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纪念沈从文_纪念沈从文图片

    时间:2019-02-25 03:24:3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关于沈从文先生,有许多话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我姑姑快退休了,突发奇想要写电影剧本,说写就写,是写画家司徒乔。我至今都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做,反正是兴冲冲地写了,写完,也没地方发表,更谈不上谁愿意拍摄。完全自娱自乐,就在自家传阅,每个人都翻一遍。我伯父建议姑姑去和沈从文谈谈,听听他的意见,因为沈与司徒乔的关系非同一般。姑姑说,她又不认识沈先生,怎么可以去贸然见人家。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沈从文与司徒乔是好朋友,沈是一个很侠义的人,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他以好友身份专门赶到出事地点,向朋友们报道事发经过。大家都知道沈从文与当年在北京的一帮文化人关系不错,知道他与胡也频和丁玲有着非同寻常的交情,这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可是与司徒乔,如果伯父不提起,我还真不知道。
      伯父形容沈从文说话的神情,与钱锺书小说《猫》描写的曹世昌还真有些像,举动斯文,很小心翼翼的样子,是悄悄地告诉你,仿佛在透露十分秘密的消息。他柔声细语地对伯父说,他的家乡凤凰非常漂亮,真的很漂亮,如果有可能,应该去一趟,好好地看一看。伯父比沈从文小十多岁,因为祖父的关系,当然是与沈认识,不过他觉得自己毕竟晚辈,还不够资格从中引见介绍,非得老爷子亲自出马才行,但是祖父未必就肯做这样的事,沈从文为人一向认真,对于一个认真的人来说,轻易不能麻烦。于是不了了之,事实上过了不久,姑姑的电影热情也消失了,玩票就是玩票,当不了真的。
      还是上世纪80年代,老作家章品镇跟我说过与沈从文有关的另一个故事。大约“文革”前,沈从文到江苏来,考察什么文物,章向其求字,他迟疑着答应了,说容他回房间再写。章以为只是敷衍,很多能写字的人都是这么推托,没想到第二天,他竟然用小楷抄了一大段文字。这事足以说明沈从文的实在和认真,我看过他给王伯祥之子王�华写的字,也是整篇都写满了,数一数,竟然有几百字,一个人老是这么给人题词,非累死了不可。
      很多文化人去凤凰,都冲着它是沈从文的家乡,起码我就是这样。凤凰古城漂亮,湘西的风景迷人,如果没有沈从文,一定会大大逊色。2000年秋天,清澈亮丽的沱江边,我在沈的墓前久久徘徊,不远处,有一块他妻子张兆和写的铭文,字数不多,让人无限感慨。我没有带相机,也无纸笔,就反复看,当时记住了,现在却写不出来。大意是沈从文死后,大家如此隆重,无非锦上添花,而沈生前矛盾重重,诸多坎坷,却很少有人雪中送炭。
      1949年,祖父到北京没几天,便去看老朋友沈从文。见面的结果让祖父很失望,虽然他们也“杂谈一切”,但是沈从文的恍惚,不近人情的多疑,明显的精神失常,让祖父感到揪心之疼。就在这次见面的一个星期后,沈从文用剃刀将自己的颈子割破,两腕的脉管也割伤了,还喝了一些煤油,幸好是在大白天,抢救及时,生命才得以保存。这段惨痛往事,很长时间都被深深埋藏,后来被人重新提起,基本上都是从政治迫害这个角度入手。
      政治上的迫害不容置疑,但是面对同样的压力,很多人都若无其事挺了过来。朱光潜被定性为蓝色作家,萧乾被定性为黑色作家,相比较而言,被定性为粉红色作家的沈从文,罪名似乎要更轻一些,这一点不仅我今天这么看,在当年,沈从文的儿子也是这么认为,他甚至还因此安慰过父亲。别忘了沈从文是从乱世里走出来的,早在还是一个毛孩子的时候,他就当兵了,见识过杀人如麻的场面。别忘了他是性格倔犟爱吃辣子的湖南人,出生地湘西以民风剽悍而闻名,说他仅仅因为害怕才自杀,这实在是小看了沈从文。
      时至今日,重新说到沈从文,不妨有些医学的观点和态度。从现有记录资料来看,当时的沈显然患有很严重的精神疾病,也就是眼下人们常说的抑郁症。他的不安宁并不是持续的,一会清醒,一会糊涂,“有时候忽然心地开朗,下决心改造自己,追求新生,很是高兴”,“更多的时候是忧郁,悲观,失望,怀疑,感到人家对他不公平,人家要迫害他,常常说,不如自己死了算了”。
      有时候事情非常简单,有时候当然不是那么简单。也许我们还不能完全相信张兆和的话,作为沈从文的妻子,她也觉得当时的压力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大,认为他只是自己把自己打倒了。压力大小很难判断,不同的人,承受能力肯定不同。有一段时间,我十分在意这方面文字,着重研究沈从文1949年前后的心路历程,并不想得出什么结论,而是希望能够多些观点,多些角度,在不可能中寻找到一些可能。
