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我的小绵羊》教学点评与对话:我的小绵羊

    时间:2019-02-13 03:25:5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吴斌:我先后看过李彦明老师很多次课,感觉这次不如前几次上得好,他自己也说要做一个反思,所以,先请李彦明老师反思一下这节课的教学。   李彦明:课后,我想到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点,我在见学生的过程中对低年级同学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估计不足,所以今天上课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超时。当课堂上学生出现了音准问题后,我在这些地方投入的时间多了些,以至于到结尾时才感觉时间不够用了。第二点,我觉得对低年级同学的情绪调动稍微差一些,感到跟孩子的互动和心灵沟通没达到预期要求。为了实现预想目标,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调整,但可能是由于我强调音准过多,影响到了孩子的表现欲和唱歌的积极性。至于教学环节,同我的教案有些出入,我最初的想法是从一个简单旋律渗透,加进低音,再加进打击乐,是想在低年级利用游戏的方法渗透多声部;加进fa和mi,孩子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两个音延长,保持住音高就可以了。我设想歌曲学会后,我表演小青蛙和大绵羊,以我的形体表演跟学生形成一种互动,其实就是暗含的、内在的指挥,把歌声表现得深入一点,小羊唱出fa和mi应是那种很可爱的感觉。但今天我觉得孩子的情绪可能还没有完全调动好,孩子可能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图。
      吴斌: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李老师说这节课学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开心,知道为什么吗?(有老师说“没有用孩子的语言和学生沟通,师生没有达到心灵的默契”;有老师说“由于地域的差异,对当地的学生不熟悉”……)我了解李彦明老师,他过去上课不这样,他跟孩子沟通上没问题,所以今天的问题不是教学能力问题。我的问题是:学生是否都按老师的想法做好了?这堂课内容比较丰富,围绕一个很小的歌曲,老师想告诉学生很多很多知识,比如要掌握低音节奏,要掌握fa和mi的衬腔,要认识一个乐器,等等。我的感觉,由于区域的差异,由于这些学生和你平时教的学生在音乐学习基础上的不同,所以这么多的知识他们有些无所适从,孩子们很茫然。所以,课堂显得沉重,这党课传递的信息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这就给你提了个醒,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
      第二个问题,学会一首歌曲是否需要用这么复杂的方法?这值得老师们思考。今天我们上了很多堂唱歌课,可是没有一堂课学生能够很完整地把歌曲唱下来。学会歌曲和学会唱歌是两个概念,“课标”上提出的是学会演唱,每学年能够背唱4―6首(小学)和3―5首歌曲(初中),当然不能说学会歌曲不是目标,但在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里叫做“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所以大家要转变一个观念,如果说学会歌曲是目标之一,但学会演唱是要自始至终贯穿在每堂唱歌教学中,应该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唱歌教学中,知识技能不仅仅体现在识谱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怎样唱歌,怎样才能自信地、有表情地唱歌,这才是“课标”中对于学习目标的描述。但今天两节一年级的课,我没有发现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演唱,没有发现老师们在学习歌曲过程中让学生们学会怎样唱歌。从延长的说话发现自己的嗓音一能用不同的声音说话一用声音对高低长短做出反应一自信、有表情地说话一利用游戏问答体验不同的嗓音一利用手势让学生用不同的嗓音说话或唱歌一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嗓音为故事或者歌词创造声音效果一让学生清楚地吟唱出歌词一用不同的嗓音创设一些活动,这些都是非常具体地体现了“课标”中的一句话:“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所以再次向大家强调,“学会演唱”应是每堂唱歌教学都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国外的“课标”中,“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嗓音和应用嗓音”是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你的嗓音带来了吗?”这是国外教学中常用的一句话。其实,要求学生会唱歌、唱好歌应是唱歌教学中最重要的一条。我说的这些都是“课标”中被大家忽略的部分,当然,被大家重视的部分有很多,李彦明老师的教学当中也都体现出来了。
