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朝花夕拾》阅读导引】 朝花夕拾漫画

    时间:2019-05-17 03:23:2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基础知识      1.作者情况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大意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起来。这是指他中年时回忆青少年时代的往事的意思。鲁迅在《小引》中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看得多,但是我不能够。”),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成书过程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3.历史背景
      1926年初,全国处于大革命高潮的前夜。《朝花夕拾》的前两篇写于此时。“三·一八”惨案后,险恶的政治环境迫使鲁迅过着避难生活,但他始终没有停止战斗,《朝花夕拾》中的三篇都是在流离中创作的。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当时学校死寂的气氛以及周围人物的可憎嘴脸,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离开了北京激烈的斗争环境,周围的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鲁迅不禁感到要“沉静下去了”,但他永远不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他是那样地渴望投入火热的斗争,只有在斗争中,才能驱除他由于离开战斗环境而产生的“淡淡的哀愁”。于是他写出了《朝花夕拾》中比较系统地回忆往事的后五篇。这些优美的散文的产生既是现实斗争的需要,也是鲁迅倾听“自己的心音”、自我解剖、思考前进方向的需要。
      4.主要内容
      《朝花夕拾》十篇文章的顺序基本上按青少年时代的生活过程排列,所涉及的年代大致从1887年到1912年,也就是鲁迅7岁到32岁这一段时间。作者通过对自己生活道路的回忆,从各个方面描写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风貌:充满各种“小风波”的没落的封建大家庭、牢笼似的私塾教育、绍兴民间赛会和演戏的盛况、黑暗社会的炎凉世态、骗钱害命的庸医、南京“乌烟瘴气”的水师学堂、日本不平静的留学生活、“内骨子是依旧的”辛亥革命等,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突出表现了鲁迅追随时代步伐、倔强奋进的精神。同时,其中还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封建伦理道德的猛烈抨击和对故乡美好的人和事的深深怀念。
      5.现实意义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带有自传性质,在鲁迅的创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些作品真实地再现了鲁迅一生中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心路历程,为我们了解鲁迅、研究鲁迅、学习鲁迅提供了有力的范本。此外,《朝花夕拾》还是“五四”以来散文领域中的一枝奇葩异朵,永远散发着特殊的芬芳。尤其是作者在优美的抒情诗般的记叙中往往会出现匕首投枪似的议论,杂文笔法如讽刺、幽默、反语等也经常运用,而且运用得如此自然切合,可谓是独树一帜,对现代中国散文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1.长妈妈
      (1)人物简介。长妈妈是分别出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等文中的人物。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原来叫什么姑娘,因为先前的女工叫阿长,后来不做了,大家叫惯了口,这位什么姑娘就成了鲁迅的长妈妈。阿长因为生长在愚昧庸俗的环境中,所以染上了不好的习惯:背地里说长道短,切切察察;睡觉时伸开两手两脚,在床上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地方翻身。但她会讲“长毛”“美女蛇”等许多民间故事。
      (2)性格特点。长妈妈是一个被雇佣的女工,她虽然庸俗、愚昧、迷信,但却有着普通劳动者最朴实善良的一面。“我”特别想得到一本画图本的《山海经》,可总没有机会,阿长知晓“我”的心理,一次回家,竟帮“我”买来了这本期盼已久的书,“我”终身难忘,作者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结尾,满怀深情地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以示怀念。
      (3)主要事件。①踏死“我”的隐鼠。②讲述美女蛇的故事。③讲“长毛”的故事。④帮“我”买到了期盼已久的画图本《山海经》等等。
      (4)精彩片断。
      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她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子看家。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长毛笑道:“那么,这东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点拨】选文围绕阿长记叙了长妈妈和“我”幼年时期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了对她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写了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通过这些事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作者是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来构建全文,并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同情与爱心。
      2.藤野先生
      (1)人物简介。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时的老师。他教授解剖学,是个黑瘦先生,声调抑扬顿挫,穿衣服不太讲究,曾经有一回在火车上因此而被误认为是扒手。但是,他耐心细致地纠正“我”讲义上的错误,引导“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并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
      (2)性格特点。藤野先生热诚、宽厚、无私,没有民族偏见;他热爱医学,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具有高尚的精神品德。
      (3)主要事件。①为“我”添改讲义。②为“我”纠正解剖图。③关心“我”解剖实习。④向“我”询问女人裹脚。⑤赠“我”照片惜别。
      (4)精彩片断。
      藤野先生(节选)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点拨】作者回忆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了他的正直热诚、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抒发了怀念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历程,表现了不忘恩师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全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怀念的顺序展开记叙,层次分明,脉络清楚。需要注意的是文章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即贯穿始终的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值得同学们细细地品赏。
      
      三、真题链接
      
      1.这个人物生性狷介而总是落落寡合。恩师被杀,他却违逆众人,反对发电报。他与作者在回国后结成好朋友,由于苦闷困顿,最终悲惨地死去。这个人物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他的名字是 。
      2.一部部璀璨的文学名著,引领我们走进一座文学殿堂,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请从下面所提供的名著书目中向你的朋友推荐一部,并说说推荐理由。
      书目:《三国演义》《西游记》《朝花夕拾》《童年》《名人传》《鲁滨逊漂流记》
      推荐的名著:《 》
      推荐理由:
      3.《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回忆散文集。阿长是人名,《山海经》是书名,二者本没有什么关联,可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的题目?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感情?
      
      4.《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题为
      “”,其中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散文是《 》。
      5.下列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我们所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两篇。
      B.《骆驼祥子》的主人公,老实、健壮、坚忍,同时他又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尽管他有着“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但他始终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祥子的奋斗经历和人生结局正诠释了“好人自有好报”的道理。
      C.《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斯威夫特,主人公是格列佛。该作品通过讲述格列佛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等地的经历,抨击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D.法国著名作者罗曼·罗兰创作的《名人传》,叙述了音乐家贝多芬、雕塑大师米开朗琪罗和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三位名人苦难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苦难造就英才”的道理。
      6.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写到“长妈妈”,除了《阿长与〈山海经〉》外,你还在哪篇文章里认识了她?鲁迅在该文中提及了关于“长妈妈”的什么事情?
      
      

    相关热词搜索: 朝花夕拾 导引 阅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