩服康德,因为他能够“接受了一个人的见解,又立刻能把那人那书的思想排逐了出去,永远不把别人的思想砖头在自己的周围砌起墙头来”。他读书30年后的总结有三:
      第一,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
      第二,有胆量背叛自己的父师。
      第三,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
      经验为一句:“爱惜精神,莫读古书。”
      
      叶圣陶的读书态度
      以下文字是教育家叶圣陶上世纪30年代所写《读书的态度》一文的节选,对于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今读来仍然觉得很受启发。现在依然还有许多人在读书,并且是抱着第二种态度!所谓书为己用的观点,其实又何尝不是“腹有读书气自华”的体现啊!一位老者的谆谆教诲,是一种温暖的启示!
      读书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绝信从的态度,凡是书上说的话就是天经地义。一种是批评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又一种是随便的态度,从书上学到些什么,用来装点自己,以便同人家谈闲天儿的时候可以应付,不致受人家讥笑,认为一窍不通。
      顽固的人对于经书以及笼统的所谓古书,是抱第一种态度的。他们或许是故意或许是无心,自己抱了这种态度,还要诱导青年也抱这种态度。青年如果听从了他们,就把自己葬送在书里了。玩世的人认为无论什么事都只是逢场作戏,读书当然不是例外,所以抱的是第三种态度。世间唯有闲散消沉到无可奈何的人才会玩世;青年要在人生的大道上迈步前进,距离闲散消沉十万八千里,自然不会抱这种态度。青年应当抱而且必须抱的是第二种态度。要知道处理现实生活是目的,读书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许多手段之一。不要盲从“开卷有益”的成语,也不要相信“为读书而读书”的迂谈。要使书为你自己所用,不要让你自己去做书的奴隶。这点意见虽然浅薄,对于被围在闹嚷嚷的读书声中的青年却是有用的。

    相关热词搜索: 之道 立场 声音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