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日记 > 正文

    职校教师教学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探讨:职校教师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03 03:23: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为应对素质各异、心态各异的学生,职校教师应调整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职校教师教学观念学生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165-02
      职业教育是近年来国家重点建设的教育之一,它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职业学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以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一、职校教师教学观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职校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首先,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师生间相互尊重、信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更不应该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学生也不唯命是从,因为学生有权与教师平等地沟通思想,有权向自己的教师要求他们所希望所需要的东西,他们也有权对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对教科书提出批判性意见。教师对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多加引导,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并充分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长处,而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或歧视。这一点从理论上讲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
      (二)职校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却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框定在升学或就业标准的模式里。“成绩好”、“就业”成为教学的唯一目的,以分数论英雄,教学中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许多学生不得不尽力压制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奴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以致学生知识结构畸形、个性发展狭隘乃至萎缩。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学习必须谨小慎微,不能做与考试学习无关的事,不能凭自己的个性去从事感兴趣的事。因此,大多数富有创造个性的学生,在其萌芽状态期间,就有可能被只具传统观念的教师所湮灭,在分数的标尺面前,被教师无情地判为没有出息,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残忍的压制。
      (三)职校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与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掌握分寸,努力使自己全部的教学技能多样化。尤其是职教老师,首当其冲的是教会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知识,多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把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当做自觉行动,精神饱满地学习、探索和追求。学生作为主体,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中,自觉、自主地手脑并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独立性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活动是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创造活动中,个人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需要、性格、知识和能力,展现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在探索新事物、发现新规律的过程中,实现对自身素质的超越,从而逐步实现个性的完善。
      二、职校学生个性培养存在的问题
      其一,职业学校教育管理理念与学生创新愿望的内在需求相矛盾。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压抑学生创造个性特征发展的因素,例如单纯的服从式教育、规范式教育和程式化教育,这些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整体提高。一般来说,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体现了一个“乱”字,在教育管理上体现了一个“难”字,为了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大多数职业学校在管理上体现的是一个“严”字。给学生灌输的是“服从”的观念,采取的是“统一”的要求。这是形势所逼。校园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创新的一道“紧箍咒”,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学校因为暴力事件而“闻名”。这种“服从”的管理模式的确有效遏制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但是它却是以牺牲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只是“踏实能干,服从管理”。
      其二,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在尽可能多地剥夺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没有时间去做“不该做的事情”,没有时间去想“不该想的问题”。同时,又忘记或忽视或无暇顾及学生的更为广阔更为富于能动性的心理空间,学生往往是被动的“跟着走”。在这种情形之下,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自由被剥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如何才能形成?鲁迅说过这样的话:孩子们是了不起的,他们想升飞到星空以上的天体,想潜入幽深而浩淼的海底世界,想去探索底层深处的奥秘,想去读懂昆虫的语言。……面对这样一个又一个“想”的心理空间,我们往往视而不见,还不断地“规范”学生的言行,要求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忽视了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探索需求。我们“要求”学生参加“革命歌曲”比赛,但是看到学生不情愿的表情和老师严厉的面孔,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主观愿望并没有被调动出来,学生没有在歌唱“革命歌曲”时体验到那种振奋人心的“红”的精神。
      其三,教师的“强迫教育症”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习惯于把教育的思想主动地施加于被教育对象,善于主动地把自己的教育意图施加于他人,这是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在这种一贯的模式之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个性“想法”总是被遏制。在教师的教育思维的主导之下,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不需要思考为什么这样去做。教师的这种一贯地主动向他人施加教育意图的习惯性教育思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其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欠缺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笔者在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问卷调查中,自评具有“探究精神”(如果我在本职工作之外的两种职业中选择一种,我宁愿当一个实际的工作者,而不是探索者)占被测试者的27.8%;在自评“具有质疑精神”(我不满意那些不确定和不可预言的事)占被调查者的25.2%;自评“能够面对挫折”(即使遇到不幸、挫折和反对,我仍然能对学习保持原来的精神状态和热情)的被调查者占15.2%。结果表明,职业学校学生缺乏探究精神,独立性差,对既定的事物缺乏质疑精神。即使学生智力水平很高,但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呈现出较低的水平,学生创新品质不能满足创新的愿望,创新能力依然得不到相应的发展,这与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上有关,致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相对薄弱。其五,创新教育的评价形式化。在评价的过程中片面追求“人次”,评价趋向简单化,失去其应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终导致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在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的假象,这是少数“优质”学生的多次参与的结果,惯用的“多少人次参与”的统计数字已经成为文字游戏。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学生创新性活动的实际参与率。这

    相关热词搜索: 职校 探讨 教师 学生个性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