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简析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多元视阈】 马克思如何理解现代性

    时间:2019-02-11 03:28:0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的概念,但他仍然对现代性作出了新的理解。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现代性的诠释;二是对现代性的维护;三是现代性思想的后现代意蕴;四是对现代性的批判。
      关键词:现代性;诠释;维护;批判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6.17��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性问题已经跨越国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人们即便在其一生中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现代性这个词,也能够成为现代主义者[1]。在有关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中,尽管观点各异,但都程度不同地涉及马克思,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因此受到极大关注。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的概念,但是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入考察,还是具体阐发了有关现代性的重要思想,并对现代性作出了新的、实质性的理解。究竟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并把握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进行具体考察与辨析。�
      一、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诠释
      马克思所讲的现代性不同于今天我们所谈论的现代性,他所针对的对象、研究的主题和关注的焦点都发生了变化,只有进入马克思的视阈,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他的现代性理论。�
      (一)用资本的逻辑看待现代性逻辑�
      利奥塔曾经指出,“资本主义是现代性的名称之一。”[2]马克思对现代性的理解,恰恰是围绕着对资本逻辑的分析而展开的。所谓资本逻辑,就是无限制地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来增殖自己、膨胀自己,它奠基于资本家对利润的无尽欲望,而利润的驱使又使得资产阶级不断变革、创新、完善自己。这就导致以下几个结果:其一,资本永不停息地运动,使现代社会状况不停地动荡,不断地变革社会关系。其二,资本的运动破坏了封建的、宗法的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3]其三,资本的运动导致全球化。不断扩大新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放,到处建立联系[3]276。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是在现代社会生产的基础上资本运动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定。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运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和彻底批判现代社会,得出一个结论:资本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和动力,是现代性产生的核心和灵魂。这就把现代性的命运与资本紧密联系起来,认识到现代性逻辑是由资本逻辑决定的,形成了自己的现代性思想。�
      (二)用矛盾的观点看待现代性的内在裂变�
      马克思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性发育和传播了文明,但它同时又充满曲折与冲突,自身包含着尖锐的矛盾。一方面,现代性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不同于过去的、非凡的文明成果。在他看来,资本主义使现在的社会真正成为“人类”社会,加快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性是在血与火中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摧毁了殖民地落后的社会结构,更为直接的后果是牺牲了绝大多数人的发展,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灾难。马克思充分认识到了现代性发展中的悖论,他既充分肯定现代性所产生的积极成果,又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现代性所导致的社会裂变及劳动和人的异化。�
      (三)用世界历史的观点看待现代性的流变�
      马克思认为,从其产生和起源来看,现代性是伴随着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开辟了世界市场,工业化消灭了以往各个国家的分割孤立状态,使现代文明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很明显,马克思是运用了“世界历史”的理论去诠释现代性,他肯定了现代性所开创的“世界历史”新时代是一个为未来而产生的时代。马克思用“世界历史”的观点去看待现代性的流变,符合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与现代性的特点密不可分的。其一,现代性生来具有世界性。因为其根本动力是资本,而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必然要“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4]。其二,现代性具有开放性。野蛮与愚昧意味着孤立,文明与现代意味着开放。马克思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指出:在世界历史条件下,拒绝开放就是排斥文明和现代化,就是自甘落后和灭亡。一个国家要增强现代性就必须迎接开放,因为“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5]。�
      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维护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成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巨大进步;现代生产方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革了社会结构;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世世代代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对于现代性所产生的积极成果,马克思无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肯定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虽然一生都在批判资产阶级,但他仍然充分肯定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的阐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277。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3]773。资产阶级“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3]275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3]276。�
      (二)高度评价资本主义的扩张�
      在谈到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客观地造成了当地的社会革命,它“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3]766。关于英国对印度的统治,马克思认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3]768在谈到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时,马克思认为,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在客观上起着瓦解当地封建统治的进步作用。正是由于封建的、宗法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所造成的灾难才变得不可避免。“从人的感情上来说,亲眼看到这无数辛勤经营的宗法制的祥和无害的社会组织一个个土崩瓦解,被投入苦海,亲眼看到它们的每个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是会感到难过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3]765�
      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后现代意蕴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包含着对黑格尔和法国启蒙思想的批判,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的问题和危机的考察,这些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后现代意蕴。�
      (一)反对传统形而上学�
      反对传统形而上学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的共同主张。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形成,正是从反对形而上学的哲学变革开始的。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反对黑格尔的旧哲学和形而上学传统,彻底颠覆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创立了从实践出发考察现代性本质的科学路径,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原则,确立了实践思维方式,要求把“对象,事物,感性”等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社会实践。可以看出,马克思把作为感性活动的实践当作现代性视阈的基础。马克思始终关心“现实世界”,他从不承认那种脱离现实世界之上的形而上的世界,也从不离开人来抽象地把握世界。在马克思看来,“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6]同时,随着实践的发展,“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形而上学的全部财富只剩下想象的本质和神灵的事物了。”[7]因此,必须“终结形而上学”,使哲学的重心从超验的、抽象的实体存在,转化到现实的生活实践,面向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使哲学从追寻世界的终极解释转换到人的生存境遇,关注“人类世界”。海德格尔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终结形而上学的工作:“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尼采把他自己的哲学标示为颠倒的柏拉图主义。随着这一已经由卡尔・马克思完成了的对形而上学的颠倒,哲学达到了最极端的可能性。哲学进入了其终结阶段了。”[8]�
      (二)“问题”意识�
      后现代理论是针对现代性的弊端所提出的,认为现代性的问题主要是叙事危机、表征危机和合法化危机,以对现代性的诊断和治疗为己任。在西方,后现代性理论主要是作为问题而存在的,他们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批判的方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也具有“问题学”特征,他认为问题比答案更有意义。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9]。可以说,马克思一生都在考察资产阶级时代面临的问题。他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高度文明,但是他更注意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现代社会的考察,他处处看到了矛盾和异化,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的虚假性,揭示了物对人的统治、人自身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而且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体,现代性本身仍然存在“问题”。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在消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资源匮乏仍然存在,竞争依然存在;人与人的平等,以默认事实上的不平等为前提,人们还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工具理性、市场逻辑的导引之中。�
      (三)批判精神�
      综观马克思一生的研究,可以发现,许多论著的标题或副标题都带有“批判”二字,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等等。虽然有些论著的名称并没有直接冠以“批判”的字眼,但其内容大都贯穿着批判的思想。批判精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马克思维护现代性,同时也批判现代性,其对现代性的批判锋芒所指,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分析上,其批判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现。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入持久的批判,即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揭露,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进而对现代性理论作出了新的阐释。可以说,没有批判,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现代性思想。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不仅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而且具有高度的自我批判精神。马克思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理论看作不变的“真理”,而是看作发展着的理论。正是借助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马克思对自身的现代性思想不断进行消解和超越,从而使其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德里达曾经说过:“要想继续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中汲取灵感,就必须忠实于总是在原则上构成马克思主义而且首要地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批判的东西,那就是随时准备进行自我批判的步骤。这种批判在原则上显然是自愿接受它自身的变革、价值重估和自我再解释的。”[10]�
      四、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历史语境是处在进程中的资本全球化社会。资本全球化正是马克思反思性批判主要指向的“现代社会”,也正是在这一反思性批判中,马克思得到了关于现代性的深刻理解,使马克思的现代性视阈就此出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考察,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
      (一)意识形态批判�
      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批判,主要围绕着国家与法等现代问题进行,并且首先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入手的。黑格尔以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作为前提,并把这种“现代状况”阐释为观念的必然环节、理性的绝对真理。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正确地描绘了现代的经验状况”,并且不满足于这种“分离”,揭示出现代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矛盾,是黑格尔比较深刻的地方。但黑格尔力图以君主立宪制下的行政权和立法权来解决这一矛盾,这是黑格尔的基本错误,因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是“现代社会的结果”,也是现代解放的意义所在。马克思批判指出:“观念变成了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被理解为观念的内在想象活动。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活动着的;而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3]250-251通过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揭示,将市民社会确立为真正的“主语”,市民社会内在关系的分析和批判遂成为必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回顾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这一批判的基础性意义,“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11] �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批判,揭示了启蒙现代性的思想蒙蔽与内在矛盾。马克思重点批判了启蒙意识形态的两大重要支柱――启蒙理性主义与抽象人道主义。启蒙理性主义倡导人的自由理性精神,认为人的理性是绝对至上的,理性是评判一切事物的尺度,是批判一切社会存在的根据,试图通过启发人们的理性精神来摆脱一切羁绊,获得自由解放。马克思指出,启蒙理性主义把理性理解为人的本质,视理性为无往不胜的力量,企图用理性代替过去的神性,这就在破除宗教封建迷信的过程中又制造了新的迷信,即对理性的神化。同时,启蒙理性主义理解的理性是孤立的个人理性,最后形成的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对此,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化和固定化的自我,就是作为抽象的利己主义者的人,就是在自己的纯粹抽象中被提升到思维的利己主义。”[6]165马克思认为,只用理性来描述现代社会是有缺陷的,并扭曲了社会关系,应该由抽象理性转变到现实生活实践,立足于实践来理解理性,超越人与自然分离的观念。�
      (二)经济学批判�
      19世纪40年代以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主要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精髓,体现在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对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揭露和批判,以及对资本的批判。�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切入点,是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充满愤怒地描绘了异化劳动的本质,全面揭露了异化劳动对人性的摧残和对人的本质的剥离。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6]93。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现代性一切异化现象的根源,异化劳动导致了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工人受到异化的剥离,资产阶级也受其支配。同时,马克思又坚持认为,异化现象是可以扬弃的。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得以延续和强化的基础。因此,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6]121�
      商品批判是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马克思看来,商品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表现为它的使用价值,但是它的有用性需要在交换中来实现。“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5]87这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成为拜物教的本质。这种拜物教是虚幻的东西,但它却能控制人的精神,扭曲人的价值取向,支配和决定人的命运。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使人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无关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12]在这里,马克思批判的是商品导致了社会关系的物化。另外,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商品与货币的关系,批判了货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5]111马克思的商品批判对现代性的病因作出了准确的诊断,揭示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社会关系。�
      资本批判是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马克思一直是用资本逻辑来看待现代性逻辑,包括分析现代性的生成、对现代性的维护、对现代性的批判等,都没有离开对资本的分析。毫无疑问,马克思首先赞扬了资本对现代社会的决定性意义,“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5]193但是,马克思也认为,造成现代社会和现代性危机的根源也在于资本,在于资本追求无限剩余价值的本性。资本的内在本性表现在“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13]马克思通过这段话充分揭露了资本无限增殖的秘密,那就是资本作为死劳动控制了工人的活劳动。这样,资本就成了一个有灵性的怪物,它控制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使其变成“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14]与此同时,马克思也发现了扩大劳动与价值创造的矛盾:资本一方面确立它所特有的界限,另一方面又驱使生产超出任何界限,所以资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12]408。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必然排斥自身,因此,“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界限,这些界限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12]393-394 �
      (四)社会政治学批判�
      马克思通过反思现代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被资本所束缚,无法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中,现代性的分裂所引起的矛盾是无法克服的,因此,社会主义就成了新的社会要求。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15]。�
      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而在实质上是极度的不平等。其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事实上是市民社会的革命,它打倒了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了市民社会和国家在形式上的分离和独立,并进而确立了由市民社会支配的新的政治国家。因此,资产阶级革命形成的政治解放,事实上是市民社会的解放。但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和“人类社会”是根本不同的:“市民社会”并不是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全部,毋宁说它倒是真正社会之否定性的形式[16]。在这种社会状态下,所谓“自由”只能是少数人的特权,因此,马克思希望看到的是实质性的“平等的自由”。�
      尽管马克思充分肯定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政治解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大进步”,并且是“迄今为止的世界范围内……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但他同时认为,政治解放远远不是真正的人类解放,原因就是不光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被压迫受剥削,资产阶级同样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因此,必须向共产主义迈进。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确定,自由与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17]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294。对于究竟如何完成这一革命转变,马克思作了以下几点分析:一是变革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从而消灭阶级;二是用先进的理论武装无产阶级,让无产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三是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四是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同时,马克思也认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将充满斗争与曲折。JS
      
      �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M].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
      [2] 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谈瀛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47.�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8.�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1-162.�
      [8]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9-60.�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89.�
      [10]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4.�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3-104.�
      [13]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0.�
      [14]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38.�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60.�
      [16] 吴晓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33.�
      [1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3.
      An Analysis of the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Marx’s Thoughts about Modernity
      YANG Jio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Abstract:
      Marx did not definitel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modernity”, but he still mad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it. Marx’s thoughts about modernity are mainly embodied in four aspects, name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ity, the maintenance of modernity, the post�modern meanings of modernity and the critics for modernity.
      �Key Words:modernity; annotation; maintenance; critics
      本文责任编辑:邵 海

    相关热词搜索: 马克思 现代性 思想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