      事实上早在1949年之前,沈从文的写作就遇到了严重问题,所谓个人发展的瓶颈。以小说水平而论,1934年出版的《边城》是巅峰之作,这以后,基本上陷入了拔剑茫然的境地。到了1942年的《长河》,虽然有所突破,但是作为小说名家,他的个人影响力正在减弱,读者关注度明显减少,这固然与抗战的文学大背景有关,也与小说的深度分不开。说老实话,尽管沈从文的小说写得很好,但从来就不是个自信的作家,他有足够的勇气,有农夫默默耕耘的写作耐心,对未来却并不看好。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选择在大学里当老师的原因,与留洋的大教授相比,沈从文工资只是人家的十分之一。一个教写作的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没什么出路,遭人白眼也属正常,沈从文赖在大学里,也就是杜甫“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的意思,偏偏最后连这个也难以为继。众所周知,通常情况下,当职业作家是养不活自己的,在1949年,沈从文对前程的最大担心,显然不是能不能写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他来说折磨已久,也就不再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而是还能不能继续在大学里当老师,还能不能活下去:
      “我应当休息,神经已发展到一个我能适应的最高点上。我不毁也会疯去。”
      这是沈从文当时发出的最惨痛声音,生存的恐惧把他彻底给压垮了,多少年来,沈从文都是以退为攻,可是现在他已经没什么地方可退。1949年是道很高的门槛,很多人跨过了这道门槛,都会感到无路可走。有人看到了希望,不过这希望和绝望异曲同工,结局都差不多。这其实是一代作家所面对的共同难题,简单地说,沈从文只是比别人更不善于应变,在与时俱进方面,他的能力孱弱了一些。五十步千万不要笑一百步,那些具备应变能力的作家难道就写出了好作品吗?答案同样也是没有。
      回顾过去的历史,我的耳边总是回荡着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声音,“一个真正的作家是拦不住的,如果被拦住了,他就不是”。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给为什么不能写作找出一个理由,可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只要是不写作,就永远会有充足的借口。我一直会有些不太切实际的联想,如果当时给了沈从文写作机会又能怎么样,如果让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又能怎么样。把责任都推给社会,把过错都归于环境,显然太过于简单,太外行。写作说到底,是写没写,而不是让不让写。冤有头债有主,怨天尤人怪罪社会,并不能最后解决写不写的问题。小说史从来都是只关心那些写出来的文字,世界上一流作家的作品被查禁屡见不鲜,不合时宜有时候恰恰就是好作家的标志,写《尤里西斯》的乔依斯一生都不得志,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当时也不可能在苏俄出版。
      据说沈从文是中国作家中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事实上就算获得了这个奖项,也不可能给他带来什么真正的快乐。一个作家最大的幸福,是一吐为快,是把内心深处想写的东西写出来。只要这个愿望不能完成,只要写作的过程还没有结束,作家的良心就不可能获得安宁。奖励永远是外在的,有时候可能还会帮倒忙,如果在“文革”前,诺贝尔奖只会给沈从文带来帕斯捷尔纳克所遭遇的同样痛苦,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的“反华工具”,成为当时国家的“叛徒”。如果是“文革”后,又可能走向另一种极端,官拜高位,成为文坛的盟主。即使是没有得这个奖,风烛残年的沈从文最后也是苦尽甘来,享受到了“部级”待遇,配备了汽车和司机,所有这些,对于一个真正热爱写作的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沈从文此生最大的寂寞,是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不能再写了,他尝试着各种努力,有劲使不出来,最后只好壮士断臂忍痛放弃。好在他终于找到了一条退路,这就是文物研究,并在这方面取得了惊人成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对沈从文来说,不过是完成了另一件功德圆满的善事。沈从文的意义在于,他告诉我们一个人努力去做一件事,只要真努力了,就有可能做好。有时候想想,写小说真没什么大不了,用不着把它吹捧得太高太玄乎,小说说到底也就是小说。在给汪曾祺的信中,沈从文说拿破仑是伟人,我们只能羡慕,学不来,可是像雨果和托尔斯泰那样,想效法却不太难。
      沈从文一生中遇到了两个好时代,前一个时代,是抗战爆发前的十年,这期间,他的小说从默默无闻,到尽人皆知,报刊编辑和广大读者都十分期待他的文章。然后是生前的最后十年,也就是今天许多文化人怀念的上世纪80年代,这时候,他的小说从坟墓里爬出来,又一次重新获得了读者,获得了声誉,他开始成为标志性的经典人物。
      (选摘自《书城》2010年1月号)

    相关热词搜索: 纪念 从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