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散文 > 正文

    [浅谈中国古典小说中女主人公悲剧产生的原因] 氓中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

    时间:2019-01-20 03:24:3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背后往往有一个成功的女人,而我要说一个悲剧女人的背后常常是因为有一个造成她悲剧的男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很多:刘兰芝、祥林嫂、窦娥、杜十娘、侍萍……其悲剧均催人泪下,而悲剧原因千差万别,但我认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孔雀东南飞》都因第三者插足而引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因孙富插足,《孔雀东南飞》因焦母的恋子情节)。但如果没有第三者,她们是否就得以与心爱的人过上“海誓山盟,白首不渝”的幸福生活了呢?
      首先来看看杜十娘,李甲是不是十娘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出生布政使之家的李甲是个胸无城府、怯懦无主见的人。到京城后无心读书,一年多来“留恋行院”、“迷恋烟花”,因杜十娘“浑身雅艳,遍体娇香”,是“曲中第一名姬”,才整日来此厮混,直到银两花光,被赶出妓院为止。这个纨绔子弟一碰到困难就垂头丧气。不仅如此,他为人轻佻,初与孙富见面,就以携妓自夸,且表明是十娘“如何要嫁”,全然不顾及十娘颜面,连半点尊重都没有给她。还有,当孙富见色起意,问李甲昨夜清歌者是何人时,李甲不说“鄙夫人”、“贱内”之类,而是卖弄在行的脱口说是“北京名姬杜十娘也”。可见,他对杜十娘所谓的“爱”,只因“迷恋十娘颜色”,并非出于真意及忠诚。十娘在与鸨儿议定赎身钱的当晚,与他“议及终身之事”,他不仅没有喜色,反而大吐苦水,徒唤“如之奈何”;即使十娘再传“佳音”――“只要三百金”,李甲还是愁容未展。面对“爱人”,这种漠然的态度,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不是十娘把鸨儿逼急了,赎身出自鸨儿之口,李甲是断不会主动为十娘赎身的。他“撒漫用钱,大差大使”的时候都没有此番情意,遑论“资斧困竭”之时!我们还可以作这样的猜想,如果不是十娘的真情打动了柳遇春,帮李甲借到所缺银两,除非十娘自掏腰包,单靠李甲,十娘还得在妓院熬下去。李甲的心里只装着三件愁事:一曰钱,二曰父命,三曰十娘的爱情是否可靠。赎身钱,船钱路费,山水游资等,他-路在愁;违抗父命的后果,他一路在愁;当柳遇春和孙富道出对一个烟花女子的怀疑,他“心中疑惑不定”、“茫然自失”,甚至认为自己对十娘的爱是“当局而迷”。他是有过一“喜”的,那是在十娘同意“兑现转卖”之后,想到一千两白花花的银子,想到拿到银子后可以向父母证明自己没有迷恋花柳,想到杜十娘这个沉重的包袱终于被甩掉了,“十娘微窥公子,欣欣似有喜色”,这恐怕是他“为情所困”以来,第一次露出的笑容!就凭这欣然窃笑,足见他与十娘的“感情”是多么地不堪一击。出于他任何自私的原因,十娘被“始乱终弃”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孙富的出现,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效果,没有他就缺少了跌宕的情节,缺少了剧烈的矛盾冲突,缺少了一个让李甲充分表演的舞台,同时也失去了一个让杜十娘集中展现刚烈个性的机会。孙富的“价值’’就在于不管换上谁,只要能将故事推向高潮,展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让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当众撕毁,那个人就可以顶替孙富出现在小说的高潮部分.而且,我们知道,古代的文人出入秦楼楚馆,留情遗恨,很是平常。杜牧、刘七与诸妓“青楼梦好”,苏轼、侯方域则纳妓为侍妾,甚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会参与进来演绎一段风流韵事,诸如此类,不都是流芳佳话吗?更何况明代中叶以后,“风俗淫靡,男女无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中孙富、李甲、柳遇春都是教坊常客,试想,在这样的时代风气下,十娘的爱情路上,也许,怀瑾持瑜的杜十娘可以错过孙富,但无法躲避悲剧的命运;如果没有孙富,她也许不会投江(错过了孙富就错过了江水),但谁又能给她安排一个幸福的结局呢?因为她的时代、她的出身,注定了天下人都要负她。没有孙富,她也是“香消玉殒”的,只是这个同样的结局将发生在另一个故事里罢了。从这一点上说,有没有孙富这个第三者,杜十娘仍是一个悲剧角色。
      再来看看刘兰芝。刘兰芝被弃的原因,在小序中有“为仲卿母所遣”的原委。这里要追究的是刘氏为何被遣?历来不外乎这么几种说法:一是因为“共事二三年”尚未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子便不能“上事宗庙,下继后世”;二是不够漂亮,焦母给仲卿找的女性是很美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三是不顺父母。那么,刘兰芝是真的“不顺父母”吗?“女行无偏斜”、“奉事循父母”,不算未孝未敬之人;面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默默无言;经历“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她无怨无悔;遭遇“今日被驱遣”,她仍“念母劳家里”。归遣之际,她拜公婆、别小姑、惜丈夫,实在是一个勤劳、善良、懂事、纯洁如玉、温柔似水的好女子。那为什么在焦母看来,刘兰芝却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焦母“吾意久怀忿”、“遣去慎莫留”呢?
