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史蒂芬·克莱恩短篇故事《束缚》中的身体意象解读]史蒂芬克莱恩

    时间:2019-05-14 03:17:5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克莱恩作为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的一员主力干将,其作品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强调外在环境等客体因素对人类主体所施加的巨大影响。而人类身体作为主体性存在的物质性载体,自然成为文本信息的重要载体。在短篇故事《束缚》中,克莱恩通过对人类身体意象的描写,彰显在客体因素的影响下,人类身体所面临的束缚与兽性退化。
      关键词:史蒂芬·克莱恩 《束缚》 身体
      
      史蒂芬·克莱恩作为美国19世纪末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虽然英年早逝,但是所著小说、短篇故事、诗歌、新闻报道数量斐然,美学价值颇高,甚至“填补了美国文学‘在那个时代’的空白”①。针对其作品的研究,评论界的观点大同小异,认为克莱恩的作品一方面继承了现实主义的衣钵大统,另一方面也开创了自然主义与印象主义的先河。本文对此观点虽无反驳之意,但细察之下,学界多将克莱恩研究的视角聚焦于《红色英勇勋章》《街头女郎麦琪》等中长篇小说之上,对克莱恩数量繁多的短篇故事鲜有涉猎,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其实,克莱恩“在短篇小说创作题材的广度上比大多数美国作家都要大”②。而在克莱恩众多短篇故事中,关于人类身体意象的描写反复出现,加之作者自然主义的创作背景,身体理应是克莱恩研究的一个重点,但我国尚无此类研究。由此,本文着重分析克莱恩短篇故事《束缚》中身体意象的描写,观照克莱恩文学作品中的身体主题及其在文本中的体现方式。
      一、束缚的身体
      关于短篇故事《束缚》的史料记载不多,根据美国评论家威尔特海姆③的记载,《束缚》发表于1900年8月,即史蒂芬·克莱恩去世后两个月,最初刊载于英国杂志《商船》上,三个月后才首次与美国读者见面,刊载于美国刊物《真理》上,由大学好友沃斯伯格绘制插图。1901年,作为新增的四篇故事,《束缚》被编入短篇故事集《怪物》的英国版,由哈珀出版社出版。《曼彻斯特卫报》于1901年3月6日发表一篇题为《新小说》评论文章,认为《束缚》营造出了一种“足以让人无力的恐惧”④。同年3月16日,《求知》评论其为“最好的、最自然的及最真实的”⑤短篇故事。《束缚》主要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剧院中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新剧院”的一名演员,扮演一位被囚禁于监狱中的英雄。戏剧的表演非常投入,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当整出剧逐渐步入高潮时,剧院突然失火,人群仓皇逃生。剧院内一片狼藉,许多人更是丢了性命。故事主人公被困于剧场内,身上的手铐脚镣使他步履艰难。面对熊熊燃烧的烈火和滚滚浓烟,主人公只能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逃出剧院。最后,眼看已经没有了生还的可能性,主人公的愤怒转变为了野兽般的癫狂,他疯狂地砸着手铐,但依旧无济于事。临终前,主人公最后一次呢喃了一句:“我被他们锁住了!”
      通读这篇故事,主人公的姓名始终不得而知。通过被刻意略去姓名的创作技巧,故事主人公的身份与身体分离。而这些没有指称的身体也成为了一种表征、一种符号、一种承载文本信息的重要载体,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本篇故事主要描写的对象。
      故事中主人公的双手双脚被手铐脚镣所捆绑,行动上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故事伊始,主人公虽然被捆缚,但依旧大义凛然地斥责邪恶的反派势力。然而灾难不期发生,主人公在苦苦呼救未果后,试图依靠跳跃与翻滚的手段逃出剧院。但是,他的努力收效甚微。文本中,主人公的身体受缚、不可避免地臣服于外在客体的制约都是对现代人困顿的生活局面的生动书写。主人公虽然身陷囹圄,心中却依旧怀揣希望与不屈。这与19世纪末弥漫于西方社会的大环境基本相符。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与深入,蒸汽机、电力、新交通工具相继问世。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似乎正有条不紊地实现着。但人类终究受制于客体因素的牵制,摆脱不了外在环境对自身的束缚。这种束缚不是来自维吉尔所说的“命运”,而是克莱恩等自然主义作家所强调的来自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遗传等客体因素。这些客体因素对人类主体施加着巨大影响,而身体作为人类主体性存在的主要物质性载体,很自然地常流连于自然主义作家们的笔下,成为其作品展现社会现实与实现美学价值的重要依托之一。正如法国学者勒布雷东所说:“身体被理解为一种表征再现,它从未与现实混为一谈,但是没有它,现实将不复存在。”⑥这与克莱恩在《束缚》中通过身体表现显示的创作技法暗合。
