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宋朝古道:黄河古道

    时间:2019-02-22 03:29: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脉宋朝古道,车辙依稀,芳草萋萋,一架马车悠然而来,马是良骏,车是珍轩。车上三人的面目逐渐清晰可辨,原是苏家父子,左尊者为苏洵,右骖乘者为苏轼,居中御者为苏辙。马车平仄而去,布衣长袖遗落一地闪闪发光的宋诗宋词。这亦真亦幻的景象,是我在晨读苏洵苏老泉时眼前出现的。
      时间是有重量的,一如那透明的空气,或者飘忽的思想,当你感知压迫的时候,也许正是你不惑的开始。很多事情,妙就妙在通达,怕也怕在明白。
      这样,就喜欢读些短小精粹的文章,以减轻时光的负荷。读古人小品,非《古文小品咀华》莫属。这本由清初王符曾辑评的短篇古文集,上至先秦,下迄明末,名家荟萃,精品迭出,且编者批评精到,妙语丛生。其中收苏洵三篇,我独喜《名二子说》。此小品名副其实,区区八十字,道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轮轸盖辐,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祸福之间。辙乎,吾知免矣!”全文以苏轼、苏辙的名字入笔,寥寥数言,二子真身尽现,两处转折,由表及里(理),如轼轸完美,若辙印深刻。王符曾用与原文等量字数眉批点评,称其为“小品中绝唱也”。自汉魏“三曹”到北宋“三苏”,从这条古道上走来的“三套车”,承载了太多汉字经典与韵语华章。我不知道,这样的风景在柏油路上是否还能延续,我甚至怀疑贫困的精神能否让人永远直立,病变的脑细胞会不会退化人的思想。
      早年习《三字经》,仿照古人模样,摇头晃脑吟诵:“人之初,性本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从此知道了宋朝有个叫苏老泉的人,年少顽劣,习读草率,直到当了孩子爸爸,才幡然醒悟,发奋苦读。后查阅《宋史》,果然有文字记载:“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此后的苏洵经年用心,不废丝缕光阴,终成大器,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一段故事,演绎的是背靠背的诲人与自悔,那诲人者一定也是自悔者,一个敏感时间重量的人才能珍重自己,厚爱他人。
      我以为,苏洵之所以能被正史所载,民口传唱,一是他写一手精妙政论,得时人与后人赏识,另一点是借了儿子的光。嘉�四年,年已五旬的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从四川眉山老家舟车劳顿、千里迢迢来到大宋都城汴京,托请欧阳修,把自己二十二篇著作奉给宋仁宗,陈述自己的政论史观,其中就有著名的《六国论》。这篇政论文围绕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关键原因展开论述,借古喻今,笔法变化多端,文字老辣犀利,气势驰骋豪迈,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当时,“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更让苏洵欣慰的是,早在嘉�二年,二十一岁的长子苏轼与十九岁的次子苏辙兄弟俩同中进士,而且日后的声名远远超越了自己,老来的苏洵想起当年作《名二子说》,不免一笑。苏洵的担心确属多余,苏轼没有成为车之装饰,而成为大宋文坛巨擘,诗文翰墨华彩四射,其光芒穿透时空尘埃,照耀古今;苏辙在漫长的历史古道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苏洵之功在文章乎?在养育卓越二子。
      路漫漫兮,道阻且长。路的价值在于提示一种方向,背影的魅力在于让人无限怀想。我想问:苏家父子,你们是去开封,还是汴梁?
      (编辑 蓝 忆)

    相关热词搜索: 宋朝 古道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