      我认为无后也好,不够美也好,不顺父母也罢,其实说白了就是焦母对刘氏不满。为何不满,恋子情节。《孔雀东南飞》里面没有告诉我们本该作为一家之主的焦仲卿的父亲到底怎么样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焦母支撑着这个家。可以想象,在夫权思想极为浓重的车代,没有丈夫的日子里,妻子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把仲卿拉扯成人的,个中辛酸只有她自己才能品味得真真切切。此时儿子成了她的精神支柱,儿子是她心中的太阳,是她全部的人生与世界。当有那么一天,另一个女子从她手中夺去了她“心中的太阳”,那肯定是你们越恩爱,她就越醋意大发。但她断然不会去责备自己的儿子,只能将儿子的专情归罪于媳妇,这就是焦母驱遣刘兰芝最实在的理由。从一定程度上讲,焦母其实是仲卿和刘兰芝爱情路上的第三者。
      一般读者都认为焦母是这桩美满婚则的刽子手,说句心理话,我不敢苟同。从焦母的心理分析,一方面,这个早年独立自强的妇女的恋子心态已抑郁成结,然而成年后的仲卿非但没有肩负起自己期望的光耀门楣的重任,倒是儿媳把自己心爱的、相依为命的儿子从身边夺走了,“幸复得此妇,结发共枕席”,而且儿子又是那样的执迷不悟。这种精神支柱的轰然坍塌,这种希望成为泡影的失落和打击可想而知,人生的“斯芬克司之谜”终于让母亲走向了极端。另一方面,在焦母的价值认同里,维护封建礼法、维护家族利益,就是维护儿子终生幸福。什么是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我们身上各种特定的人性得以实现。在焦母看来,儿子忠于爱情就是跨越雷池,媳妇耽于风情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作为挚爱儿子的孤独的母亲,当她意识到儿子与儿媳因深爱而危及这个家族的根本,也是至高无上的利益,且儿子浑然不觉时,怎能不急火攻心?如果光是从一位可怜的母亲的立场去考虑,焦母的出发点是正当的。
      那么,谁该为这场悲剧埋单呢?我想应该是焦仲卿。第一,他为人怯懦,遇事不够果断。《礼记》曰:“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我们都知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如果焦母的丈夫还在世,那么,家里发号(下转第199页)施令、颐指气使,就轮不到她;如果焦母的丈夫已去世,那么,她就应听焦仲卿.刘兰芝好像也死了父亲,而刘家发号施令、说一不二的却是刘兄而并不是刘母。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焦仲卿像刘兄一样,在家里由他说了算,刘兰芝就不会被驱遣。还有如果说刘氏已经犯了一个错误,那么,当得知刘氏要再嫁时,他还有一次机会,但他只是责怪她,这就是第二次错误了。他责怪刘氏不守诺言(“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还讽刺她趋炎附势、攀了高枝(“贺卿得高迁”),最后还无奈软弱地与她“执手分道去”。他没有勇气执手到地老天荒,是他的犹豫不决和怯懦最后葬送了刘氏,让她成为了千古悲剧。既然刘兰芝“举身赴清池”时他敢于“自挂东南枝”,那为什么不伸出手去执子之手呢?设想,他们婚姻生活中如果有一点波折,凭焦仲卿的性格能让他们的爱情之帆扬起远航吗?第二,他不懂心理,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作为儿子和丈夫,他应该知道婆媳关系处理起来会有些棘手。但所幸的是两个女人都爱他他也都爱。当焦母因媳妇对自己不礼貌生气,刘兰芝又委屈地一举一动照着婆婆意思做,但婆婆还无理取闹时,仲卿就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他老妈和老婆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因此都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这时候,他应该做做老妈和老婆之间的沟通工作,尤其是焦母方面,理解老人的心态,体谅老人的心,懂得媳妇是用来疼的,老妈也是要哄的。当焦母在他面前说“此妇无礼节”时,能看出眉高眼低、说说好话,理理关系就好了。但事实上,他非但没有息事宁人,而且火上浇油,责怪焦母“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甚至赌气“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让悲剧往前发展。
      焦母的作梗,如同孙富的出现一样,让文章有了内涵,但断送焦刘幸福生括的不是焦母这个“第三者”,而是焦仲卿自己,是他亲手促成了这悲剧的发生,他最该对这场悲剧负责。

    相关热词搜索: 古典小说 浅谈 中国 女主人公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