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低碳经济旅游业的总结【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时间:2019-06-02 03:24:5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低碳化是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转型方向,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区域经济可以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文章认为,要实现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必须完善制度安排,提高低碳旅游发展的保障力;坚持资源规划与产业链构建并重,强化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扩容以低碳旅游为核心的旅游形态,增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业;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155-04
      “十二五”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为追求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破坏严重从而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担忧,构建低碳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选择。实践证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深化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既是两者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目标所向。
      一、低碳化是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转型方向
      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由此应运而生,并可能演变成为规制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新规则。而低碳经济的发展既要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更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加上其特有的资源消耗低、碳排放少、经济带动性强等优势,地方政府纷纷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是,旅游业的低碳性只是相对而言的,当前由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治理措施不当、游客环保意识薄弱等因素引起的破坏植被、垃圾增多、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已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如何转变旅游业发展模式,使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是未来时期旅游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早在2007年就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张;2009年国务院会议确定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是要求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中共中央还把包容性增长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然而,在现实中我们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那就是各地区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在“唯GDP”错误观念的误导和“经济高发展、高效益”政绩观的驱使下,或多或少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匮乏、工业污染、水土流失、水污染严重、气候变暖等问题就是不可持续发展模式产生的后果。贵州桐梓某工厂超标排放氯气致百余名学生中毒、广西河池龙江镉污染造成地方群众饮用水一度紧张等环境污染事件更是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在未来时期,各地区必须顺应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化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可行性分析
      (一)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1.旅游业是区域经济向低碳化转型的重要带动力。区域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必须依靠相关产业的推动和支撑,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低碳技术的运用就成为了各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经济发展实践证明,让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不可持续困境的环境生态问题更多的是因工业化在非科学理念误导下造成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区域经济发展更为明智的选择。事实也是如此,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特别是旅游业独具的消耗资源和能源少、环境污染低的优势是传统的制造业和货物贸易所不具备的。据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旅游业的单位GDP能耗仅为制造业的9.1%。同时,旅游业具有经济性和综合性,对现代服务业具有强大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业,既可以替代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产业,又可以引领和带动其他相关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弱化经济发展对物质资源、能源的依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化转型,形成低碳化的产业链和生态链(马相东,2010)。
      2.旅游业有利于扩大区域经济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旅游业涉及运输、餐饮、住宿、通信、商业、国际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会展博览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辐射效应”。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测算,旅游消费支出可以带动工业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成倍增长,发达国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旅游消费支出,可以带动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增加2.7个和1.4个单位,发展中国家更是高达3.7倍和2.7倍(马相东,2010)。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收入和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当今时代,居民旅游消费的需求和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旅游业蕴含着巨大商机,由此带来的市场也更为广阔。
      3.旅游业可以扩大就业机会和调整就业结构。现代旅游业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29个相关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109个细分行业,其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带来的就业机会的增加也是显而易见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研究表明,旅游从业者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带动相关行业增加4.2个就业机会。
      (二)区域经济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实现既需要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又需要有完善便捷的交通、通讯、市政、酒店和餐饮等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而这一切都必须依赖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跨海大桥、城市带、城市集群一体化建设高度发展的阶段,由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运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的旅游环境不断优化,区域交通的旅游服务功能迅速提升,这些都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条件。
      2.日益完善的区域经济政策强化了旅游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功能。随着旅游业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和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各省、市、自治区纷纷把旅游业发展提升到了更高层面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予以落实。如河南的“旅游立省”战略,广东的“国民休闲计划”,云南旅游的“二次创业”,江苏、浙江、北京等省市发放旅游消费券等举措无疑成为了地方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强 心剂和推动力。与之相适应的是,国家旅游局还与18个省区市、5个国家部委局签订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27个省或自治区、直辖市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龙头产业并将旅游业发展提升到了区域性国家战略来发展。
      3.区域经济发展扩大了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业发展空间。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带动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扩大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和增强旅游消费能力。据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万元,是2005年的两倍,扣除价格因素,比2010年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5年增加372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0年增长8.4%;全年国内出游人数26.4亿人次,比2010年增长13.2%;国内旅游收人1.9306万亿元,增长23.6%。根据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人均GDP一旦达到3000-5000美元,该国家将进入旅游休闲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爆发期。而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仍将会保持7%甚至更高的水平。可以肯定,在较为稳定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发展空间也将得到进一步扩容。
      三、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实现协同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完善制度安排,强化低碳旅游发展的保障力
