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意识的“负倾向”修正_意识倾向

    时间:2019-05-18 03:27: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当前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对于一些教师来说,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是一门可有可无的无足轻重的学科。当教师意识上出现严重偏差,有了这样的“负倾向”意识,活动实效就会“南辕北辙”,课程不但不能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反而会背离课程初衷,离课程培养目标越来越远。
      一、教师意识上存在的“负倾向”
      教师意识上的“负倾向”,其实是教师“儿童立场”的偏差造成的,教师内心并没有真正自觉地从“儿童立场”出发思考问题。
      1.教师视野的介入催化主题的成人化,课程内容开发呈片面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选择往往过分社会化、成人化,与小学生的思维及知识水平不相适应。最常见的就是选择家乡的某种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作为探究的主题,过度挖掘不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化深层的背景、底蕴。教师一厢情愿设计的主题不是儿童经验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与儿童的日常经验分离,课程内容成为游离于儿童经验的东西。
      2.网络搜索的便捷滋生探究的惰性,活动指导方式呈单一倾向。
      网络的广泛运用,使学习变得便捷,但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网络的便捷发现滋生了教师、学生的惰性,不管什么活动主题,有的教师都指导学生网络搜索,下载资料,复制图片,稍加整理就美其名曰“活动成果”。
      利用网络搜索资料,这只是开展活动的一种方法而已。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有的可能不知如何搜集资料,不会运用研究资源,有的不善于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收获,有的不会把成果以最吸引人的方式展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比如采访问题的设计,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数据采集的科学方法等。
      3.整合理念的误读致使主题套用,资源统整现象呈泛化倾向。
      近几年整合理念的推广,使得各学校开始尝试把校园繁杂的活动有机整合起来,既合理统整资源,又提高校园活动的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打着“整合”的幌子,把毫不相干的活动随意套用的现象。综合实践活动与原先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组织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他所关注的问题在这门课程中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有权选择活动的内容;活动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班级统一行动,课程的实施可以是以班组为单位的,甚至在三年级起始阶段也可以年级统一,但更多的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研究活动。不能单纯地把过去组织学校活动的方式搬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那样势必会造成课程的简单化。
      二、基于儿童立场的指导策略
      只有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教师才能纠正意识中的“负倾向”,真正从儿童立场出发,寻求最佳指导策略。
      1.改“儿童适应课程”为“课程适应儿童”。
      虽然我们宣称儿童也是课程的主体,但事实上儿童对课程基本没有发言权。不管学生喜欢与否,只要在学校都得按着教材接受不同课程的学习。新课改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课程选择的权利得以实现。儿童从课程边缘进入教育中心,这就要求实施中的变革紧紧围绕儿童的立场来进行。
      主题选择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现实生活等。但小学生年龄小,完全让他们独立确定课题有难度,所以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及其兴趣和爱好、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当活动主题确定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而具体的实践活动,各小组则要在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改进。
      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喜欢包干制:为了活动而活动,如采访活动,从表格的设计,到问题,到主持人的确定等,教师都亲自安排。这样的活动学生虽然也在实践,但是活动的价值,活动的体验、收获大打折扣。也有教师被“学生主体性”所束缚,认为只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就可以不用管了。学生有困难向老师求助时,老师会说:自己好好想啊,小组的作用就是一起解决问题的……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是两个极端,都是不正确的。
      2.改“目标无序”为“指导序列化”。
      到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很多资料。表面看,这是教师简单化的处理方式,往深层思考,其实是对这门课程的目标层次不明确。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大致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没有明确的实施的梯度要求。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过分强调规范,但是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应该不断提高。
      (1)课程目标应体现层次性。同一项活动,不同的年级应该有不同的能力要求。以活动中常用的上网搜索资料为例,不同的年级都会涉及,但是每个年级的侧重点应该各有不同:
      
      (2)方法目标应体现学段性。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阶段的每个年级都应该有重点指导的活动方法。当然这些方法指导重点放在哪个年级,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以下是我指导不同年级的学生侧重点:
      
      这样,在小学毕业时,学生基本能掌握独立实践活动的各项能力,为学生活动奠定必要的认识基础和方法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众所周知的课改理念,应该坚不可摧地摆在每一位综合实践教师的心中,让有效有序的方法指导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3.改“伪整合”为“纵横统整、多元并进”。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各领域之间的渗透和延伸,鼓励开发不同维度、不同领域之间交叉、整合的课程内容。而不是简单地把之前的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
      (1)横向联系。横向联系:以学生已有经验和现实生活为背景,选择学科科际之间的连接点作为主题内容,统整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例如三年级数学课认识了“千克”“克”等,思品课有了解家庭一年开支的实践活动。联系这两学科的年级要求,于是开展了“家庭一月开支我会算”实践活动,通过观察不同日用品的单价、重量,每日记录,月底计算等活动,学生不仅灵活运用到数学课上的知识,更开始关注低碳生活。寻找与学生现实生活连接的学科知识点,让“知识”与“生活”紧密连接,可谓一举两得。
      (2)纵向递进。围绕主题,向纵深方向层层推进和展开。一般而言,要求主题综合性强,主题统整程度高。以“家乡的丝绸”为例,第一层次主题可以分为丝绸的历史、丝绸的种类、丝绸的作用、丝绸的鉴定保养、丝绸的销售等。在第二层次,如“丝绸的销售”又可以分解为丝绸交易市场的现状、丝绸市场布匹销售的现状、丝绸商业街成品零售现状等,从活动方式来说,这个层次要开展访谈、参观、上网搜集资料等活动。从资源开发来看,参观丝绸市场要利用社区资源,需要利用家长资源;上网搜集资料则涉及信息技术。
      (3)多元并进。以主题为中心,思考主题与学生兴趣、主题与学科、主题与社会之间的连接关系,形成一个由中心向周围发散开去的主题网络。如,主题“八月桂花香”,与此相关的基本概念可以是:种类、栽培史、种植方法、地理分布、作用、文化、食品类别、制作方法等。考虑学科整合,可以开展“闻桂花、画桂花、唱桂花、做桂花酿”等系列活动;结合课文《桂花雨》,还可以开展“摇桂花”活动;考虑主题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开展“小区桂花有多少”活动;考虑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可以开展“做小小桂花,美化校园”的拓展活动。实践证明,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实践活动资源是交织在一起的,并没有特别清晰的界限,而且任何活动的开展也不可能仅仅依靠一种活动资源,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实践活动资源的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都能发挥出最大效用,成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力保障。
      只有方向正确了,才能越来越接近目标。让我们努力让课程适应儿童,实现课程的儿童化,努力建构课程目标的层次性和方法指导的序列性。
      注:本文获2011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二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相关热词搜索: 修正 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 意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