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走入文中世界,,追寻儿童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语文教案

    时间:2019-05-23 03:18:3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新课程的美文长文多,人文性强,许多文章凭学生的能力无法深入领悟。教师可通过二度创造,利用补白、补充 、补叙,走入文中的世界,化他理为同理,变同理为我理,使小学语文成为学生的语文、儿童的语文。
      关键词:补充补白补叙二度创作儿童语文
      
      
      从教语文近8年,经历了教材的两次改版,文章是越来越长,美文越来越多,人文性越来越强。虽然一些作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比较接近,但还有许多是学生凭他的能力无法深入领悟的。常常听老师们议论:新课程的文章确实美,但学生不会欣赏;意蕴确实深,可惜学生却无法感悟。因此我常常在想:语文教学应该是心中有“人”的教学,应该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而儿童的所见、所感、所思,都与成人的不同,如果欲强迫儿童照大人一样去学语文,这种教育的结果诚如丰子恺所说的“养成许多像大人的小孩”。应该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搭一座桥,使语文能成为学生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最近与我校的老师把武凤霞老师的《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带进课堂,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蓦地发现,原来这座桥就是教师的二度创造!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应化作儿童”,在情感方面真诚地与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成为小孩中的一员,去发现儿童的创造力,然后进一步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试着把自己当成学生,在预设生成时试着把自己看作学生。当教师把自己当成孩子时,生成的二度创作必定是灵动的、童真的。它可以在文本和学生之间穿针引线,使语文成为学生的语文、儿童的语文。
      一、补充——走进他的世界
      读文章不仅要读懂它的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透过文字读懂纸背后的意思,而这种能力孩子往往难以具备。何况有许多文字背后的东西不是单单读文本就能明了,这就要求教师去进行二度创作,引导学生去体会。介绍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都不失为好方法,适时适度地运用能让学生走近文本,进而走进文本中的世界。《生命 生命》第三个事例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这两句话读不懂。教师因势利导,做了以下设计。
      师:同学们,有些句子我们一读就能明白,而有些是需要我们去透过纸背后才能明白,让我们走近杏林子,走进她的世界。
      老师出示了杏林子的两张笑容灿烂的照片,请学生说说:你觉得杏林子是个怎样的人?
      生:她是个和蔼的人,她笑得多温暖。
      生:她是个幸福的人,你看她笑得多灿烂。
      生:她应该是个热爱旅游的人。
      师出示一段文字,告诉学生:杏林子十二岁的时候,就是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患上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关节坏死,从十二岁患病到六十一岁去世,整整五十年的时间里,她腿不能动,腰不能转,臂不能抬,头也不能随意的转动,就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工作了整整五十年。
      全体学生发出惊叹。
      师再出示杏林子手的图片,轻轻问:这是什么?学生轻轻嘀咕:是脚?怎么这么难看?
      老师动情地说:是她的手。就是这样一双看似丑陋的手,就是这样一双像脚一样的手,就是这样一双每写一个字都会钻心疼的手,写出了四十多部书(边说边出示她的作品),震撼了文坛。她是一个最有理由放弃生命的人,但她有放弃吗?有糟蹋吗?没有!她选择了好好利用,她使她的生命大放光彩!现在再读这句话你明白了吗?(学生频频点头)把你的理解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生命的话题何其深沉!不走进作者的内心怎能明白?对作者生平的了解,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千层浪!在心灵震撼的同时受到了洗礼,在深有同感时也领悟了生命的内蕴。那么深奥的话题,在走进作者世界的刹那,竟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心感受。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对文本的二度创造,教师匠心独具的预设,教师恰到好处的生成,带学生走进了文本。语文的生命活力因变成儿童的语文而焕发。
      二、补白——化他理为同理
      他人的世界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是国人还是外邦,无论是人类还是异类,总与学生隔着那么一层,或是因为文化,或是因为地域,或是因为经验,或仅仅因为是他人,这就要让学生去试着“爱着他的爱,恨着他的恨”。教师不妨去抓住文本的生成点去二度创造,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揣摩,去补白:假若我就是他,我会怎样?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想象是语言文字的全新创造,是心灵的自由飞翔,是思想在无限广袤的时空中纵横驰骋的有力翅膀。通过想象,变他理为同理,以学生自己的经验世界去补充、重构文本中人物的世界。《生命 生命》中的杏林子讨厌小飞蛾的骚扰意欲捏死它,但当她看到手心中那只极力挣扎的小飞蛾却放了它,这是学生没想到的,老师正好抓住了机会进行二度创造。
      师: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使杏林子震惊,她仿佛听到飞蛾在说——
      生:哪怕只有一线生机,我也要努力争取。
      生:我要生,我要活!我要挣脱敌人的魔爪!
      师:我们仿佛听到杏林子在对自己说——
      生:这么脆弱的生命竟然有如此强烈的求生欲,真让我震惊!
      生:我无权剥夺它的生命,它那么珍惜自己的生命,我应该放了它。
      通过补白,让学生做了飞蛾、杏林子的代言人,原本不明白的,悟不透的,在补白中恍然。是同理心在文本与学生之间牵线搭桥,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建构了新知。文本与学生间的那层窗户纸被补白给悄然捅破,语文就成了学生的语文。
      三、补叙——从同理到我理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恨着你的恨”,所以难免“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于是就有了一吐为快的欲望,很自然地激起了学生补叙、拓展的期待。抓住时机引导、生成,美文就会应运而生。《生命 生命》即将结束时就有一段这样的设计。
      师:读到这儿,你觉得文章开头时杏林子所思索的生命是什么?
      是那只——
      生接:拼死挣扎的飞蛾。
      师:是——
      生:是那哪怕只活几天也要破土而出的香瓜子。
      生:是杏林子不屈的毅力。
      师:是老师看到的你们的笑脸,是窗外刚抽出新芽的柳枝。是……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就是一首小诗,一篇散文。你可以写一两句,也可以写一个事例。
      学生纷纷动笔写出他们独特的感受。
      有关生命的感言在孩子们的笔下涓涓流出,也许还很稚嫩,也许还不能称为深刻,可那是他们自己对生命的思索,第一次,那么郑重其事地思索。对于生命,“不再是他们说”,对于生命,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从“人言”到“我言”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心灵也受到了洗礼。
      因此,我深深悟到:当教师潜下心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试着以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儿童的语文就有了可能;当教师创造性地整合教材,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以自己“绝缘的眼”看世界,(丰子恺认为,孩子涉世不深,眼睛明净,是绝缘的眼,容易看出、道破我们大人疏忽了、忘却了的事物的“相”。)儿童的语文就有了保证。当我们“解放了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也就还给了他们童年应有的权利。我们真的应该牢记: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
      参考文献:
      多维视野中的美育 杨平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
      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 张玲等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6月
      探寻语文之“道” 闫 学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年第一期

    相关热词搜索: 文中 走入 追寻 语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