      有趣的是,主人公在故事结尾的殒命描写一方面来自克莱恩的刻意安排,昭示人类终将服从自然的“生息”规律,走向死亡;另一方面,似乎也是克莱恩在创作这篇故事期间个人身体情况的真实写照。将个人经验进行文本投射是克莱恩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海上扁舟》就是根据他在前往古巴途中的海难经历所改编。根据克莱恩传记作家的描述,1898年至1899年间,克莱恩深受债务的困扰。为了还债,克莱恩大量创作,“文学作品的产出数量达到顶峰,但日渐高筑的债台与健康的持续恶化使他避免破产的努力化为泡影”⑦。此时的克莱恩犹如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样,深陷困境,试图挽回颓势,但又无力回天。凭借对故事结尾主人公的死亡叙述,克莱恩再度重申了身体在外界环境中的无助。
      二、兽化的身体
      “他像狼般疯狂地乱吼着”是克莱恩对故事主人公弥留前所处状态的描写。主人公经过垂死挣扎,也无法逃脱获救。眼见死期将至,主人公不断用手砸墙,试图砸开手铐,又用嘴撕咬灼热的铁链,换来的仅是指尖渗出的鲜血和被高温灼伤的嘴唇。故事终了,主人公由开场时大义凛然的正义志士蜕变为垂死挣扎的“野兽”,
      原本怀揣的崇高气节也变成了本能求生的肉体欲望。克莱恩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客观地描述着主人公这一蜕变过程,使读者清晰地认识到人的本性与野兽无疑,无论平日如何掩饰,危机一旦出现,人的本性便一览无遗。人人如此,无一例外。
      故事伊始,克莱恩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定位于“L舞台”,作者将舞台映射人生的意图昭然若揭。而后,克莱恩试图营造一种“真实的”的环境氛围与感官体验,分别用了四个“真实的”依次形容马、水、桶、马车四样意象。通过对这近乎“真实的”表演的叙述,克莱恩似乎是在向他的读者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一切到底是真的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演出道具层面上的忠于真实并不能创造出一个真实的世界,而这出戏中的主人公虽然道貌岸然,卖力演出,但角色终归不是其原本的真实的面目。人性在此刻被浓厚的妆容所粉饰,显得异常高大伟岸,观众为此赞叹不已。但是,一场大火所焚毁的不仅是剧院的雕梁画栋,还顺便揭下了人类“真实的”道德面具。剧院失火时,拥挤的人群、残忍的踩踏、因恐惧而惨白的面颊、不顾他人生死的自私逃命都生动地诠释着“弱肉强势”的自然界生存法则,正如克莱恩在文中写道:“强者的盲目的残暴令人恐惧,比比皆是。而弱者却如猫般无力地拉拽。”这也许是“克莱恩讨厌人群,不论他们友善与否”⑧,甚至患有紧闭恐惧症的原因。当置身于逃难的人群中时,人性的自私、残忍、无助、懦弱在这场大火中一览无遗,最初的人性光辉嬗变为了原始的兽性,而在这一过程中,身体再次成为这一内在变化的外显载体。
      身体作为符号,成为克莱恩作品中承载文本信息与创作意图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在《束缚》中,克莱恩所描绘的身体既是被束缚的,又是充满原始兽性的,这与其自然主义的创作背景与理念颇为吻合。克莱恩笔下的身体受到来自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遗传等客体因素的共同影响,时时刻刻向读者展示一个真实世界与人类在其中所充当的角色。他的这种书写方式也成为海明威等后世作家效仿的对象,影响深远。
      
      ① Bloom, Harold. ed. Bloom’s Classic Critical Views: Stephen Crane. New York: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xi.
      ② Gullason, Thomas. ed. 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 sketches of Stephen Crane. Garden City: Doubleday, 1963: 45.
      ③ Wertheim, Stanley. A Stephen Crane Encyclopedia. Westport: Greenwich, 1997: 218.
      ④⑤ Monteiro, George. Stephen Crane: The Contemporary Review. Cambridge: CUP, 2009: 248, 249.
      ⑥ [法]大卫·勒布雷东:《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王圆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页。
      ⑦ Cazemajou, Jean. Stephen Crane. Minneapolis: UMP, 1969: 12.
      ⑧ Gandal, Keith. Class Representation in Moder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128.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 克莱 意象 束缚 史蒂芬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