      曹理:李彦明老师的课给了我几点触动:第一,他紧紧围绕着这个歌,多次给学生用不同的途径加深印象。比如渗透旋律、模仿绵羊、加伴奏低音、寻找节奏型的特点等,始终是加强对《我的小绵羊》单声部旋律的印象,然后用图谱的形式,把伴奏低音给予强化,用“咚咚”的声音表现出来,这些做得都很好。但是,我觉得这段旋律始终掌握不够扎实,孩子唱得不是十分理想,虽然老师注意了引导,然而效果不是特别好。老师始终比较重视的是多声部的东西,这个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从旋律到多声部的过渡上有些缺憾。第二,唱歌时注意加强对歌词的记忆,注意及时解决衬词不清楚的问题。比如记忆歌词的办法就有很多,接龙的办法、背唱的办法、描述歌词的办法、表演歌词的办法等,对歌词的记忆都是比较扎实的。李老师很有经验,是用慢唱的办法把衬词加以解决。第三,通过捉迷藏的互动,加强了趣味感,加强了情感的体验。但我觉得老师在游戏中的调控与预见性不够,因此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藏猫猫”上而忘了听音乐和演唱。再有,李老师始终做的是全班性的活动,而缺乏单独性的活动,比如叫几个孩子演示一下,在歌唱中发现一些问题加以指导。
      总体来看,这堂课有许多好的地方,如用手势辅助唱歌,用图谱来唱歌,用指挥解决整齐划一的问题,这些方法都运用得非常恰当。没有让我满足的地方是第一个目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的小绵羊》。”用怎样的方法让一年级学生能够唱得更好听,让孩子很理解地去唱,能够用自己的声音自信地唱,这一点上有些不足。其他的目标,如“多声部的渗透”、“用固定的节奏参与合奏”等,我认为都是为第一个目标服务的。设计目标时要有一个中心目标,中心目标清楚了,其他目标所放的地位、所占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处理得更加得当。
      金亚文:李彦明老师的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好地解决了目标和形式、方法、过程之间的关系。“课改”以来,大家有相当一段时间对于这些问题很困惑,特别是把注意力都放在形式、方法上,然而这些形式和方法跟目标却不是一个对应的关系。看了李老师的教案,我觉得他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三个目标很清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三个目标,设计了几个活动板块来逐步地解决和达成这些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特点。现在有些老师仍然停留在先设计活动,先想到形式,先想到一些方法之类的问题,然后回过头来才想目标,这是本末倒置。还有,李彦明老师的课特别重视聆听,重视学生同音响的直接体验和交流,这一特点在这节课上体现得很鲜明。在学唱歌曲之前,学生一共听了10遍歌曲旋律,实际是为歌曲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等到进入学唱歌曲环节时,学生对旋律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这个特点也恰恰使李老师忽略了运用其他手段来明确和强化歌曲学唱的原因,可能只注意了在游戏中听唱的方法,而没有运用更多方法(如模唱、手势和利用钢琴等)来解决学生唱不准的问题,最后影响了怎样把这首歌唱得更好。所以,就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来看,只能说是基本完成,其欠缺就是对歌声的关注和要求不够。有两个教学细节应该肯定,一是孩子的注意力分散时,不再集中在音乐和音响时,李老师都会说“注意听音乐”,这点给我印象很深,说明了老师总是试图让学生在音乐中达成目标,而不是其他方式;二是由于话筒位置不是太合适,造成老师的声音很清晰,但学生的声音听不清,后来李老师把自己的音量调弱了些,这样再听起来师生的声音就平衡了一些。这些,都体现了一个有经验的老师较好的应变能力。
      吴斌:通过这堂课,我还想提一个问题,就是一首短小歌曲要不要用这么长的40分钟来学习?这一直是我的困惑,我看过许多国外的课,他们不会把一个短小的歌用40分钟来学习,认为是浪费时间。他们一堂课的内容很丰富,教师不断变换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始终关注音乐学习的内容,音乐之外的、所谓形式上的内容关注得比较少。但在中国通常都这么上,大家对学习歌曲的形式都是一个套路、一种模式,当然这也算一种特色。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讨。

    相关热词搜索: 绵羊 对话 点评 教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