      旅游业所具有的低污染性、与其他产业的高关联性和带动性,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向决定了旅游业必将成为我国及地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低碳旅游也将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面对当前资源高度消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通过优化制度安排来引导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强化对环保污染行为的监管应该是在推进低碳旅游发展中社会各个层面应有的意识及解决问题的重点。一是完善激励与保障低碳生产消费的规章制度,引导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向低碳发展转型。重点是通过资金、税收、金融和土地等政策加大对低碳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扶持力度,发展和树立一批绿色环保企业,促进旅游业低碳转型的实现。与此同时,要促进环境成本内在化,通过加大对旅游产业中各个环节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使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成本高于其所带来的利益,倒逼企业在遵循环保制度机制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根源上杜绝污染企业在市场上不负责任的做法。二是加强对有利于低碳化的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研发和运用,确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在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游运输等各个环节得到广泛运用,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三是构建更为有效的监督体制。把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内容,实施“环保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是当前我国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环保工作的主要做法。从实践来看,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地方环保部门的环保意识,对防止环境污染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实质上,上述措施更多强调的是地方主管部门的参与和事后行为的处罚,而且上述行为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公开性不足和内部执行弱化的问题。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即使在实际生产中存在污染环境行为,只要事故不发生或事故不严重、群众不举报,那么基本都会“平安无事”或“内部适度解决”,污染环境行为在隐形中延续就可能成为“不成事实的事实”。为此,对包括旅游业在内的低碳经济发展中污染环境行为的监督,必须打破行政部门内部化监管约束的局限,发挥社会民众的监督力量,建立健全从信息公开、环保评估、环境监测各环节的公众参与机制,促进环保监督的全民化、公开化和透明化。
      (二)坚持资源规划与产业链构建并重,强化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
      旅游资源无序开发、产业发展规划不强、内部恶性竞争突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是我国现阶段旅游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不管是从旅游业自身发展对资源依赖的角度来看,还是出于实现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之目的,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树立整体和统筹的观念,增强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科学性,优化旅游布局,促进旅游产业化,实现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优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旅游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高度依赖的行业,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保证资源质量和永续利用为基础,由此就派生出了旅游业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方式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掌握好三个原则。一是遵循自然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原则。坚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开发为目标,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禀赋、特点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标准、开发主体、开发方式,防止急功近利、大规模无序开发,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完善区域旅游规划和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区域旅游集群发展模式,重点解决由各旅游点“各自为政”、“独立开发”带来的内部性竞争恶化造成资源损耗严重、消费者和开发者利益同时受损的问题,实现资源科学合理开发、消费者与开发者利益的统一。三是旅游业占区域经济结构合理比重原则。实际上,旅游资源的丰沛程度和多样性往往决定了本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旅游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固然要利用,但其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发展规模应以本地区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实践也已经证明,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或主导产业。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主要由本地区的旅游资源和发展的空间决定,“跟风”和“一哄而上”的发展理念并不可取,最为关键的是要实现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和互动。同时,通过运用科技技术改造实现的旅游形式也应经过科学论证,保持适当规模。这是因为通过运用科技技术演变而来的旅游形式很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打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这并非是旅游业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明智之举。旅游产业链构建方面。未来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应跳出“景点旅游”、“局部旅游”的局限,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为立足点,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融入饮食、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因素,通过旅游业带动上述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发展的辐射和扩散效应。此外,要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购物、住宿和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档次,促进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
      (三)扩容以低碳旅游为核心的旅游形态,增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促进旅游的低碳化和生态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发展旅游业的普遍共识,我国在《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旅游业发展的节能减排目标和要求。但实际上,对于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旅游业的发展仅仅依靠现已开发的自然资源是远远不 够,应在保证低碳化推进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扩大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实现旅游形式多样化,增强旅游发展潜力。其一,要促进旅游业由城市向乡村转移。长期的旅游资源开发已经使城市的旅游资源日益匮乏,而且城市的旅游形式也较为单一,市场空间十分有限,已经难以满足旅客休闲游和度假游等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追求生态游、乡村游已经成为了人们日益青睐的旅游方式。因此,大力开拓乡村旅游市场,充分挖掘农村旅游资源,结合农村旅游特色,发展独具特色的诸如观光农业旅游、生态农业旅游等乡村旅游已经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而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等问题。其二,大力发展海洋旅游。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其中可供开发的海滨旅游景点就达1500多处,但目前已经开发或部分开发的滨海人文景点、海岸景点、奇物景点和山丘景点仅350处,尚有约76.5%的景点可以开发。而且,目前我国的海洋旅游主要是以海洋风光游、休闲渔业和潜水、冲浪等旅游形式为主,海洋旅游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笔者认为,在未来的旅游业发展中,我们应紧紧抓住我国正在积极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的有利契机,努力开拓发展海洋旅游市场,大力发展包括海滨旅游、海岛旅游、游艇旅游、邮轮旅游等在内的蓝色旅游。其三,把文化旅游培育成为旅游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目前,《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把文化旅游列入了“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更是明确了扩大文化旅游规模,使其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撑的目标,并把文化旅游作为实现“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倍增的11个重点行业之一予以推进。应该相信,在如此有利的政策支持下,文化旅游在未来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而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整合和挖掘文化资源,与新农村建设等相结合,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历史文物等资源的保护和修复,与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其他旅游产品相结合,规划和构建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和线路,使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注释:
      ①冯凌、吕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环境与趋势》,载于《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9期第25页。
      [参考文献]
       [1]董正秀,周晓平.乡村旅游品牌战略研究——以苏南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6):56-58+70.
      [2]课题组.旅游业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经济管理,2010,(7):88-91.
      [3]麻红晓,罗仕伟.三峡库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3):29-31.
      [4]宋志芳.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低碳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9):138-141.
      [5]尹奇凤,刘祚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2011,(7):162-163.
      [6]叶娅丽,陈学春.基于资源保护的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经济,2011,(12):195-196.
      [7]诌金萍.后改革时代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及在城乡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41-45.
      [责任编辑:王政武]

    相关热词搜索: 区域经济 旅游业 协同 我国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